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照片

石筱山

石筱山个人资料: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江苏无锡人。早年学医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从医,在继承家传治伤经验基础上,努力钻研,医术日精,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24 17:47:50

江苏省名人 无锡市名人

一、个人简介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江苏无锡人。早年学医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从医,在继承家传治伤经验基础上,努力钻研,医术日精,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石筱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04年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神州中医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

代表作品:《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

逝世日期:1964年

性别:男

三、人物简介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1924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1952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四、家庭背景

医学世家。祖父石蓝田,年轻时精通武艺,后在农村为人治伤正骨;父亲石晓山继承家业,并从伤科发展到针灸和疡科,医道驰誉江南,曾被推选为中华医学研究所评议员和中国红十字会特别会员。

五、主要经历

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

1952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

六、治疗特色

石筱山对正骨复位手法的运用独具匠心,精通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法,做到“肌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能以纯熟的技巧使损伤的骨节、肌肉、筋络,离者合,斜者正,陷者起,突者平。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关联而又重在内治固本的医疗特色。

七、社会职务

1925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八、治学思想

他提出治疗伤科疾患需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他重视整体调理,内外兼顾,对外伤筋骨、内伤气血及伤科杂病,灵活运用理伤、针刺、外敷固定等治法,兼施内服西药。石筱山对临床用药很有特色,他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疗效明显提高。

九、学术内容

手法是伤科外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用于筋骨之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二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由于条件限制,以往伤科手法多数是在不用麻醉的条件下施行,因此,要求手法准而快,有力而又稳当,所谓“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扰”。“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石氏常用手法有拔伸捺正、拽端提按揉摇转,所谓“十二字法”也。可据患部及损伤的情况,选择使用。一般说来,拔伸捺正用于骨折复位,拽捏端提用于上骱,按揉摇转多用于伤筋而须手法治疗者。

一、伤筋--筋出窠的治疗手法

筋当有其位。倘平陷而无凸起之处见有筋脉外露突起,称之为“筋出窠”。膝部最常见之,每因跌仆损伤而起。膝痛不能屈伸,髌骨上方见八字形二条卧蚕状突起。若仅以活血舒筋药内服外敷,症情延绵,突起难平复,屈伸恢复亦非易。施以手法,则突起顿平,屈伸就会大部分恢复,“出窠”之筋得归原位矣。其法是用拇、食二指按突起处,另一手握足踝,趁病人未介意时,将半伸位的膝部迅速曲转,继之,又立即将其伸直。在这一屈一伸之后,即可见突起平复,疼痛既减,屈伸亦利。惟手法时酸痛较甚,故施术应迅速,使病人不觉,否则因痛致痉,致手法难以实施。跌仆而膝伤者多矣,欲手法得矣,必须诊断明确,否则误施手法,反加损伤。其要领是髌上呈八字形卧蚕状突起,它无明显肿胀。手法的要点是快。类似情况亦见于肘部。此证临床每多忽视。多见于青年覆车跌撑致伤,女性尤多。其症在肘后,肘尖二侧见此突起,肘部多呈半伸半屈位。迅速屈伸并按揉局部,亦得速愈。

二、曲筋--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复位手法

这是小儿常见的损伤。石氏常用的手法是:一手置患儿肘部,使拇指恰按桡骨头处,另一手捏着患肢手掌,将其伸直后,稳当有力地向外旋转,这时多数即可感到复位的弹响。倘若不然,须再就其位屈时,或向内旋转屈肘。手法的要点是捏患儿手掌及旋转务须充分。石氏之所以采取这种手法,是认为受伤原因为旋转所致,及部分患儿其症并不在肘而在于腕。一般均以为该症由牵拉所伤,牵拉固是其因素,但仅仅牵拉并不能为患,恰因牵拉时又有旋转,致成斯症。小儿互嬉,哭吵拉拽,跌仆拉起等,虽是牵位,细思之不难察觉其间必有旋转。曲筋,筋脉扭曲也。牵则伸,而不能成曲。惟旋转才扭曲其筋,故复位亦惟旋转可也。牵引与否,实无所关联。捏患儿之手,是因其症可能在腕。或谓何以小儿独有其患?因小儿筋脉稚软松驰,称之为“牵拉肘”;又谓肩部亦有其疾,亦称为“牵拉肩”。小儿肘、肩筋脉均松,其腕焉得不松?病在肘或在腕,殊难区分,故治疗时同以旋转为要。捏其手而旋,则肘腕均可顾及。在复位过程中,自可体会患于何处。亦有年龄稍大的小儿,在夹诊时即能明确指出其病在腕或在肘的。

三、失欠颊车蹉--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外复位法

唐《千金方》已载“治失欠颊车蹉......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这个方法沿用至今,有其效,但也有不足之处。医者手指伸入病人口内,又每以纱布包裹其指,病者往往有恶心感而碍于手法。并且,手法当“法使骤然人不觉”。口既张而又纳入二指,怎能不觉?病者紧张,又易恶心,致口面肌肉用力,使手法难得实施。口外复位则无此弊。法为拇指按于最后臼齿之位置处,余指扶住下颌角,拇指按揉令其酸楚,“以渐推之,则复入矣”。肥人面颊丰厚,施术稍有困难,但此症多为年老体弱且习惯性脱位者,手法多无所难,只要拇指按放位置准确,并推按用力,即可成功。

