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慕华照片

卜慕华

卜慕华个人资料:卜慕华(1914.7.22-1989),江苏省常州市人。襁褓6天即丧母,由祖母抚养,后跟随父亲和继母到北京生活。1937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51年7月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农科专家。……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8 08:34:08

一、个人简介

卜慕华(1914.7.22-1989),江苏省常州市人。襁褓6天即丧母,由祖母抚养,后跟随父亲和继母到北京生活。1937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51年7月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农科专家。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卜慕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

出生日期:1914年7月22日

逝世日期:1989年

职业:农田水利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三、人物简介

大革命时期,1925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教会办的北京崇德中学就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父亲病逝后,随继母返回家乡常州,靠微薄的恤血金和亲友接济苦度春秋,同时就读于常州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与同学一起去南京请愿、请战,被国民党政府连哄带骗地送到下关火车站,遣返常州。1932年报考浙江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病理专业。在4年的大学生涯中,与进步同学创办壁报《清道夫》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积极参加抗日游行,去日本领事馆示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经学校推荐到上海商品检验局植物病虫检验室任助理。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每天都要到轮船码头检验进出口植物商品的病虫害。一次没收了日本商人进口的带有炭疽病的西瓜,检验长看后,却说这病不要紧,以后可以不没收,免得引起麻烦。又有一次检验日本人进口的苹果时。对这种丧权辱国的屈从行为极为愤慨,因而坚决辞职而去。1938年2月入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参加育种研究。从此为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后又到重庆北碚,在艰苦环境下,只身走访过40余县,收集水稻品种资源,调查农民种稻技术,同时在农业改进所内进行田间试验,选育水稻优良品种。1945年6月通过了赴美进修的考试。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参加小麦、大麦、燕麦的抗病育种研究,后在康乃尔大学进修并在明尼苏达大学实习小麦锈病工作。1946年回国时,得知中央农业实验所新接管的北平农事试验场规模大、设备好,便申请到该场从事小麦病害及抗病育种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平农事试验场改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任植物病虫害系病害研究室主任。为了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独自背着铺盖,。1950年随华北农科所组织的土改队到济南参加土地改革。经过一年的锻炼,在政治上进步很快,思想上也有很大提高。此后40年中,先后在华北农科所,还带领科研人员去山西和四川西昌农村驻点多年,进行农业增产的综合研究。经常在华北农科所主办的《农业科学通讯》上发表文章,对宣传普及实用农业科学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并且做为我国农业科学与文化交流的使者,访问了14个国家。

1989年因病逝世,终年75岁。为中国作物科学诸多方面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四、人物经历

卜慕华,1914年7月22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襁褓6天即丧母,由祖母抚养,后跟随父亲和继母到北京生活。父亲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时参加过孙中山的革命党,回国后曾在湖南、江苏从事推翻封建清朝政权的革命工作。1925年,卜慕华小学毕业后考入教会办的北京崇德中学就读。1929年父亲病逝后,15岁的卜慕华随继母返回家乡常州,靠微薄的恤血金和亲友接济苦度春秋,同时就读于常州中学。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在常州读高三的卜慕华义愤填膺,背上一条毯子就与同学一起去南京请愿、请战,结果被国民党政府连哄带骗地送到下关火车站,遣返常州。那时报刊上常有“实业救国”的言论,对热血青年尤具感染力。有人认为,中国既然以农立国,更应该以农兴国。受此影响,卜慕华于1932年报考了浙江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病理专业。在4年的大学生涯中,他曾与进步同学创办壁报《清道夫》;1935年“一二·九”运动波及杭州,他积极参加抗日游行,去日本领事馆示威。1937年7月,卜慕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8月经学校推荐到上海商品检验局植物病虫检验室任助理。他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每天都要到轮船码头检验进出口植物商品的病虫害。一次,他没收了日本商人进口的带有炭疽病的西瓜,检验长看后,却说这病不要紧,以后可以不没收,免得引起麻烦。又有一次,他检验日本人进口的苹果时,。刚从大学毕业的正直青年卜慕华,对这种丧权辱国的屈从行为极为愤慨,因而坚决辞职而去。

