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栋照片

刘成栋

刘成栋个人资料:刘成栋,(1911年—1995年),黑龙江肇源人。北平辅仁大学肄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晋察冀一地委组织部部长、哈尔滨市市长、林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务。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7 23:53:02

一、个人简介

刘成栋,(1911年—1995年),黑龙江肇源人。北平辅仁大学肄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晋察冀一地委组织部部长、哈尔滨市市长、林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务。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成栋

国籍:中国

出生地:黑龙江肇源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95年

毕业院校:北平辅仁大学

三、人物简介

刘成栋,(1911年—1995年),黑龙江肇源人。北平辅仁大学肄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曾任中共晋察冀一地委组织部部长、五地委书记,哈尔滨市市长。建国后,历任东北农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林业部副部长,东北林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3年,刘成栋被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标准计量局局长,1977年4月,党中央调刘成栋到清华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1983年起任名誉校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94年4月28日10时4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四、东北历程

1945年11月中旬,刘成栋陪同陈云同志抵达哈尔滨这块热土,成立了以陈云同志为书记的中共北满分局,刘成栋身负大任力挑陈云秘书的重担。此后不久,驻哈苏军根据《雅尔塔协定》通知中共北满分局撤到宾县,刘成栋受陈云的指派,作为北满分局的联络员,经常往来于哈尔滨和宾县之间传达北满分局指示。宾县距哈尔滨有100多华里,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行走很不方便。在这样危险而艰苦的情势下,他忍饥挨饿,克服困难,持续了5个月。其间,得知香坊原日本关东军的军火库中存有大量炸药,刘成栋征得驻哈苏军的同意和支持,调动了100多辆马车将炸药运回宾县,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原料。陈云同志称赞刘成栋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这可能是我们红军建军以来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炸药。”

4月初,刘成栋奉命从宾县经呼兰越过正在融冰的松花江到哈尔滨,向中共哈尔滨市委传达北满分局的指示,要求市委做好我军解放哈尔滨的前期准备。1946年4月19日,中共北满分局、吉黑军区即内定刘成栋为哈尔滨市长。进驻哈尔滨一周后,松江省政府正式任命他为市长。

五、出任市长

1946年5月3日,松江省政府正式委任刘成栋为哈尔滨市首任市长。刘成栋带个警卫员前往赴任。管理像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党尚缺乏经验,刘成栋是边请示边创造地前行。他在民主人士、原哈尔滨银行行长何治安先生的陪同下,听取原国民党市政府秘书处长介绍各局和局长情况,并与各局工作人员见面。几天之后,市委给市长派去一位秘书,这是市长的第一个助手。5月下旬,东北局机关撤来哈市,又陆续给市政府配些领导干部。当时市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支援解放战争、收集战争物资、筹集军费、安置伤员等,同时还要恢复生产、安定民生、进行城市治理。

哈市解放时,民族工商业大多处于“无米之炊”的境地,粮食、燃料、动力都很紧张。工业缺原料,动力不足,开工不到1/5,商业无货可卖,工人、店员、码头搬运工大批失业,市政设施陈旧,供电、供水不足。由于没有消毒药,水质不能净化,人称自来水为“黄泥水”;电压不足电灯如“鬼火”;公交车既少又破,好似“痨病鬼”……城市经济与市民生活都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市长按市委部署在市政企业发动群众克服困难开展竞赛,修复水源地,采纳日侨、俄侨工程师建议,实验用静电沉淀净化水成功。为解决供电,工人提出将两台坏电机拼成一台,刘成栋批准一试,结果成功。水、电供应稍有缓解。

当时不但物资匮乏,而且少数商人又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不断上涨。政府最大困难是没钱,筹来的钱主要用于部队,东北银行发行的东北流通券老百姓还不认。刘成栋提出政府办个民生公司,卖粮、盐及没收的敌产,专收东北流通券,平抑物价供应民需。经市委报请东北局批准,当年7月民生公司成立,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农产品、日用品及木材,出售给市民。政府一面派人到邻县购粮,一面建立以公营与合作社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控制物价,保证市民供应。

