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味渠照片

郭味渠

郭味渠个人资料:郭味渠(1908.2.15-1971.12.21)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晚号散翁,堂号知鱼堂、二湘堂、疏园等。山东潍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随家乡画家丁东齐、刘秩东习画。早年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习西画,毕业后曾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7 23:34:52

一、个人简介

郭味渠(1908.2.15-1971.12.21)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晚号散翁,堂号知鱼堂、二湘堂、疏园等。山东潍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随家乡画家丁东齐、刘秩东习画。早年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习西画,毕业后曾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71年逝于故乡。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味渠

别名:慰劬、味蘧、味蕖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潍县

出生日期:1908.2.15

逝世日期:1971.12.21

职业:美术教育家

主要成就: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

启蒙老师:丁东齐、刘秩东

三、生平简介

郭味渠1937年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临摹古代原作,并随黄宾虹学画论及鉴赏。曾于济南、潍坊等地任教。

1951年受徐悲鸿之聘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供职。

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后任花鸟科主任。

1970年以“战备疏散”为由被迁返潍坊,次年逝于故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生从事山水花鸟画教学及创作,尤擅花鸟画。精鉴赏,善画法,重视史学、画论、画法的综合研究。

1980年于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遗作展。

郭味蕖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卓越的美术大师。他的艺术生涯,紧跟20世纪的时代潮流,对艺术有着执着不渝的追求,以他自己的学问、人品、艺术成就,饮誉中国画坛,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和鲜明的时代风貌。

四、丰厚文化内蕴

书香世家

郭味蕖先生1908年2月15日生于山东潍县。古老的潍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创于汉代,时称北海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洲,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为县。1904年辟为商埠,为鲁东商业重镇,历史上潍县儒宗名臣、书画名家、工艺巨匠,层出不穷,如明代刑部尚书刘应节、户部尚书郭尚友、兵部尚书张尔忠;清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官俊、闽浙总督刘鸿翱、两广总督张兆栋等皆出于潍县。在文学艺术上,历代有北宋画家张择端、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城、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清代著名金石家陈介祺。至于历代在这块土地上为官的苏东坡、范仲淹、欧阳修、郑板桥,更是留下了赫赫政绩与美好的佳话。潍县自清乾隆年间已是鲁东地区商业枢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郑板桥有诗赞曰:“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道出了当年繁荣景象。

郭味蕖先生就出生于潍县名门大户郭家。明清两代郭家出过4名翰林、8名进士、27名举人、2名武举贡生以上83人,被郑板桥称为“连云甲弟尚书府”。郭味蕖先生的父亲郭藕汀尤喜收藏字画,与清末大画家赵之谦交情甚笃,常有书信往来,赵之谦曾精心为郭家绘制了八条写意花卉屏。郑板桥在潍县作知县七年,与郭家有着密切的交往,去官后曾在郭家南园借住数月,曾题诗曰:“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可见当时交往之深。郭味蕖先生珍藏一幅郑板桥《三清图》,题曰“兰梅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风第一花,寄于东君诸子弟,好将文事夺天葩”。这是一幅鼓励郭家子弟读书上进的画,这种翰墨氛围和书香气息使郭味蕖先生,从小就受到传统艺术的哺育和滋养而刻苦勤奋。

对传统文化的把握

郭味蕖先生自幼受小学教师丁东斋、中学教师刘秋东指导,绘画方面有很大长进,尤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他曾自撰联语:“三百千千犹未读,愧愧年年做画工。”鉴于这种认识,他一生刻苦学习传统文化,对书画理论、经史典籍、训诂辞章、金石文物无不深入钻研并有着独到的见解。

