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荦照片

丁荦

丁荦个人资料:丁荦(1935.9-2008.11),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以画牛闻名于世。丁荦原名德煜,字荧,曾用名李子硕、蕴激、蕴豪。曾任中国神农画会会长、乡村田园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以大写意牛著名。并兼作山水、花鸟、人物。作品笔墨酣畅、气韵生动。有《丁荦书画集》等多种画……
资料更新时间:2020-03-31 18:55:16

一、个人简介

丁荦(1935.9-2008.11),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以画牛闻名于世。丁荦原名德煜,字荧,曾用名李子硕、蕴激、蕴豪。曾任中国神农画会会长、乡村田园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以大写意牛著名。并兼作山水、花鸟、人物。作品笔墨酣畅、气韵生动。有《丁荦书画集》等多种画集出版问世。

二、基本资料

姓名:丁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徐州

出生日期:1935.9

逝世日期:2008.11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江苏省文化干校

代表作品:《丁荦书画集》

三、人物生平

丁荦的父亲是小学教师,1938年春离教从戎。幼承母教,学龄前就开始认字、背诗、书叶、划沙,超前与文墨结缘。自幼酷爱艺事、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赋。爹爹是养、植里手,带领赶集必逛牛市,日久成习,遂对牛马动物情有独钟,童年的生活环境,给他以深刻感染。并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师法大自然,寄情诗书画。

1948年7月在四丁小学毕业,同时考取县中三所中学后选读县中,淮海战役后停学务农,与大自然益加亲近。1951至1953年7月在睢宁初级中学春季班结业。1953至1955年在沭阳县中学高中肄业。因为无缘进入高等学校,刻苦自学便成为他必然的唯一选择。也就注定了艺途的漫长而艰涩。

为了在艺术上实现自我,他顶住精神与物质重压,坚强地迎接未来。与牛重新形影不离,是丁荦的不幸之幸。他因势利导,一手抓住生活,一面向文人画的溯源问流,把研究引向纵深。牛场是他的寄情之所:喂牛、饮牛、刷拭、篦虱,和牛共同拉犁引耙,同这些无言的老师朝夕与共,他得到感染与启示,经常进入人牛俱化,物我两忘的境地。压抑的心态凝结着求索的思考,爆发了对艺术虔诚的献身精神,便能经得起艰窘、嘲讽和寂寞的折磨。思想行为的大大超脱,曾被认为精神失常,正是这段时间,他的诗画之作都有新的升华,在师法自然的道路上,他迈进新的里程。

1956年秋开始当代课教师。1958年夏参加县文化馆工作。9月调高邮省文化干校学习,回馆从事书画工作,1963年6月下放回乡,当过水利工程员、粮管所市场交易员、代课教师。1974年夏调县电影管理站任美工。1975年夏被调出搞社教。1977年调县物资局当采购员但未从事。1978年夏自带蜜蜂到县西关农场养蜂。藉以旅行写生,不断画画。先后通过书信向李可染、刘海粟、黄胄、陈大羽、林散之、亚明等名家求教诗、书、画。虽然经历坎坷却从未放弃志趣,始终坚持以大自然为师。钻研传统文化,不断速写练习、积累学养和锤练笔墨之神韵。仰慕文人画的渊博修养,长期追求诗、书、画结合,醉心于泼墨大写的感情宣泄。

1980年元月政策归队回文化馆,这个未被困境窘息的艺途跋涉者,在时间紧迫感和艺术使命感的驱使下,毅然潜心于淡泊宁静之中,有时竟以地作纸,用指代笔,通宵达旦,废食忘寝。他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访问了山东军马场,新疆牧场、内蒙草原以及云南耗牛、瘤牛;广西矮马和海南水牛。倥偬岁月没有蹉跎,它使丁荦实现了提高境界、锤练笔墨、孕育欲望和积蓄力量。

