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沂照片

陈沂

陈沂个人资料:陈沂(1912.12~2002.07),男,贵州遵义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长级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30 18:56:58

一、个人简介

陈沂(1912.12~2002.07),男,贵州遵义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长级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沂

别名:原名佘万能,字孟秋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遵义新舟镇

出生日期:1912年1月22日

逝世日期:2002年7月26日

职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作家

毕业院校:北平中国大学,四川大学工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代表作品:《五十年一瞬间》、《白山黑水》、《严峻的考验》等

曾用名:佘立平

笔名:陈毅

军衔:陆军少将

三、人物简介

陈沂本姓佘,名万能,字孟秋。曾用名余立平,笔名陈毅。中共党内一度有“大小陈毅”之称。后为避与陈毅元帅重名,改名陈沂。贵州遵义人,汉族。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八路军115师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首任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被错划右派,下放黑龙江劳动21年。1979年平反,同年六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1996年被聘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四、人物履历

1912年12月4日出生于贵州遵义新舟镇。

1929年1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参加青年反帝同盟、左联外围组织。

1931年1月,在河北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任北平分盟候补执委、组织干事。

193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1月,在山西晋城参加八路军,

1938年6月起历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干事、冀鲁豫日报社长等职。

1942年2月起,先后担任大众日报社长,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华东局宣传部部长。

1946年3月起,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

1948年1月起,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委、政委,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党委书记;

1950年9月至1958年3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1958年3月起,被错划右派,下放黑龙江省劳动21年。

1979年6月至1983年2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1983年2月至1985年7月,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财经委主任。

五、个人生平

1912年,陈沂出生在一家小地主兼教师家庭,他父亲以做柿饼谋生,外祖父是前清贡生,廷试中选,当过知府。陈沂曾在遵义省立叁中读书,与韩念龙、雍文涛同学。中学毕业后,由三舅带到成都,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1929年,陈沂在祖母的资助下,他去了上海,并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参加青年反帝同盟、左联外围组织投身革命。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陈沂作为进步的文学青年,列席了成立大会。

1931年,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参加了北平左联,并担任候补执委。“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各大学学生组织南下请愿示威团,陈沂是示威团的领导成员,并担任纠察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成立北方文化总同盟,陈沂担任北方文化总同盟主任、党团书记。

1933年,陈沂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送南京,被判处5年徒刑。

1935年,由其父亲营救出狱,先回贵州后去上海,担任《救国日报》编辑,发表了一些作品,引起茅盾、夏衍的注意。西安事变后,冯雪峰、潘汉年到上海,陈沂恢复了党组织关系。

1937年,陈沂去了南京,经李克农安排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抗敌剧团工作,抗敌剧团到武汉时,受李涛邀请去晋城,陈沂因此进入太行山。陈沂到太行山后,在干部训练班当教员。

1938年,日军进犯晋北,他担任太行游击司令部民运科长。朱瑞创办晋南军政干部学校,他出任校务部主任。晋南军政干部学校停办后,陈沂到北方局任宣传干事。

1939年,陈沂到冀南,任《冀南日报》总编辑,1941年,任《鲁西日报》社社长,1942年,陈沂到山东分局,任宣传部代部长、《大众日报》社社长。陈沂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抓文艺工作。

1946年,陈沂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后经陈毅同意跟罗荣桓去了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之后又由林彪提议,东北局任命陈沂为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期间陈沂主持办了《自卫报》。野战政治部撤消后,陈沂回到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谭政要他去当组织部部长,陈沂不愿意,李富春、黄克诚把他要去了西满,担任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陈沂抓了二线兵团的工作,并办起了《西满日报》。

1947年,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陈沂随黄克诚回哈尔滨,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1948年,陈沂担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辽沈战役结束后,陈沂升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委。

1949年,陈沂到武汉,为解决解放海南岛船只问题,他曾经到香港、澳门去考察。

建国后,陈沂担任总政文化部部长,任职期间他鼓励创作,发展文艺批评,筹建总政文工团、《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创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八一体工队。他多方网罗人才,培养人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三度作为副总团长去朝鲜慰问。