1929年,郭味蕖考入上海艺专,1937年春考入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古画研究室,对诗文书画更加入迷,与陈介祺的后人陈君绮结婚,更是对他的治学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君绮是潍县大户人家的后人,清代陈篮斋太史之元孙女。陈君绮在《婚后》一诗中写到“篆刻金石丹青册,今古文章诗咏篇。唯望与君齐纳取,碧纱窗月共钻研”。她精通诗文,事业心强,一心支持丈夫进取,又因是陈介祺后人,陈家的“万印楼”、“十钟山房”、“晋唐书画馆”中收藏极富,自幼接触许多艺术珍品,眼界十分开阔,这些都对郭味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郭味蕖先生一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并有独特的见地。他的学术研究包括中国美术史、金石考证、书画鉴赏、历代书画家研究、中国版画史、民间年画、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刻、花鸟画史、花鸟创作理论,以及文学、诗词、书法等诸多方面。刘曦林先生曾评说:“中西绘画两层根基,史论与实践双轨同步,是中国近、现代诸如陈师曾、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许多大艺术家的共同道路,郭味蕖也是这条造就大师的道路上的后来者。这条画家兼学者的广采博取的道路,充实了他的学养,并使他得以从纵向的历史演变及横向的对比联系中把握艺术变革的规律,为其更新花鸟画艺术的观念,攀登花鸟画新高峰奠定了基石。”

学术著作

郭味蕖一生著有《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知鱼堂书画录》、《知鱼堂鉴古录》、《中国版画史略》、《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明清四画人评传》等书,极有价值。《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是郭味蕖先生历时二十年成书,又十年增补,是我国现代第一部以编年体的方式著录历代书画家的大型工具书。这部著作辑宋明清和现代已故书画家四千人以编年体成书,提供的详实资料可供研究历代美术遗产、鉴别书画,有助于稽考各家之生活脉络及探索历代传统风格之继承演变关系。郭味蕖先生在自序中说:“自从1937年,编者在前北京古物陈列所主办的国画研究室任研究员时,便开始搜集我国书画家的传记碑志这一类的资料,并且经常到黄宾虹先生处学习中国美术史和书画鉴别。当时黄先生就谈到现在有关研究书画的工具书很少,历代出版的书画家传记和著录诸书,又多是略而不详,书画家的生卒岁月和重要作品的创作年代也不容易稽考,他就希望我采用编年体例,编一部综合性的书画家年表。……1951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工作,复调任民族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始得重新搜遗拾坠,增补清缮,写成这样一个初稿……”。

徐悲鸿先生题写书名,黄宾虹先生撰序。《序言》中说“古人读书皆有记录,等身著作无非日积月累而成。王伯厚《困学纪闻》,顾宁《日知录》莫不朝期夕斯,丹黄涂己,取精用宏,卓然成家。知人论世,尤为读书之要。味蕖学兄,博览群书,旁搜艺事,出其平生所辑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见视,纲举目张,皆能有条不紊。足微劬学嗜古,钜细不遗。荀卿有言‘其为人也多暇,其出人也不远。’抗心贤哲,度越寻常,余于是编有厚望焉”。

《知鱼堂书画录》记录了郭味蕖先生家藏和过目的历代书画名家真迹,历二十余年成书后,又不断增补,共十册,对所录作品的名称题跋、内容、印章、流传、尺寸、真伪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和考证,所有作品都是作者亲眼所过目,因而对保存古代文化,研究古代绘画,实具有重要价值。郭先生一生的著作还有《写意花鸟画创作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版画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明清四人评传》、《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知鱼堂鉴古录》、《镜文考释》,他的著作对传统艺术理论的重视和研究的广泛与深入,在近代画家中是极少见的,这足以证明郭味蕖先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型的艺术家。他从学者的角度出发,把传统绘画史论与创作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从历史演变、民族精神、艺术规律、生活实践、技法创作等多方面,做了全方位整体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

五、绘画成就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新旧社会交替、新旧文化发生极大变革的时期。新的生活,新的观念,要求画家们有新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趣。现代写意画家与宋元文人的心态迥然有别,郭先生认为旧时代的山水花鸟画家和自然界中山水花鸟客观生活关系一般是消极的、赏玩的,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调和气氛、情感和理想,有的是恬静安逸,有的是伤感哀怨、荒凉索漠、抑郁悲愤……

对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郭先生认为:“不必做前人墨奴”。他说:“所谓民族绘画传统,是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而不是一湾死水”,“历代绘画的发展可以说是自发的,听其自然的演变的,今天我们则要遵循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今天人们的思想以及和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艺术中的山水花鸟形象,应该面貌一新地具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那种广阔、开朗、健康、乐观、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情调和气氛,陈旧、老套、概念的形式,都应该成为历史的陈迹”。

