丁道衡照片

丁道衡

丁道衡个人资料:丁道衡是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者。当年他发现白云鄂博铁矿时年仅二十八岁。 丁道衡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2 16:03:02

贵州省名人 毕节市名人 织金县名人

一、个人简介

丁道衡是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者。当年他发现白云鄂博铁矿时年仅二十八岁。 丁道衡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道衡

国籍:中国

出生地:贵州省织金县

出生日期:1899

逝世日期:1955

职业:地质学者

三、个人信息

丁道衡,字仲良。出生书香门第,生活在一个世代以读书进取为荣的环境里,从私塾课读经书,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慧,勤奋读书,少年得志。17岁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1919年中学毕业后,矢志深造,于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后经严格甄别,升入正科,名列前茅,获得贵州省公费津贴。在北平求学六年,他半工半读,兢兢业业,1926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以优异成绩中选为母校助教,专门研究地史和古生物学,曾担任重庆大学地质学主任。

四、人物生平

1927年5月至1930年8月

丁道衡参加了由北大教授徐炳昶、黄文弼、袁复礼等和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主要担任天山西南部的地质考察工作,并负责地质矿产调查和古生物研究。考察团在戈壁沙漠之中和荒无人烟之地,费时三年,冒着生命危险,行程数万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对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北部的40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详尽考察,终于在西北高原发现了沉睡多年的丰富宝藏。当时刚踏出校门的丁道衡年仅28岁。他公开认定:白云鄂博是一个蕴藏丰富而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沉睡了亿万年的白云鄂博被丁道衡发现了。在这次考察工作中,他共绘制了地质图100多幅,收集地质资料35箱、风俗物品3箱,这不仅是他正式参加地质工作的开端,而且是他一生中所取得的最辉煌的巨大成就。从西北考察回来,他发表了《新疆矿产志略》、《蒙新探险生涯》等多篇文章,在他著名的《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首次发现内蒙古大铁矿,这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包头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大西北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设想修铁路将附近的大青山煤田与之相连,使煤铁积于一地,并在包头建设一个钢铁基地,对西北的交通、经济将有重大影响。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年代,丁道衡的设想才得以实现。如今,包头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87年,白云鄂博铁矿隆重举行发现白云鄂博主矿体60周年庆典,为表彰发现者丁道衡博士的业绩,特在该矿区街心为他塑象,供人景仰,垂于后世。

1934年

丁道衡以教学科研的成就获北京大学资助赴德留学。先入柏林大学学习构造地质学,次年转入马堡大学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完成了古杯海绵、方椎珊瑚、十字珊瑚、波哈特贝、鄂头贝等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杯的更订》一文,在德国《矿物、地质、古生物年鉴》上发表,精确地解决了古生物学家们争论了90多年的问题。留德3年期间,获博士学位,并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37年底

丁道衡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怀着报效祖国的热诚回国,应聘为云南省建设厅技正(总工程师)。于1939年秋参加“川康科学考察团”,立下在西南处女地寻找矿产的雄心,率先研究了西南地区铝土矿。他不顾川康高原山高严寒、空气稀薄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四川理化县郊野遇上土匪,衣物被洗劫一空,他仍泰然处之。考察后提出并发表了“关于有盖珊瑚的讨论”的论述。

1940年

丁道衡应聘武汉大学矿冶系,后随校搬迁至四川乐山。当时条件极差,师资奇缺,整个矿冶系除配有一名绘图员外,全系6门专业课都由丁道衡一人担任。除一个系的教学行政工作外,还要负责学生的实验课和野外实习,尽管他患有高血压,在海拔3500米的高山上昏倒,仍满腔热血,坚持搞科研、撰写论文发表,终年如一日。

1942年秋

丁道衡怀着报效桑梓的热诚回到故乡,任国立贵州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文理学院院长。1945年贵州大学成立地质学系,他又任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地质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他撰写文章,明确提出:“学习的目的为了求得真理,谋求福利,以尽个人应尽的责任。第一为学要专一,第二为学要好学,第三为学要有毅力,第四为学要谦虚,第五为学要有系统,第六为学要创作。”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而在全校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被推选为贵州大学教授会主席。除了搞行政管理和授课外,每年还要到重庆大学讲学两个月,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丁道衡以他的一生,实践了他“以科技报国”的理想。他敢于坚持真理,疾恶如仇。早在北大求学时,就因参加反对北洋军阀卖国运动而被捕。1949年初,他应邀赴重庆大学讲学时,目睹重庆大学等院校师生4千多人举行的轰轰烈烈的反饥饿运动和重庆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而深受鼓舞,曾在重大教授会上公开痛斥蒋介石政权的黑暗政治。同年8月返校后,他即以贵大教授会主席的身份向师生作了介绍,极大地鼓舞了贵大师生的斗志。随即由贵大牵头联合师院和工学院,在贵阳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开始罢教、罢课。国民党当局以“煽动学潮和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于8月秘密逮捕了丁道衡。经历了3个月的囚禁生活后,经社会各界和亲友营救,于1949年10月以“联名保释,随传随到”的形式,丁道衡才得以“取保外释”。

解放后

全国解放后,丁道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满怀激情地说:“作为一名中国的科学家要勇担重任”,“黑暗终于过去了,像我这样长期过着担惊受怕、忍受压制的人何止千万;今后我要坚决跟着共产党走,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人民。”1950年起,丁道衡任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委,当选为贵州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南文教委员会副主委。在团结文教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51年,丁道衡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政商委员会(省政协前身)15名常委之一,参与了贵州省大政方针的协商制定。

1952年1月,经他的老师孙云铸、杨仲康介绍,丁道衡加入了九三学社,成为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同年9月,他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之后,经丁道衡介绍,贵州省知名教授罗登义、王庆延相继加入九三学社,为贵州社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丁道衡调重庆大学任地质系主任。1953年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第一届人大代表、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53年,丁道衡当选为九三学社重庆分社副主任委员和重大支社第一届主委。在他的带领下,重大支社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组织活动和拟出年度工作计划。每次参加人大、政协和分社会议后,他总是及时向大家传达会议精神。他在一次支社会上讲:“我们九三分社的同志都愿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每一个人的岗位工作上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带动我们所联系的群众搞好工作……提高我们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和人民服务。”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及重庆分会理事长等职。尽管事务繁忙,他的心情却格外舒畅。丁道衡常为赶写发言提纲或编写讲义而工作到深夜。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就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在参加了重庆市政协主席团几天紧张会议之后的当晚,他还向地质系的全体同学作了发行新币的传达报告。

1955年,地质部委派丁道衡到地质部古生物司工作,正当他满怀希望迎接新的工作任务时,不幸于1955年2月21日晚,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56岁。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