1955年,陈沂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获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誉为“文化将军”。

1957年3月,总政文化部和总政宣传部合并为总政宣传部,陈沂便未明确职务。11月,被调到对外文委工作。

1958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新闻,陈沂被定为右派。他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任副站长,监督劳动。

1959年,被调到嫩江农业科研所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不久去畜牧场任副场长。

1961年,陈沂被调回哈尔滨,经罗荣桓干预,他被摘掉右派帽子,定为正师级,担任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他创作了小说《白山黑水》上半部和电影剧本《辽西会战》。

1962年,周恩来在哈尔滨召见陈沂,询问了他的情况。但不久召开了北戴河会议,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陈沂被调离作协,到双城拖拉机站任副站长。

1965年11月,陈沂调回哈尔滨,1966年4月,陈沂担任哈尔滨市二轻局副局长。

文革开始后,陈沂遭到了批斗,1968年,陈沂被二轻局造反派拘押,1970年保外就医,接着被送到干校劳动,1971年被准许回家。1973年,陈沂回北京活动,接着到各地旅游,曾去过成都,求见老上级四川省委书记李大章,李大章没有见陈沂,并将陈沂到成都的事报告了江青,江青责成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将陈沂抓回黑龙江,并予关押。

邓小平复出后,陈沂去找胡耀邦,胡耀邦让陈沂给邓小平写封信,由他转交。邓小平看了陈沂的信,批给总政解决,总政主任韦国清只阅不办,后来邓小平批示由总政副主任徐立清办理,陈沂终被撤消处分,恢复党籍、军籍和原级别,历时21年。

1979年6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主抓意识形态工作。

1983年2月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财经委主任。他是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2年7月26日,陈沂因病在上海逝世。

六、逝世

2002年8月2日上午,上海市各界人士近千人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前往龙华殡仪馆,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沂同志(市长级待遇)送别。

陈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7月26日9时05分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0岁。

陈沂同志病重住院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吴邦国、吴官正、迟浩田、姜春云、钱其琛、黄菊、温家宝、曾庆红、刘华清、韩杼滨、巴金、胡启立、陈锦华、李德生、肖克、张爱萍、段君毅、谷牧、张震、倪志福、洪学智、苏步青等同志,曾前往医院看望或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七、人物作品

著有《把人民解放军的文艺工作提高一步》、《我们从朝鲜回来》、《停战后的朝鲜》、《在国际主义大家庭中》、《五十年一瞬间》、《严峻的考验》、《文艺杂谈》、《辽沈战役三部曲》、《归来集》、《十年历程》、《脚印》、《白山黑水》、《一切为了战胜敌人——陈沂评论集》、《陈沂家书》等。曾主编《志愿军一日》、《星火燎原》、《辽沈决战》、《当代中国的上海》、《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等书。

八、相关信息

陈沂与领袖

陈沂与陈毅

在解放军内,曾经有“大陈毅”、“小陈毅”之说。陈沂参加革命前也名陈毅,以后他觉得与陈总同名不大好,就把“毅”改成“沂”字。1946年,日本投降后在山东临沂城,陈沂首次见到陈老总,陈老总就改名的事说他道:“改不改有啥关系!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哩。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我们中国有个大陈毅,小陈毅,也可以”。

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加紧发动内战。毛泽东重庆谈判,党中央定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心,山东八路军、新四军开赴东北,其它新四军各部北撤苏北和山东,华中局、山东分局同时撤销,新成立由饶漱石任书记的华东局,陈毅任副书记兼新四军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沂被中央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长,留在山东工作。