在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最后崩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郭味蕖先生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创作了一批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新时代的写意画作品。《惊雷》、《大好春光》、《初阳》、《朝晖》、《晨光》、《丽日》、《绿天》等一大批充满着新生活气息的作品问世,使人感到一种壮阔、明丽、健康、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笔下的杜鹃、翠竹、山茶、山丹、剑麻,不再是寻常的花木,而具有一种时代的象征,一种新生命的含意。那些山花、野卉、蔬果、农具、都成为他取材的重点,《银锄》、《归兴》、《秋熟》、《午梦》等多种多样的朴实而充满新意的视觉形象,创造了新时代健康、温馨的和繁荣昌盛的新意境。

在时代的变革浪潮中,郭味蕖先年紧随时代,在自己的花鸟画创作实践中,将理解传统、创作革新的切入点选在了从客观感受出发的“写生”上,到大自然中去体味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力图在创作上有所突破。郭味蕖先生在四川青城山写生:“曾徘徊白山茶树下三日不忍离去”。写生,是他认识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他的足迹踏遍陕甘敦煌、龙门、云冈胜地,峨眉、青城、泰山、黄山。他在日记中写到:“遥看西海,云烟变灭,不可言状,山花夹道,杜鹃花高大如老柯,干粗如杯,欹斜岩边涧底,枝头花红如簇如火,遍布林莽间,极为显明。”在画上题写:“每忆昔日仗藜过,黄山排云亭看云海,一路山踯躅殷红如火,久久不能忘怀”。怀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在短短的几年中,大量的写生实践积淀了先生对自然规律更深的艺术观察体验,成熟了花鸟画面对自然笔墨写生进行写生创作的思路。《春山一夜潇潇雨》、《惊雷》、《东风朱霞》、《潺潺》、《月上》、《白露朱晞》、《春秀》、《凉月》、《秋熟》、《田园丰熟》等等。这些通过写生观察创作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文人画概念的构图形式和笔墨的程式化,给人以鲜活的形象感受和视觉冲击。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促使郭味蕖先生去投身大自然,到自然的怀抱中,领悟大自然界的生机,反过来大自然又给了他慷慨的回报。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画是从大自然中来,得江山之助。”

六、绘画创作特色

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是重抒意,重表现的艺术。在花鸟画的创作实践中,郭味蕖先生不断更新着“文人画”的内涵。他强调“典型形象必须是自己加工的,有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自己的审美主张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深入生活和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他深感传统的技法和固有的表现形式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新感受,他说:“思想感情和题材内容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艺术标准和审美观点也都在变,因而也就毫无疑问地带动表现形式和技法的新变革。”

从笔墨章法的个性气质和作品的内在风格方面看,郭先生的作品基本上是按照现实主义风格、主题性创作的方法来创构的,突出了主题、加强了形象,有具体的实境、又能表达宏观的意境。这种创作方法能融中西之长,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传统绘画语言向现代审美的嬗变作了实践诠译。

从郭味蕖先生的经历,可以看到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大变革的浪潮中走过来的。郭先生学过西画,在他的作品中,突出表现了他兼习中西的学习经历和创作中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艺术追求。他提出并实践了综合利用“山水与花鸟画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给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的方法,集勾勒、勾填、白描、没骨,点垛,晕染,泼墨,泼彩于一炉的这种对传统技法重组的创作新观念。《潺潺》、《惊雷》、《月上》这些作品,把各种成法综合调动起来,以勾填、勾勒、泼墨布成体势,重彩显现细部,即有整体气势,又有重点精神,色彩与墨华相映生辉:色彩的浓丽,水墨的氤氲,泼墨的大气,工笔的缜密绚丽,形成了富艳工丽,活泼奔放,笔墨酣畅的崭新风格。

《潺潺》将山水与花卉相结合,把山涧、流泉、坡石、水口收入画中,再现了大自然的一角,增强了画面的气氛和真实感,增加了构图的繁复和景物的深度,加大了画面的气势;采用“近取景,远取势”的方法,以花卉为主,在环境处理上也改变了山水画的笔法,整体进行艺术典型创造,别开生面地营造出主体突出、气氛开阔的新境界。郭味蕖先生的艺术经历是坎坷的。正当他在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十年动乱,把他抛进了政治斗争的深渊,1969年被疏散回乡,两年后病逝年仅63岁。这是人间的一场悲剧,也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1992年4月,潍城区“郭味蕖故居陈列馆”开馆,前文化部副部长姚中明先生亲临剪彩。

