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云照片

李青云

李青云个人资料:李青云,字梯青,1903年生,河北成安县贾庄村人。1920年考入武汉军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他拥护北伐,成为一名活跃分子。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他作为一名竭诚拥护北伐革命的活跃分子也在被捕之列,只好化妆逃出武汉,回到家乡。1928年,冯……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01 15:27:30

一、个人简介

李青云,字梯青,1903年生,河北成安县贾庄村人。1920年考入武汉军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他拥护北伐,成为一名活跃分子。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他作为一名竭诚拥护北伐革命的活跃分子也在被捕之列,只好化妆逃出武汉,回到家乡。1928年,冯玉祥所属西北军路经贾庄村,他投身西北军,随部队到达陕西,任二十三军军部上尉参谋,由此结识军参谋长赵博生。1930年任十四军特种兵旅旅部副官长。中原大战失败后,到董振堂的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任旅部少校参谋。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青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成安县贾庄村

出生日期:1903年

逝世日期:1934年 

职业:革命者

信仰:共产党

主要成就:红十五军军长

性别:男

三、人物生平

1931年2月,蒋介石命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剿共”,官兵日益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董振堂、赵博生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在此期间,李青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先后发展9名党员。接着,又任七十三旅学兵连连长和二十六路军中共特别支部士兵支部书记,参与策划宁都起义的一系列工作。14日午夜开始起义,奉命扼守宁都城内大街,占领总指挥部电台。起义成功后,他任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一二九团团长。1932年2月下旬,率部参加援助红三军团攻打赣州战斗。之后升任红四十三师师长。7月,率部参加在水口击溃粤敌陈济棠部的战斗,受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嘉奖。升任红十五军军长。1934年夏,率十五军担负苏区北线抗击敌人任务时身患疾病,仍抱病坚持指挥部队作战,病逝于江西永丰县藤田地区医院,年仅31岁,葬江西。1994年,其骨灰迁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

四、人物事迹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湖北讲武堂改为黄浦军校武汉分校,李青云被聘任为军事教官。他深感振奋,带领学员以高昂的斗志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参加宣传、劳军等活动,企盼国民革命军迅速北进,将反动军阀全部消灭。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也于7月15日叛变革命,武汉三镇一片白色恐怖,李青云也面临被捕的危险。危急中,他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机智地混出城外,摆脱了敌人的魔爪,长途跋涉回到家乡。

革命遭挫,战友离散,而家乡因旱灾、兵祸及官府的苛捐杂税,比之过去更加贫困。今后的路怎么走?李青云闷闷不乐,常于傍晚独坐村头吹箫解忧。

1928年春,冯玉祥所属一支骑兵路经贾庄,李青云投身该部队,随军开赴陕西。他被任命为第二十三军军部上尉参谋,因工作认真,不久晋升为少校参谋。该军参谋长赵博生,素怀救国之志,从无贪财之心,被称为“真正不要钱的将军”。李青云和他性格相似,志趣相同,很快成为挚友。后赵博生调任第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特种兵旅正在筹建阶段,所属只有一个500余人的教导团。赵博生调李青云任旅部副官长,主持教导团的训练工作。李青云深知赵博生的用意,积极在教导团灌输救国救民思想,带兵从难从严。在一次演习中,部队赤脚涉过河流后,士兵正欲穿鞋上岸,这时李青云大喊一声“冲啊!”带头向荆刺丛生的山上冲去。士兵见此情景,士气大振,立即呼喊着,赤脚冲上山巅,抢占了预定目标。

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和桂系军阀,反蒋战争。结果反蒋联军战败,冯玉祥被迫下野,所属部队接受蒋介石改编。李青云不肯为蒋卖命,找到赵博生,一改沉静寡言的性格,慷慨激昂,直抒己见。赵博生听后面露喜色,原来他们有共同的想法。赵博生、李青云、孙毅、郭如岳等好友经过周密谋划,于一天晚上率教导团500余人宣布起义,成立了“三民主义救国军”,赵博生任军长,李青云、郭如岳分任一、二支队支队长。他们计划:翻越秦岭,入汉中,另创革命局面。

进军途中,李青云打前锋,一面侦察,一面行进,密切注视敌情,保证部队的安全。但到达东江口时,被土匪武装所阻,前进不得。部队势单力孤,供给无着,滞留多日,为免遭全军覆没,被迫返回西安,听候改编。李青云、郭如岳仍不愿就范,他们只好接受赵博生的意见,决定去山东投奔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等待时机,另谋出路。

从陕西去山东,李青云正好途经家乡。那时正是旧历年底,年老的父母,久别的妻子,还有第一次见面已咿呀学语的幼儿,多么希望他能在家里一起过个团圆年呀!李青云又何曾不想与家人共度佳节!他因急于寻找人生之路,于是忍痛告别亲人,踏上了东去的途程。

董振堂与赵博生有同乡、同学之谊,安排李青云任旅部少校参谋。不久,赵博生也应邀来到第二十六路军,就任参谋长之职。

李青云等来山东前曾想,第二十六路军原系冯玉祥的嫡系部队,如果冯玉祥出山,该部必会反正。谁料春节未过完,就接到蒋介石要第二十六路军赴江西“剿共”的命令。

李青云心中焦虑,便到总部驻地济宁与赵博生商议。两位好友促膝谈心,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当今中国,惟有共产党才是真正革命的党。既如此,何不趁机到前线寻找共产党呢?