1937年2月,经业师肖辅教授介绍,卜慕华到了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参加育种研究。从此,他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耕耘了半个多世纪。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步步紧逼,他随同中央农业实验所由南京转到贵阳,以后又到重庆北碚,在八年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靠微薄的薪金供养继母和妹妹的清苦生活,并把自己的精力倾注于水稻的科研工作。在贵州,他只身走访过40余县,收集水稻品种资源,调查农民种稻技术,同时在贵州农业改进所内进行田间试验,选育水稻优良品种。

1945年6月,他通过了赴美进修的考试,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参加小麦、大麦、燕麦的抗病育种研究,后在康乃尔大学进修并在明尼苏达大学实习小麦锈病工作。一年后回国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他得知中央农业实验所新接管的北平农事试验场规模大、设备好,便申请到该场从事小麦病害及抗病育种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平农事试验场改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他被任命为植物病虫害系病害研究室主任。为了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他独自背着铺盖。1950年,他随华北农科所组织的土改队到济南参加土地改革。经过一年的锻炼,卜慕华在政治上进步很快,思想上也有很大提高。1951年7月,中国民主同盟华北农科所支部成立,他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后40年中,他先后在华北农科所,他还带领科研人员去山西和四川西昌农村驻点多年,进行农业增产的综合研究,并且做为我国农业科学与文化交流的使者,访问了14个国家。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卜慕华为我国作物科学诸多方面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五、人物成就

卜慕华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辗转贵州、四川等地从事水稻研究,在贵州农村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卜慕华在以小麦为主的病害研究和抗病育种工作中,收集了国内外小麦品种1300余种,在温室和田间进行条、叶、秆三种锈病的抗病性检定,取得了比较系统的资料,并刊印成册供这一地区抗锈育种参考应用。随之又从美国引进材料中筛选出对条锈病表现免疫或高抗、能够适应华北北部生态条件的少数品种,分发有关地点进行区域性观察,最后确定在晋东南示范推广“黑壳早”和“3007”两个早熟抗锈的冬小麦品种。1950年春,华北地区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他积极投入群众性评选良种运动,在河南新乡地区修武、武陟一带发现当地种植的半截芝(“白秃头”)品种不但高抗条锈病,而且丰产性好,当即肯定其扩大推广应用价值,麦收后就地组织群众串换种植,并定名为“平原50麦”。该品种在50年代初期、中期在豫北、冀南、晋南等地种植推广在500万亩以上,其抗锈性一直保持不变。这一事例不但扭转了当时认为我国小麦地方品种不抗锈病的片面观点,也大大增强了群众评选良种的信心。此外,他还进行了谷子白发病及黑穗病防治试验。观察到谷子白发病在幼苗期和卵孢子未成熟期的病征特点,可作为早期拔除病苗的标志,并在山西一带推广应用,收到了预期效果。在这期间,他经常在华北农科所主办的《农业科学通讯》上发表文章,对宣传普及实用农业科学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