四、俯卧推按法--髋关节后脱位的复位法

髋关节周围肌肉丰厚,且脱位多为年青力壮的成年人,所以正如《伤科补要》所说“若出之则难上”。用力不足,难以复位。施力较大或用力不当,则反易增加局部损伤,招致骨折、股骨头血供障碍等并发症。文献中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始,对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和复位手法,均在详尽的记述,并可谓深得其要领。如《证治准绳》以粘膝不粘膝来鉴别脱位之前脱或后脱。复位手法如《伤科补要》所说,“使患侧卧,一人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揿其骱头迭进,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已上”,甚为妥贴。石氏据其旨而略加改变。其法嘱患者俯卧,二助手分别握住二肩腋部及把定患侧膝guo,相对牵拽。医者一手按住腰骶,另一手将股骨头向下外用力推按,至二足跟相平,多在其臂髋部可听得入骱之声。又在牵拽下将患者由俯卧改为仰卧,医者在稍加牵拽下将患髋摇转,舒理筋脉,可使股骨头纳入更为深着。石氏改为俯卧位,牵拽及推按较为方便,且医者一手按腰骶为支点,另一手推股骨头,发力更为有效,能使较大的力量用于病处。后改仰卧位摇转其髋,则骱位得复,并可使筋脉通顺,正如《伤科补要》所谓“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总之有力而又和缓,且筋骨兼顾,使复位易获成功而又无后患。石氏用此法治疗脱位二周至一月而未得整复的陈旧性病例,亦每见卓效。

五、髋关节前脱位整复手法

髋关节前脱位在临床并不多见,髋关节前脱位又是髋关节前脱位中较少见的。髋关节前脱位多数是由于髋关节于外展位受损伤而造成的。外力使髋关节突然过度外展,以致大粗隆顶端与髋臼上缘接触成为支点,使股骨头受杠杆作用而离开髋臼,穿破关节裹的前下方,移至耻骨或闭孔部位,而造成髋关节前脱位。

石氏整复髋关节脱位,采用仰足蹬法,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于地上,地上预铺好床垫床单,一助手用二手压在髂前上棘处以固定骨盆;第二位助手提起患肢,使患肢呈屈髋、微屈膝,小腿踝处夹于助手腋下,二手置于膝关节上下固定患肢并作拔伸;术者二手也置于腿膝部作拔伸牵引,而将一足踩于患侧腹股沟处,在牵引患肢同时,将脱出的股骨头向外向下踩蹬,当股骨头移至髋臼时,在牵引下屈曲髋关节,这时股骨头即能滑入髋臼,使复位成功。本法的特点是,患者取位较低,术者与一位助手均取立位,这样易于发力。足踩于脱出的股骨头处向外向下踩蹬,在屈髋时不但能起到防止股骨头再度脱出,而且踩于腹股沟的足,在屈髋时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使股骨头能顺利地滑入髋臼。本法在整个复位过程中,髋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大,因此也能避免由于手法复位而对周围组织带来新的损伤。

十、主要领域

骨科。

十一、科研成果

石筱山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筱山治伤,注重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筱山主张气血兼顾。石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筱山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着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筱山还注重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石筱山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筱山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熟悉的深化,随证变化。石氏整复髋关节脱位,采用仰足蹬法,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于地上,地上预铺好床垫床单,一助手用二手压在髂前上棘处以固定骨盆;第二位助手提起患肢,使患肢呈屈髋、微屈膝,小腿踝处夹于助手腋下,二手置于膝关节上下固定患肢并作拔伸;术者二手也置于腿膝部作拔伸牵引,而将一足踩于患侧腹股沟处,在牵引患肢同时,将脱出的股骨头向外向下踩蹬,当股骨头移至髋臼时,在牵引下屈曲髋关节,这时股骨头即能滑入髋臼,使复位成功。

十二、医学贡献

[组成]紫荆皮(炒黑)240克,黄金子(去衣炒黑)240克,当归60克,赤芍60克,牛膝60克,片姜黄60克,五加皮60克,木瓜60克,羌活60克,独活60克,白芷60克,威灵仙60克,防风60克,防己60克,天花粉60克,川芎30克,秦花30克,连翘24克,甘草18克,番木鳖60克。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组成]血竭6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制锦纹30克,地鳖虫30克,红花60克,当归120克,黄麻黄45克,参三七15克,煅自然铜30克,雄黄24克,辰砂6克,冰片3克。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日服1.5~3克,用开水或黄酒送服,伤在上肢饭后服,伤在下肢饭前服,尤以晚饭前后服更宜。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内服汤剂时同时服用。

[功效]祛瘀生新,理伤续新。

[组成]柴胡6克,细辛3克,薄荷3克,当归9克,地鳖虫9克,丹参9克,川芎6克,泽兰9克,制半夏6克。水煎服。

[功效]祛瘀生新,调和升降。

[组成]柴胡6克,桔梗3克,升麻3克,延胡索9克,乳香3克,没药3克,当归9克,地鳖虫9克,丹参9克,泽兰9克,小蓟炭9克,牛膝炭9克,梗通草6克。水煎服。另血珀末1克吞服。

[功效]化瘀止血,升清阳,开肺气,利阴窍。

十三、人物评价

石筱山不仅医术精湛独到,而且医德高尚,深明大义。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即毅然把祖传三代的石氏伤科的秘籍——包括所有的方剂与医技——完整地献给了国家。而正是这个不同凡响的举动,成为石氏伤科50年后实现了巨大跨越关键的第一步——这一点,也许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十四、出版著作

著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等伤科发展史的文章六篇,《病因及伤科病因的探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筋骨损伤”治略》,《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伤科论治一斑》,《脑震伤的理论控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讲义》(上海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教材),《石筱山医案》等。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