当时的陈沂有一个想法就是想跟上罗荣桓到东北去。他多年来一直在罗帅直接领导下工作,彼此比较熟悉,部队和其他首长他也熟悉。更要紧的是他当时有一股十分要强的革命劲头,开辟东北,非常艰苦,但他却愿意去。他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总说了,并且希望陈总对华东局和饶漱石说说。陈沂说,新四军能人很多,彭康(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钱俊瑞(军部宣传部长)完全可以担负起我的工作,而且一定比我干得更好。陈毅听了陈沂的话,点了头,说你的想法是对头的,要求也是合理的。荣桓熟悉你,你也了解他,到他那里去工作,于公于私,都更有好处,我完全同意。陈毅答应给华东局和饶漱石说,等彭康和钱俊瑞来后就放陈沂走。不过,陈毅又叮嘱说,现在你还要安心工作,等彭康他们来。

陈沂说,这是自然。

陈毅向来说话算话。与陈沂分手后陈毅到了津浦前线,又专门给张云逸副军长打电话,要他帮助陈沂成行。1946年2月,陈沂如愿。带领一批政工干部由胶东渡海进入东北,在安东见到了罗荣桓政委。罗荣桓让陈沂立即到四平前线去,那里急需搞政治工作的干部。到四平前线,陈沂见了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陈沂带的这批政工干部组成东北民主联军野战政治部,陈沂被任命为副主任、代理主任。这一方面了却了罗荣桓当时只带军事指挥机关未带政治机关的心愿,也实现了陈沂到新区前线增加锻炼增长才干的心愿。

1952年,陈沂随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从朝鲜慰问回来,到上海和华东地区宣传向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与陈老总一别六年,他原以为在上海可以见到市长陈毅,不想陈毅已回到南京,专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长之职已成挂名而已。由上海到南京,时间安排很紧。陈沂没想到在他作抗美援朝报告时,却见陈老总坐在台下第二排,不时还带头鼓掌。报告一完,他急忙走下台向陈老总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握手说,你怎么也来听我这个讲话?陈毅说,我怎么就不可以来听你这个讲话?听前线回来的人讲话比看报纸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陈毅邀请陈沂第二天晚上到他家里,请他吃四川菜。在客厅的沙发上,两个人谈得很多。陈沂说,有人提出谁献的飞机,最好都能写上某某号,如北京号、上海号、山东号。常香玉剧团捐献的,可不可以叫香玉号?陈毅猛吸一口烟,说这个意见可以考虑,也是一种鼓励捐献人的积极性。你们回去以后也可以向周总理提提。

问起朝鲜战场的事,陈毅说,战争不是短时期内能结束的,采取持久防御的方针是正确的。陈毅问,我们华东的九兵团早已开过去了,听说在长津湖一带打得还不错,出了英雄杨根思,你去看过没有?陈沂说华东分团看过了,慰问团回来在北京作总结时,专门报告了九兵团在朝鲜的战斗情况。陈毅高兴地说,九兵团在华东部队中也是很有战斗力的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立过大功,希望他们在抗美援朝中再立新功。张茜在一旁催吃饭了。陈老总说,道地的四川口味,你不会喝酒,多少可以喝一点。不喝你们家乡的茅台,喝我们四川的泸州大曲。

陈沂和周总理

1962年,已是陈沂被打成右派监督劳动的第5个夏天。哈尔滨的男女游人成群结队,正是消夏的好时光。陈沂为了看望爱人和孩子,从齐齐哈尔来到哈尔滨。傍晚时分,陈沂和爱人马楠沿着哈尔滨中央大街漫步而行,快走到松花江畔时,忽然迎面驰来一组车队,向南而去。陈沂突然脑子里一闪,脱口而出:恐怕是总理的车队啊!马楠还没有来得及说话,车队已经飞快地驰过去了。

5年来,陈沂历经磨难,但他依然坚定地相信他没有错,相信党总有一天会重新接纳自己。他从报纸上得知周总理近日正陪同朝鲜崔庸健委员长来大庆参观。在北京时,他与总理经常见面。可是现在,他是接受改造的“右派分子”,周总理还会见他吗?他和爱人一直到深夜才走回家去。

刚一进门,孩子就埋怨他们这么晚才回来。说省委交际处来电话说中央有位客人要见爸爸,不久他们就开车来了。孩子领着来人到处去找,就是没找着。交际处的同志只好回去。临走留下了电话。陈沂立即回了电话,不多时,交际处的车来了,把陈沂和马楠接到了和平村宾馆。