六、科学研究

卜慕华是中国较早重视农作物特别是小麦品种资源整理与研究的科学家之一。1955年前后,全国农业合作化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农作物品种种植日趋单一化,不少农家品种和农民手中的珍贵材料大有丢失或濒临灭绝的危险。卜慕华认为,这些都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后培育优良新品种极有价值的源泉,于是大力呼吁各方面要重视我国北方品种的征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1957年2月,在上级的支持下,他主持召开了“华北四省作物原始材料座谈会”,并邀请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大区代表共商大计。会上对华北地区已收集到的35种作物12964份品种材料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原始材料的观察整理、种植繁殖、室内保存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分工保存和下一步继续收集的方案。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农业部于1958年2月召开了全国大田作物品种会议。会前的准备和会上的技术工作都是以卜慕华为主筹划进行的。这是中国作物品种资源工作有史以来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50年代中期第一次开展全国性大规模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普遍征集工作。制定了各类作物品种材料收集、保存、整理、鉴定研究等一系列技术的文件,对各项技术方法、标准要求和管理制度都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为我国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那时全国共征集到52种作物20余万份材料,基本上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祖传作物遗产集中到国家机关管辖之下。这是当时国际上所始料不及的一项壮举。而在此之前,卜慕华已开始对我国北方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根据穗部形态将我国北方冬小麦地方品种分为通常、圆颖多花和拟密穗三大类,其下又按熟期、冬性强弱、丰产性、适应性等划分为“三月黄”、“平原50”、“蚂蚱麦”、“定县72”等数十型。比较充分体现了我国小麦品种分类特点。70年代中期,他受中国农林科学院的委托,负责将那时已掌握的国内外小麦品种材料,根据前一时期进行的田间和室内观察与鉴定,汰除重复后整理出14644份品种资源,编写成《中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两册,这是我国介绍作物品种资源的第一部工具书。此书1982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坚持农村蹲点综合调查,科学总结增产经验

农村重点综合增产调查研究是卜慕华一生中又一出色工作之一。早在1953-1955年间,他就作为山西农村工作队的副领队,带领华北一批新专业研究人员到山西省晋中、晋南、晋东南地区进行以棉麦杂粮为主的综合增产技术调查研究。在熟悉农村、联系群众、学习生产的同时,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然后因地制宜总结农业增产经验,并给以科学整理与提高,加以推广,从而走出一条农业科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这在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山西省的三年农村蹲点中,通过集体努力,确定了可供不同地区推广种植的小麦良种“中苏68”、“早洋麦”等及其配套地方良种;总结推广了一套旱地植棉种麦的耕作保墒措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53,1954两年晋中南地区小麦拔节后孕穗初期对低温最敏感时期连续发生了严重的春霜冻害,致使从领导到群众都人心慌慌不知所措。这时以方悴农、卜慕华为首的山西工作队立即组织省内科技人员分赴灾区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总结出霜冻程度与环境条件及栽培措施的关系,不同冬春性品种在抵抗霜冻上的作用,小麦受冻后的恢复情况,及时提出在当时条件下可以推行的防霜措施和霜后补救办法。这些措施和做法都卓有成效,为山西省灾年粮食增产和农业科学研究打响了扣人心弦的第一炮。在此过程中,卜慕华还查阅了一些县志和碑文记载,发现有一处石碑上刻有防治晚霜冻害的历史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时工作队员采取冻后及时追肥、浇水、锄麦的应急措施的信心。60年代初,他在四川西昌地区蹲点时,采取以两个大队为基点,边调查总结、边试验示范、边推广应用,逐渐扩大到附近各县的做法,实行水稻小株密植,换种高产粳稻,推广玉米杂交种,扩大“欧柔”小麦,种植绿肥,防治杂草等措施,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使当地落后生产局面迅速改观,成为丰产典型。

对十四国进行考察和援外,是一名传播农业技术的和平使者

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上,卜慕华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也是一名正义凛然、有勇有谋的科技和平使者。他曾去过亚洲、欧洲、太洋洲、拉丁美洲等14个国家进行专业考察和技术援外。作为团员他曾参加签订了中国和保加利亚、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科技协定;去波兰出席9国种子会议;带着中国小麦品种到罗马尼亚协助进行农业科学实验。他还趁赴7国考察农业之便,收集带回麦类作物和大米草品种材料300多份,丰富了我国的种质资源。1961年,他率一行6人支援古巴改进水稻栽培技术,历时10个月。那时正值加勒比海危机,美国扬言要在古巴滩头登陆,切断苏联援助之时。一时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卜慕华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工作队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带领大家坚持工作,同时向祖国汇报誓与古巴同仇敌忾,随时准备为悍卫国际和平而牺牲的决心。这一正义行动给大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多年大量的外事活动中,认真执行党的对外政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发展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增进了与各国科学家和人民之间的友谊。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