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弦照片

张弦

张弦个人资料:张弦(1934~1997)年,浙江杭州人,原名张新华。1934年6月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钢铁机械专修科。1956年11月开始发表小说《甲方代表》,后改为剧本《上海姑娘》拍成电影。1958年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苦恼的青春》而被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工厂、农村“监督劳动”,辍笔21年……
资料更新时间:2025-04-19 19:03:01

一、个人简介

张弦(1934~1997)年,浙江杭州人,原名张新华。1934年6月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钢铁机械专修科。1956年11月开始发表小说《甲方代表》,后改为剧本《上海姑娘》拍成电影。1958年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苦恼的青春》而被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工厂、农村“监督劳动”,辍笔21年。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新华

别名:张弦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4年6月

逝世日期:1997

职业:195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钢铁机械专修科

毕业院校:北京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甲方代表》 《上海姑娘》 《苦恼的青春》

代表作品:1956年11月开始发表小说《甲方代表》,后改为剧本《上海姑娘》拍成电影

1958年: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苦恼的青春》

三、人物经历

1934年6月22日,张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银行职员家庭。1943年,南京沦陷了,张弦的父亲在半失业状态的生活挣扎中忧愤离世。之后,张弦在寡母和姐姐的抚养下,勉强得以求学。

1949年初,跟随母亲到了江西上饶,并进入玉山扶轮中学读书。之后,转经上海,又回到南京读完了高中。1951年,考入华北大学工学院。

1952年,转入清华大学冶金机械专修科。在大学期间,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从清华大学冶金机械专修科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设计院当技术员。之后,创作个人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锦绣年华》,该剧本既写了爱情方面的矛盾,也写了青年人的创造性与保守主义领导者的矛盾。

1956年,张弦调到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并在期刊《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甲方代表》。1957年,张弦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苦恼的青春》,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担任剧情电影《上海姑娘》的编剧,影片反映了一名热情、向上、年轻的上海姑娘,投身到中国工业战线中去的故事。

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1961年,与其他人共同撰写戏曲剧本《莫愁女》。1972年,张弦被下放到安徽农村劳动。1978年,创作短篇小说《记忆》,该小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得以平反改正;随后,担任剧情电影《苦难的心》编剧,该片由常甄华执导。

1980年,被选为马鞍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同年,创作爱情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该小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担任爱情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编剧,该片由沈丹萍、贺小书共同主演,他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83年,由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挣不断的红丝线》出版;同年,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青春万岁》上映,该片根据王蒙的同名小说改编。1984年,出版剧本集《张弦电影剧本选集》。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秋天里的春天》的编剧,该片由白沉执导。

1986年,担任剧情电影《井》的编剧,该片由李亚林执导;同年,担任剧情电影《湘女萧萧》的编剧,该片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改编。1987年,担任剧情电影《金镖黄天霸》的编剧,影片讲述了恶虎村四霸之至的黄天霸被施仕伦招安新手剿灭恶虎村的故事。

1988年,担任编剧的爱情电影《银杏树之恋》上映,该片由王薇、祝肇隆合作主演。1989年,担任剧情电影《安丽小姐》的编剧,该片讲述了与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斗争的故事。1991年,担任爱情电影《独身女人》的编剧,该片由潘虹、陈希光、江姗联合主演。

1992年,担任爱情电影《焚心欲火》的编剧,该片讲述了水秀一生悲惨的爱情故事。同年,担任电视剧《唐明皇》的编剧,该剧以唐朝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李隆基的人生历程以及他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1993年,担任剧情电影《玫瑰楼迷影》的编剧,该片由由张咏、鲁非共同主演。

1995年,担任儿童电影《陌生人》的编剧,该片由黄军执导;同年,担任编剧的传记电影《杨开慧》上映,影片讲述了杨开慧烈士短暂但不平凡的一生。1997年,张弦逝世,享年63岁。

四、人物评价

张弦的创作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青春、爱情和理想的关注,而这三者又互相关联:爱情的产生往往源于对主人公优秀品质的体认;着重于爱情产生的过程(与追求理想同步)而非结果。作者很少直接写男女主人公恋爱关系的确立,往往只是留下一个含蓄温情而开放的结尾;二是直面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不回避写“有缺点的人物”,刻画往往细腻传神,富有生活质感,并不简单脸谱化;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具有一种“较真”的质素。浪漫情怀与白玫式的“较真”的融合与张力,形成了张弦创作的独特基调;四是注重小说技巧(《扬子江评论》评)。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