1983年夏到徐州进修,曾去连云港写生,并到陕西秦川和河南南阳访问黄牛名种。1984年春在安徽泾县和淮阴举行两次个展,夏天去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牛马解剖,再到胜利油田军马场写生。8月去新疆参观赛马和体验草原风情。

1985年10月,超越层层障碍,在徐州博物馆举行第三次个展。获得进修机会。1986年元月在县文化馆举行第四次个展。3月10日起去北京画院中国画研修班研修三年,从此流连忘返。

1986年7月起,先后到太原、五台山、杭州、南昌、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岛、青岛、天津、内蒙、黄山、大同云冈、湖南、福建、上海等地旅行写生。数十年如一日,以大自然为师。广泛吸取营养,在诗、书、画方面取得非凡造诣。

1993年出版《丁荦书画集》。是他耕耘跋涉的汗水结晶,更是他奋力拼搏自谋生存发展的结果。在这条以牛为师的路上,他攀登了半个世纪,漫长而艰涩的历程体现出“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理。1996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第五次个展。1997年2月在广东汕头举行第六次个展,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多部刊物上发表,并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播放。5月定居京东通州。

画家丁荦先生于2008年11月16日下午14点23分在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3岁。丁荦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11月21日上午11点至12点在八宝山蓝厅举行。

四、艺术特色

“我生长于农村,学画无门,从牛市马马厩步入艺途,漫长而艰涩,故乡高作镇牛市是我的艺术起点,以大自然为师的开始。”

丁荦认为走兽之美在于雄健,要体现时代精神,给人以感染和启迪。俯首孺子的牧歌情调不是他的追求,他所强调的,是牛的倔强气质和奋猛开拓精神;所画的马,则体现出昂扬奔放的不羁性格。都从大气磅礴的笔墨中流露出神韵。

丁荦画牛不限于外表的形象结构,而是从牛的内在品格吸取精神力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忍不拔、任劳任怨”是他对牛的赞颂,也是自己的意志表达;就是靠这股牛劲,才没有在任何困难、障碍面前却步,总是踏实稳健地迈向预期的目的。

丁荦沿着师牛――师人――师心之路,从生活入手、参照传统,以书法的用笔写出自己最熟悉的农村生活、最喜爱的牛马,借以传达情感。

肖劳老先生题诗曰:“画骨画肉君独雄”。王朝闻先生说:“今擅画牛、马能如此传神者,唯有丁荦也”。冯其庸先生题道:“丁荦道友画牛,得牛之性,得牛之趣,并得牛之理,可与可染翁殊途而同归。”陈传席教授评曰:“画牛,韩幌之后鲜有工者,当代唯丁荦为高手,古法传灯可以不忧也。”画马也是丁荦的擅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赞扬他“笔墨极好,牛马都画得很活”。画家李琦在他的《百牛图》长卷题上“生动”二字。苏葆桢和宋文治先生都说他“把牛画活了”。

现为中国神农画会会长、乡村田园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名载多部艺术家大辞典。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五、师牛之路

随着长卷舒展,千姿百态的黄牛,凭借泼墨大写凝聚而成的雄浑之气扑面而来。一个自学出身的人对牛的形象、神韵掌握到如此高度,使人震惊,而最令人触动的还是其曲折艰难的艺术道路。

丁荦家世代务农,到父母这一代才读书。抗战伊始,父亲投笔从戎。三岁起,母亲就教他认字,背诗,把《三字经》中勤学故事印人他的心扉。自幼与牛结缘,跟爷爷赶集又必逛牛市,耳濡目染使丁荦对牛温厚驯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品格,由知而爱一往情深;加上自然环境和家藏图书的薰陶,学龄前就迷上了画画,牛是他最早的描绘对象。