到5月30日,哈尔滨解放一个月,政府就为部队筹置军服、棉被、军鞋等价值两亿元东北币的物资。

7月16日,在哈市参议会上,市长刘成栋汇报了市政府成立以来在保证市民用水用电、交通供应、维持通讯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参议会给予肯定,并在“施政纲领”中提出,政府要帮助未复工的工厂尽快复工,将没收的敌产作价,委托私人开厂办店。为使油坊恢复生产,刘成栋对哈市13家较大的油坊进行调查。由政府提供原料并减免5%税收,到年末有8家恢复生产。政府还组织生产自救,支持组织被服、毛皮、建筑、渔业等合作社,并统一安排军工军需生产,纺织絮行、做军鞋各有数万户,形成群众性的军需生产局面,既支援了解放战争又解决了就业。

到1947年3月中旬,刘成栋在东北行政委员会上汇报说:政权改造完成80%,市政府工作人员由接收时的9局30科1200余人,减为6局12科299人。供水增加2倍,发电量增加1倍,电车汽车分别增加4~6倍,清除了多年积存的垃圾。对工商业实行管理,调剂物资,稳定金融,供应粮食,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取缔了大烟馆、妓院、赌场,肃清了匪特等。刘成栋执政一年后的哈尔滨,成了巩固的北方根据地。

六、维护政策

解放之初,摆脱经济困境的根本出路是保护、扶植、恢复民族工商业。而哈市在清算斗争中清算了100多家不该清算的工商业,其中被查(封)、没(收)、停业与职工接办的占1/2。《哈尔滨市人民政治经济清算暂行办法》指出:一般工商业无直接危害人民行为者不得清算,需要清算的仍以不关门为原则,不打击过重。1946年12月23日,刘成栋在市委会上说:应当把工商业放在同盟者的地位加以扶植,让它有条件购买原料,税收适当照顾,允许合理利润,有自由支配企业用人与行政权力。工人应强调政治自由。如果大家同意,工商业就好办了。当时虽有不同意见,但其主张得到了市委钟子云书记的支持。

为调动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工厂、商店实行分红,原则是劳资两利。但领导工人运动的干部片面强调工人眼前利益,在执行中搞过高分红。1947年初,刘成栋到老巴夺烟草公司与同济商场调查时,制止了工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说那样分下去,工厂商店要关门,其后果是职工失业,政府也断了税源。刘成栋保护工商业的正确意见被负责工运的领导说成是“代表资本家讲话”。今天,我们仍能掂得出这顶帽子的份量,但刘成栋义无反顾地执行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在土地改革中,他写信给东北局领导,询问如何对待地主兼工商业主?并建议一般地主原在城市的工厂、商店不要没收或分给群众。1947年7月21日,省政府联合决定,对原住哈市的小地主,除分土地外不没收其浮物家底以及工厂商店之存款、投资。

此后农民要进城清算哈市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经市委请示东北局加以制止,并作出保证党对工商业政策贯彻执行的若干决定。10月,刘成栋在市委扩大会上提出:国营企业除办好大企业外,要给私人企业留有余地,因为国营要逐步发展,办新厂要很大投资,而私人企业的资本、技术与管理经验都是我们目前所不及的,私人工厂可以为我们加工订货,也可以公私合营,使私营工商业为解放战争、为农村生产与人民生活服务。到1948年2月,全市工商业已由1946年2月的近3000户,发展到22582户。

几十年后,刘成栋回忆说:我们对哈尔滨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扶植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我们的政策和我们在战场上的胜利,使工商业者站到了我们一边,工商业的发展又为东北解放提供了物资上的保障,建立起一个巩固的北方根据地,为关内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的枪炮弹药及服装医药等军需用品。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对解放战争是有贡献的。

七、尊重知识

解放之初,我们缺少干部,更缺少懂专业技术的人员。在刘成栋提议下,几位知识型民主人士被任命为市政府各局局长,其中何治安为财政局长、著名外科医生张伯岩为卫生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邓恩诚为工务局长。刘成栋还以市长名义保释某儿科专家,又通过军队与地下党将一名药学和药用植物学家从尚未解放的长春市请回哈市,安排在卫生局做药政工作。当年一位领导工人运动的同志,调几十名工人在市政府礼堂斗争工务(建设)局的工程师,刘成栋得知后决定去参加斗争会。会上他先讲了支持对真正坏人的斗争,但须有真凭实据,并宣布不准动手打人。经主持会议人的一再鼓动,一名工人让被斗的一位工程师交出工作证。刘立即插话:有话可以讲,但问题没弄清之前不能收工作证,即使收也要由市政府办理。在群众运动面前,为了保护知识分子,刘成栋甘冒风险制止过激行为,其勇气、其胆识令人肃然起敬。

