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六逸照片

谢六逸

谢六逸个人资料:谢六逸(1898-1945),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授。号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之家。1917年以官费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2年毕业归国,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历任神州女校教务主任及暨南、复旦、大夏大学教授。1930……
资料更新时间:2020-03-29 06:23:32

一、个人简介

谢六逸(1898-1945),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授。号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之家。1917年以官费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2年毕业归国,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历任神州女校教务主任及暨南、复旦、大夏大学教授。1930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创设后来闻名于海内的新闻系,任主任。并提出新闻记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条件。此举为全国大学设新闻系之嚆矢。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六逸

别名:宏徒、鲁愚

国籍:中国

出生地:贵州贵阳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45年

职业:作家、翻译家、教授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

代表作品:《水沫集》、《茶话集》等

三、生平

谢六逸(1898—1945)贵州贵阳人。名光燊(shēn),字六逸、无堂。他曾先后就读于贵阳达德学堂高等部、贵州省立贵阳模范中学校。

1918年春,他与王若飞等人由黄齐生率领,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学习,课余他潜心研究西方和日本文学,学习期间即发表了不少研究文学的文章。

1921年1月,正在日本读书的谢六逸欣然加入了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等同在读书会小说组中。从此,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1922年3月30日,谢六逸以谢光燊的学名,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到得学士学位,随即回国。回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综合英汉大辞典》的修订。先后任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文科学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在上海复旦大学创建了新闻专业,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22年11月,他接替郑振铎,为文学研究会主持其会刊《文学旬刊》的编辑工作。

1924年4月,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创办并主编《儿童文学》月刊;上海《时报》编辑《小春秋》副刊、1935年9月出任上海《立报》副刊《言林》主编。1937年5月,应胡愈之(代表生活书店)约请,创办并主编《国民》周刊。

1937年年底,谢六逸携家辗转回到家乡贵阳,先后任大夏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文史研究室和社会研究部主任;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与蹇先艾等组织“每周文艺社",在《贵州日报》出版《每周文艺》。又联合文艺界爱国同胞成立“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贵州分会”。主编《抗战文艺》半月刊。

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1年任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主持编务,出版各种新书,创办并主编《文讯》月刊。

尤值一提的是,1942年,他应华问渠之邀,与马宗荣教授一同在贵阳创办的“文通书局编辑所”,在京、津、沪、汉相继沦陷,出版机构尽毁的背景下,聘请了苏步青、竺可桢、张奚若、张孝骞、白寿彝等112人为编审委员,汇聚了抗战后方学术界的重要学者;一改文通出版旧貌,计出版各类书籍百余种。不仅为贵州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亦为发展抗战文艺做出了积极贡献,不仅如此,他还一度主持过《中央日报》贵阳版。由于他在学术的卓越声誉,国民政府曾让他出任贵州省第二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同时,对他的进步思想却十分忌恨。1944年兼任《中央日报(贵阳版)》研究室主任。后来,茅盾先生回忆道:“……我们给他个尊号‘贵州督军’。尊号何以必称‘督军’,但凡见过六逸而领略到他那沉着庄严的仪表,总该可以索解……”

1945年8月8日,谢六逸因病不治,逝世于贵阳师院寓所,年仅47岁,谢六逸先生葬于贵阳市黔灵公园关刀岩,与梅光迪先生之墓比邻!

四、作品

谢六逸一生著译颇丰。仅文学方面的著作,就有日本文学史五种,译著等多种,儿童文学六七种,另有《水沫集》、《茶话集》、《文坛逸话》、《西洋小说发达史》、《农民文学ABC》、《神话学ABC》、《日本文学史》等。作为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谢六逸还著有《新闻学概论》、《实用新闻学》等新闻学作品多种。译有《伊利亚特的故事》、《希腊传说》等。郑振铎编《文学大纲》,其中日本文学多为谢氏手笔。建国后仅有《谢六逸选集》(陈江、陈庚初整理编选,商务印书馆,1995)和《谢六逸集》(申符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出版发行。

五、贡献

在新文学史和近代新闻史上,贵阳人谢六逸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20年代便进行文学创作,善写散文、儿童文学,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对日本文学研究与周作人不相伯仲,而且还向人们介绍西方文学。他还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在复旦大学开办新闻系。

六逸先生执教二十余年,勤奋治学,著述宏丰。从1924年发表的第一部著作《西洋小说发达史》起至辞世,共有著作40余种;他正直不阿,忧国忧民;虽负盛名,却一生清贫。

六、生平事迹

“七·七”事变后,他随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内迁,辗转回到阔别20年的家乡贵阳。先后任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贵州大学中文系讲座,贵阳师院国文系主任。与蹇先艾等人发起组织“每周文艺社”,出版《每周文艺》。又联合文艺界爱国同胞成立“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贵州分会”。主编《抗战文艺》半月刊。尤值一提的是,1942年,他应华问渠之邀,与马宗荣教授一同在贵阳创办的“文通书局编辑所”,在京、津、沪、汉相继沦陷,出版机构尽毁的背景下,聘请了苏步青、竺可桢、张奚若、张孝骞、白寿彝等112人为编审委员,汇聚了抗战后方学术界的重要学者;一改文通出版旧貌,计出版各类书籍百余种。不仅为贵州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亦为发展抗战文艺做出了积极贡献,不仅如此,他还一度主持过《中央日报》贵阳版。由于他在学术的卓越声誉,国民政府曾让他出任贵州省第二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同时,对他的进步思想却十分忌恨。

六逸先生执教二十余年,勤奋治学,著述宏丰。从1924年发表的第一部著作《西洋小说发达史》起至辞世,共有著作40余种;他正直不阿,忧国忧民;虽负盛名,却一生清贫。因积年劳瘁,不幸盛年早逝。1945年8月8日于贵阳师院寓所病故,享年47岁。

七、语录

大凡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特别空气,这种特别空气笼罩民众生活的各方面。

——《文化与出版物》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