经过投师无门的困惑,丁荦从阅书中偶得启发,十五岁时,他唱出了明志心声:“嗜画成癖津梁无,艺从贤悟通途;韩干画马师内厩,我家栏中有黄犊”。从此,牛栏马棚成了他的业余课堂,通过不知疲倦地观察、写生,走上师牛之路。高中时代得到刘勃舒的书信教诲,信心益发坚定。

从文化馆开始步入社会后,又因“下放”使他触礁搁浅――回到故乡老屋。然而丁荦没有听天由命、一蹶不振。牛场是他的寄情之所:喂牛、饮牛、刷拭、篦虱、参与死牛肢解。

以后,丁荦又当过营业员,代课教师和广告员。他深感人生就是擂台,必须证实自身价值,因而任何境遇都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即使在住院治病期间,也曾因不断画画和偷逛牛市,多次受到护士指责。为了摆脱视听闭塞,向往广阔的天地,丁荦苦钻养蜂技术,为县里办起养蜂场,借机实现了“行万里路”的夙愿,增厚了生活积累。“下放”给他造成灾难,但也激发了他的志气,形成奋发的开端。

百折不挠的艺术进取,惹起一些议论:“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还画它有什么用!画牛,你能比上李可染?画马,你能超过徐悲鸿?何必瞎费劲!你应该专门写字。”不愿任人摆布的丁荦决心反其道而行之:奋发磨砺放眼将来。

皇天不负苦心。在阔别十七年之后,丁荦又被调回原单位。他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访问了华北黄牛四大名种产地,山东军马场,新疆牧场、内蒙草原以及云南耗牛、瘤牛;广西矮马和海南水牛。五年倥偬岁月没有蹉跎,它使丁荦实现了提高境界、锤练笔墨、孕育欲望和积蓄力量。

1984年春,丁荦在泾县、淮阴举行两次个展。乙丑牛年届临,《徐州日报》发表了丁荦专访“像黄牛那样耕耘”;是冬《丁荦书画展》在徐州市博物馆引起轰动,之后丁荦走进北京画院中国画研修班。

终于靠近了艺术殿堂,他眼花缭乱,如饥似渴,一心夺回失去的时间。北京使他陶醉,以至流连忘返。《丁荦书画集》的问世。

丁荦的“师牛”不限于外表的形象结构,也没有在任何困难、障碍面前却步,总是踏实稳健地迈向预期的目的。

丁荦沿着师牛――师人――师心之路,从生活入手、参照传统,以书法的用笔写出自己最喜爱最熟悉的牛,借以传达情感。俯首孺子的牧歌情调不是他的向往,他强调牛的强劲气质――奋猛开拓的精神。

为了密切生活,丁荦住在北郊接近牛栏马场的乡村,长期神守其间,苦思冥想,挥毫不止;墙角、案底、床下到处都是画废的宣纸,在简约的生活中默默耕耘、寻求自我。正如他的题画“伴牛画牛五十秋,风雨砚田意未惆,坎坷历尽终不悔,一心效法拓荒牛”。

六、主要作品

丁荦先生作品为世界各国众多博物馆和书画爱好者收藏;

1993年《丁荦书画集》出版问世;

主编《丁氏源流》一书;

著有《热土犁痕|丁荦速写集》;