在后来办高等教育过程中,他争取了团结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两次派人到南方聘请教师,他聘来的知识分子有留美的、留日的、如刘慎谔、许振英、杨衔晋、王长富等,还有两位日侨专家。刘成栋常讲,办大学没有这些人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工作中重用他们,运动中保护他们,对他们该批评教育的,也批评教育,但对批判斗争却一直持慎重态度。一次党委会上讨论拔白旗,提出要拔一位副教授,刘说:“他有什么可拔的?!你们可要慎重,不要拔得都没积极性了,拔过火了将来麻烦。”另一次会议上,有关部门谈到“有些教师‘抠’书本,走白专道路。”刘接着说“以后不要提白专道路,‘抠’书本有什么不好,在我们国家里‘抠’业务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备好课把书教好就是政治!”他不止一次地教育中层干部,对知识分子“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不好,但宁可“不及”也不要“过头”,“不及”可以补救,“过头”则会伤害人心,消除影响要费很大力气。他把知识分子视为办学主力,视为知己,在当时年代已极为可贵。

八、敢讲真话

刘成栋同志最大特点是刚正不阿,肯讲实话。出于对党对同志的爱护他直言不讳、坦诚批评,不怕得罪上级与下级。

1955年在省第一次党代会上,他指名批评省委两位领导要他们检讨。1982年林大30年校庆,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批评学生吃饭扒馒头皮、扔馒头。

他不讲空话,对虚报浮夸疾恶如仇。大跃进时期,到处“放卫星”,“创奇迹”,他头脑清醒不跟风。学校牧场缺饲料,牧场人员向他说“报上介绍有的地方用牛粪喂猪。”他说“猪肉是淀粉和蛋白合成的,吃牛粪能长肉?!”他主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学校工作要抓好政治、教学与科研,不能文艺、体育什么都去争第一。”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1959年反右倾中遭到批判,被撤职。而他不作违心地周旋,多次向党提出解释和说明,不人云亦云,不失他讲真话的本色。

九、献身教育

刘成栋同志一生中经历两次起伏,但他能上能下,始终如一。第一次在他35岁时,任我党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市长,两年后,从市长岗位上下来,一度领导创办香坊农场,依然不辞辛苦,全身心投入工作。试种水稻和果树成功。同年8月,东北局与东北政委会决定在哈创办一所正规农业大学,委任刘成栋为院长负责筹建。他上任后选校址、定设计、办砖厂。当时市内没砖,他们自己烧,建起市里第一个机械制砖厂。1952年中央高教部与林业部决定,以浙江大学森林系、东北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创立东北林学院,刘成栋为东北农、林两院院长,在农学院初具规模后,他又把主要经历放在林学院的建设上。1954年,中央决定调他去林业部工作。农林两院党组(当时尚未成立党委)极力挽留,写报告请求不调或缓调。直到1955年夏,他才到京赴任。刘成栋对他创建的两所高校感情深厚。1957年夏,他向周总理提出,愿意从事高等教育,申请回学校工作。经周总理批准,他辞去林业部副部长职务,回哈任东北农、林两院院长、党委书记。1958年6月,省委决定:在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创建黑龙江大学,刘成栋兼党委书记、校长。这是他在哈尔滨工作的第二个高峰。一生中先后创建三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实不多见,他为哈市发展高等教育立下了永久的丰碑。

1959年反右倾后,他被撤去所有院校的领导职务,在三年生活暂时困难时期,负责创办东林副食基地,办起了奶牛场、鸡场、养猪场。仍是尽心尽力卓有成效地工作,有意见照提不误。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精诚敬业的精神感动教育着每名师生员工,在他身处逆境中,大家仍对他充满敬意,依然尊称他为刘院长。1962年6月,市委为他甄别平反,恢复一切职务,1963年,调中国科技大学工作。

十、清华校长

1977年4月,党中央调刘成栋到清华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1983年起任名誉校长。他在主持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对拨乱反正,清除"文革"对清华大学的破坏起了重大作用。他调整学校布局,作出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转变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科的综合性大学的初步规划,恢复和增设了理科应用数学系、现代应用物理系,文科外语系、社会科学系、经济管理系等,提出了把清华大学建成"高水平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新时期清华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