周总理在参加舞会,他的侍卫长在门口等陈沂。侍卫长在北京就认识陈沂,见了他就说:“陈部长,你到哪里去了?总理派人找了你好久。”说着把他们引进舞厅。总理一见,立即停下跳舞,把他们拉到一个长沙发上坐下。总理第一句话就是:“陈沂同志,你这些年受苦了。”握着周总理的手,陈沂感动得说不上话来。原来,车队走在街上时,是邓颖超在车上看见了陈沂,说那不是陈沂同志吗?总理一回宾馆,就派人去找,并让11时以前一定要找到。

总理让服务员端来茶水,又问陈沂抽不抽烟。陈沂向总理简单地谈了这几年在下面的情况,总理认真地听完了,说:“在上面工作一段,又到下边去工作一段,将来再回到上面来工作,工作会做得更好一些了。”总理又问:“最近毛主席讲了司马迁的故事,你知道吗?”陈沂回答:“我听了一点儿。”总理把声音提高了说:“司马迁受了宫刑还写《史记》,你陈沂一个共产党员,难道还没有司马迁那几根骨头吗?”说得陈沂浑身热血沸腾。

周总理问陈沂这几年回没回过北京,告诉他应该回北京去看看首都这几年的变化,看看老首长、老战友。这时又有人来请总理跳舞,总理便拉起在一旁谛听的马楠去跳了一曲。总理去大庆的时间快到了,陪总理去大庆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剑白也来催总理去火车站。总理最后又听了陈沂的意见后说:“我回去给萧华说一声。”这时候周总理把陈沂介绍给李剑白,告诉他今后要多多关心。

第二天,哈尔滨便传开了周总理接见陈沂的消息。陈沂听到了有人在说:看来陈沂的右派是抓错了,要不然总理怎么会接见他呢?

陈沂和毛泽东

陈沂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时,华东军区的文艺创作有“三沈”之说———沈西蒙、沈亚威、沈默君。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中一面打仗,一面写作,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陈沂趁到军事学院讲课之机专门请示了陈老总,组织“三沈”进行创作,歌颂三野和华东部队,同时也是歌颂整个人民解放军。

陈沂任文化部长时,萧华任总政治部主任。在萧华的具体主持下,军队创办了《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歌曲》等刊物,创作了《万水千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地下长城》、《战斗里成长》、《董存瑞》、《上甘岭》、《杨根思》、《南征北战》、《保卫延安》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五十年代的军队文化工作,对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7年“反右”开始后,有一次在天桥剧场看苏联新西伯利亚芭蕾舞。陈沂的座位在5排1座,毛泽东主席的座位在6排1座,陈毅和苏联大使尤金分坐在主席的左右。毛泽东主席进场时,全场人都站起来鼓掌欢迎,陈沂正好和主席对面。那天陈沂穿戴整齐,佩戴将军军衔。毛泽东一见陈沂,没和别人打招呼,就走过来拉着他手,说:你翻身了!陈沂一时明白不过来,只听主席又说:这些时右派攻你攻得好苦嘛!毛泽东指的是前些时部队的几个人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对当前文艺问题的意见》,遭到社会上的一些人的批评,被说成是教条主义,“毛泽东的御林军”。陈沂回答毛泽东说:是主席的六条标准保证了我翻身。毛泽东说:“毒草总是要出来的,不要怕,出来就锄嘛!毛泽东坐下来给陈毅打招呼,说你认识他吗!他是军委文化部长陈沂同志,他们是左派。陈毅笑着说:我们常打交道,我们是老朋友了。毛泽东又向尤金大使介绍了陈沂。