另有数本个人诗画集正在筹划出版中。

七、相关牛品

牛画分三品

纵观历代和当下绘画涉及牛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上中下三品矣。“上品”是以颂扬牛的品质为主旨的作品。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突出牛的主角地位,没有配景,或者略施极少的配景,无论从构图、着色、施墨、用笔上看都强调牛之神韵,画面单纯,指向明确,意蕴深刻,撼人心脾,细细品味如百年陈酿,骨子里充满着作者的抱负志向,是鼓舞人的号角,其文化内涵当属于强壮人类精神的主体营养,是绘画中的《黄河颂》、《义勇军进行曲》。此类作品,古今中外画家的佳作并不多见,我国有唐之宰相韩滉的《五牛图》,有戴嵩的《斗牛图》,西方有毕加索的抽象和简笔牛。现代画坛有李可染晚年的牛赞图,老甲的部分重墨牛,张广的群牛,丁荦和吴祖郊的奔牛等,屈指可数。这里还应指出的是,我国古今确有不少大师都画过牛,诸如李唐、韩干、李迪、祁序、阎次平、高其佩、杨晋、任伯年、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黄胄、刘奎龄等等都偶有此类“上品”出现过,但他们的画牛作品中,更多的不属于此类上品之作。在这里不由会让人们想起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徐悲鸿绘画理念广涉中西,油画与国画并佳。就他的动物作品而言,笔下牛马、狮、猫之类甚多,人物作品更是十分精彩,但人们谈起来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马。老实讲,就笔墨水准而言,马比牛和其它动物也并非十分悬殊,甚至无异。然而为何人们更多的记得他的马呢?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他笔下的马反应了马的最本质的品质属性,即奔腾不息,昂扬奋进,征战沙场的文化内涵,并把此品格转化为当时所需要的时代之民族精神。他的马配景绝少,绝大多数作品中无配景,突显出马的神韵和文化精神。再如齐白石的虾,如果加上大量的背景、繁密的水草、无边的江河湖泊或者是几个顽皮的儿童或老翁在张网捕捞的画面,其作品的品味是可想而知的了。由此论牛之作品可窥一斑矣。中国画牛的“中品”之类是以表现短笛牧歌,田园雅趣为主旨的作品。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牛景并重,人牛相伴,从构图、着色和笔墨处理上,都倾向于画面的丰富多元,展现出乡村风情的景致和故事情节,对牛形之表现重于神韵,寄托的是作者的闲情逸志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慕与向往。给人更多的是轻松、亲切、愉悦、休闲之感。此类作品寓意直白、浅显,品之如清淡早茶,是绘画中的《信天游》和《二泉映月》,当属人们精神文化的小点心,乃人体营养之补充耳。

这类中品之作,在画牛作品占绝大多数。上述提到的韩滉、戴嵩、韩干、任伯年、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等等,还有更多没有提及的画牛的画家们,他们牛画的作品中,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此类的。这里可以举两个人为例。首先是韩滉,他的上品《五牛图》闻名于世,但他画的更多的还是反映村童放牧之田家生活的情趣性作品,不过多数已失传,今人无法看到而已。从他的学生戴嵩的传世作品来看,也多为反映田园牧歌情趣之作,亦可佐证一二。当代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则亦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的多数画牛作品,与他推崇的牛之品质的文化内涵不完全一致。他的多数作品传达给人们的是江淮农家牧牛的生活情景,趣味横生,笔墨精道,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之美感,只不过这个情是追忆当年的天真雅致的生活之情罢了。了解他画牛的心理状态的人知道,他画牛更多的是为了锤炼试验笔墨,在所加繁多重厚的或树、或山、或水的作品中,把作品配景的处理当作了笔墨探索的试验田,所以画的很轻松,无所顾忌,手法结构新奇,有的几乎把牛挤成了配景,给人传达牛之精神的力度显然淡化了。但到了晚年,他的颂牛之品质的上乘作品出现的多了起来。特别是他逝世前几年所创作的《四牛图》、《五牛图》、《七牛图》、《九牛图》,将牛的不同情态表现的生动传神,这些作品创作的主旨,正如其题款中所写:“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履履不倦写之”。虽无配景,但牛的品质之“性”跃然纸上,境界远高出前者,可见他在晚期画牛作品的理念追求上有了升华性的转变。

中国画牛作品的“下品”是以牛作为配景的各类作品。这类作品在人物、山水、花鸟之作中,都时有看到。作品中牛的作用或是为充实画面的需要,或是为标明作品内容的地域环境,与作品中的鸡、狗、猪、羊之类的配景没有二样了。从反映牛的角度来讲,只是下乘之品了,不必再费笔墨赘述。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