视艺术为毕生使命。郭味蕖先生一生热爱艺术,不倦地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上奋力登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对中国画发展的认识,对花鸟画创新的观点,影响了几代人。他勤耕耘的中国美术教育园地,桃李芳菲、硕果累累。王晋元、李魁正、郭怡综……一大批学生、后人都是当代中国画坛上成绩菲然的美术教育家,绘画大师。

七、艺术后人

郭怡孮,1940年生,山东省潍坊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院长。先后在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肯尼亚及国内包括台湾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曾应邀在加拿大、日本等国及我国香港地区讲学和学术交流,曾获“文化部优秀美术作品奖”、“中日水墨画特别优秀奖”等。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郭怡孮》等多部画集。编著有《中国画教材》、《郭味蕖花鸟画技法》、《白描花卉写生》、《写意花鸟画技法》、《花卉写生教程》、《花鸟画创作教程》等,并有多部教学录像带发行。

郭味蕖先生第三子,自幼受父母熏陶、耳濡目染、继承家学,擅长花鸟画。1959年入北京艺术学院,初习西画,后专攻中国花鸟画。毕业创作《春秀》入选文化部主办的“新芽”美术作品展览。嗣后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美术作品展览,并举办个人画展。曾获“文化部优秀美术作品奖”、北京市优秀美术作品奖。多次应邀出国访问,进行艺术交流。有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美国、加拿大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

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作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注重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作品淳朴含蓄。富有生机。富收藏,善鉴赏,并致力于绘画理论研究。是当代中国画创作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美术教育家和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画家

2002年3月16日上午,在北京政协大礼堂会议室,召开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郭怡孮》出版座谈会。来自国内外的美术理论家,画家齐聚一堂,见证了郭怡孮先生花鸟画创作的艺术成就,北京画院石齐先生的发言,使人们更加看到从郭味蕖先生到学生及其后人的这种艺术的承传,以及花鸟画创作理论的影响力。石齐先生讲了三点:“第一,郭怡孮先生是我们这一代画家中走在前面的一位。他的成功关键在那里?我曾听李可染先生讲过,画画像植树一样,根埋的深,树就长的大,根埋的浅,树就长的小,虽然也有花有叶但很快就没了。把这句话用到郭怡先生身上比较恰当,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把树根埋的很深很深。郭怡先生首先得益于工笔画,他得到了一流高手于致贞的亲传。第二、从他父亲学小写意。他父亲郭味蕖先生是位小写意高手,在小写意方面,甚至可以说郭味蕖的小写意比唐人的还要好。第三、是从李苦禅先生学大写意。通过了工笔、小写意、大写意这三方面的摞用,加上他大概用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时光大量应用色彩,所以他创造出来的成果很全面、很耀眼。其次就是他时代定位很准确。花鸟画本来是不讲思想性的,可他的画却思想性很强,他的那幅全国有名的《山花烂漫》,显示出他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感、时代面貌的画家。还有是色彩,色彩是中国画革新当中一个最挠头的问题,除了林风眠、张大千、刘海粟外,其它人不足以提色彩,在我们这一代中,郭怡在此方面应该是走在前面的”。

1959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郭味蕖先生,在花鸟画创作上深受郭先生绘画思想的影响。他是郭先生提出的山水与花鸟画相结合的富有成就的探索者之一,他深感到“花鸟画的创新必须从生活中来”,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1964年毕业后分赴云南。庄寿红先生在读王晋元先生画后的(代序)中写到:“写意花鸟画《西双版纳密林中》和组画《版纳所见》展出在北京的画坛,正是十年动乱之后的1978年,这些花鸟画的问世,是令人难以淡忘的;那茂密的热带森林和槎桠老树上的黄色石斛兰,似乎洋溢着浓郁的芽香和沁人的气息,向人民展示了祖国明媚的春光……。这是晋元的画,它们立即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