然而事隔不久,陈沂便被有人指为右派点名批判。《假左派真右派真相大白》的大字标题赫然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对此,陈老总很气愤,亲自给总政打电话,但也无济于事。1962年,陈毅同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到哈尔滨参观,给陈沂打电话想见他,但因为时间太紧,就告诉马楠过几天到北京找他详细谈谈,他要帮助陈沂。马楠如期到了北京,在中南海见了陈老总。陈毅回忆起当年在天桥剧场毛泽东主席对陈沂讲话的事,并要陈沂给周总理写封信。陈毅说:总理一定会批给我办,我就给他催办。

不久,在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主席讲了平反的问题:有反必肃,有错必纠,全错全平,部分错部分平,不错不平。事后总政对陈沂的问题进行了甄别,决定平反。但谁也没料到,北戴河会议上又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陈沂的问题又被搁置起来。

陈沂把这看作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相隔20年的漫长的时间里,他写过两首诗。在第一首诗里他写下:受自己党的处分/哪怕再重/甚至处理错误/唯一正确的态度/更加忠贞……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不容易啊/受自己的党错误处分不发怨言更难/有朝一日/哪怕日子再长,一年,十年,二十年/党总会收回他/这一片赤心的“流浪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胡耀邦的关心下,陈沂的问题得以彻底的平反,他重新回到党内、军内,并被安排到上海担任市委副书记。

果然就是20年!陈沂写道:一九七六年/我们失去了总理,失去了总司令和主席/我可以说终日以泪洗面/一听哀乐,我就似撕断了肝肠……我应该感谢谁呀?我应该歌颂谁呀/我们的党和那些在三中全会上英勇奋斗的人/我已近七十岁了/我的生命也快接近终结/但因我坚信共产主义/我的生命永远也不会枯亡!

陈沂与《文学报》

1980年初,上海一些同志创办文学报纸的想法出台后,陈沂同志表示坚决支持,并明确指出两点,一是不要搞什么同人刊物,而是一定要把这张报纸作为在市委领导下的一张文学专业报纸来办。这样,上海现有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加上新复刊的《新民晚报》,再加新办的《文学报》,四张报纸各有自己的定位和个性,也就互相配套了。二是一定要团结全国特别是北京的广大老中青作家共同来办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报纸,不要有地区限制,这与立足在上海并不矛盾。

1981年3月16日,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创办《文学报》【沪委办(81)13号文】。陈沂同志十分关心筹办工作的进展情况。诸多实际问题,如采编人员的组织和编制、办公用房和开办经费等等,陈沂同志一一过问并给以解决。尤为重要的是,陈沂同志就如何落实市委批文,他曾多次及时而具体指示,要点之一是不能关门筹办,要走出去造造舆论,讲明我们办的是属于全国老中青作家自己的报纸。

陈沂同志对《文学报》创刊工作十分重视而认真。这里特别不能忘记的是,当市委批准创刊申请报告之后,陈沂同志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亲自写了报告,把市委的决定和《文学报》办报方针和宗旨,直接呈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耀邦同志的口头批示通过新华社朱穆之同志转告陈沂同志:信已收到,就照这样办。这对正在忙着筹办工作的同仁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在陈沂同志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经过艰苦努力,共同奋斗,一张以文学专业为内容的报纸,经过一期试刊一万份,广泛征求意见,又加改进,便于1981年4月2日以崭新面貌呈现给读者。

九、人物贡献

参与筹建辽沈战役纪念馆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

1986年4月8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陈沂同志先后列席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二次和第四次会议,研究讨论了建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中顾委常委、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主任伍修权,及建馆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一起解决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过程中陆续出现的诸多难题,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建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陈沂同志出席了典礼仪式。

主编《辽沈决战》

1983年8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辽沈决战》一书编辑出版会议。会上经陈云同志提议,成立了《辽沈决战》编审小组。陈沂同志参与了《辽沈决战》前期编辑工作。1987年6月15日,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任命陈沂同志为《辽沈决战》编辑部主编,并上报中央军委批准同意。在陈沂同志及《辽沈决战》编审小组组成人员和《辽沈决战》编辑部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辽沈决战》编审小组和解放军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合编的《辽沈决战》(上、下)一书,于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顺利出版,并在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上首发。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