抱着寻找共产党的崇高目标,李青云随着骚动不安的部队出发了。1931年3月下旬,部队进至江西宜黄。此处苍松翠竹,一派江南风光,已是接近中央苏区的前沿地带,各处墙壁上留有红军写的标语。李青云既激动又不安。但是,人地两生,共产党在哪里呢?看来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时,赵博生说,曾在西北军工作过的共产党员刘伯坚可能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二人商议后,他便告了事假,秘密到上海寻找。结果只是买了两本马列著作归队。

与此同时,第二十六路军中的地下党员也在积极寻找党的上级组织。第七十三旅上尉参谋刘振亚,是大革命失败后潜伏下来的少数党员之一,他派党员袁汉澄(即袁血卒)到上海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随后开始在第二十六路军开展秘密工作。刘振亚经过对李青云的观察了解,把他作为发展党员的第一个目标。经过几次交谈,刘振亚郑重地向李青云提出了入党问题。李青云惊喜万分:踏破铁鞋到处寻觅,没想到共产党就在身边!他激动地说:“我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如今总算找到了党,看到了光明。为了救国救民,这一百多斤就交给党了!”

李青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扫心中的阴霾,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他首先介绍第七十三旅学兵连的王际坦(即王幼平)入党,进驻宁都后又介绍老战友郭如岳加入党组织。

第七十三旅学兵连的战士,入伍前多是失学、失业的学生,易于接受革命思想。地下党为了抓住这支力量,先由李青云、刘振亚兼任学兵连教官,接着又由李青云担任了连长。李青云来到学兵连,立即废除了打、骂士兵等军阀恶习,提倡官兵平等。他穿上士兵服,脚着布鞋,衣服脏了自己洗。他还鼓励士兵敢于讲话,发表意见,教育大家关心时事,爱国家爱人民,使学兵连开始出现一派新的气象,并发展了7名党员,加上王际坦和李青云,共有9名党员,使学兵连成为第二十六路军共产党员最多的连队。

7月底,李青云受地下党的派遣,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第二十六路军开展兵运、筹建党组织和发展赵博生、董振堂入党等情况。回来时,他将党中央的指示信藏在暖水瓶里。根据党中央指示,第二十六路军秘密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下设干部支部和士兵支部,刘振亚任特支书记兼干部支部书记,李青云任士兵支部书记。由他们这些低级军官组成的共产党支部担负起了在第二十六路军领导兵运工作的重任。经党中央批准,他们发展参谋长赵博生入了党,积极争取董振堂等高中层军官站在革命一边,并结合九一八事变,在士兵中大力宣传停止内战、北上抗日的思想,准备时机成熟时举行起义。

12月初,情况突然有变。蒋介石南昌行营获悉第二十六路军有共产党员,发急电令,严加缉捕。根据这一情况,地下党火速派人去苏区请示。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立即着手组织起义,如全军起义不成,则以第七十三旅和党员能够掌握的其他部队实行局部起义。

一天晚上,赵博生来到学兵连连部,他对李青云说:“情况复杂,变化难测,咱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假如大部队起义不成,学兵连一定要拉走,有把握吗?”李青云望着赵博生那期待与信任的目光,庄严地点了点头。送走赵博生,他立即与王际坦认真制订计划。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在那紧张的日子里,李青云带领全连到宁都城外长岭垴、老溪坝一带,连续几天以野外演习为名,熟悉到苏区的道路和地形。回来后又积极备战,兵不离营,枪不离手,背包不卸,束装静待。

1931年12月14日黄昏,起义的时刻就要到了!赵博生、董振堂,李青云等在七十三旅旅部召开了行动会议,对起义事宜进行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会后李青云回到学兵连,立即召集各班积极分子,激动地宣布:咱们就要解放了!大家顿时沸腾起来。接着他进行安排:今晚要特别加强警戒,从十字街口到东门和北大街,由学兵连负责,要设双岗,加固简易工事,来往行人凡答不上口令者,一律扣押。四班和七班,则由郭如岳指挥,去占领总部电台。

黑漆漆的夜晚,天上下着的细雨,平静的夜幕掩盖着极不平静的场面。时针指向晚上10点,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夜空,宣告起义开始。各起义部队按预定目标一起行动,枪声、炮声、喊杀声响彻宁都城。15日清晨6点,战斗全部结束。第二十六路军全军起义成功了!李青云兴奋地将国民党军队的领章、帽徽撕了下来。他吩咐战士们:“多背几条枪,送到苏区去。”

起义军兴高采烈地奔赴中央苏区,沿途群众夹道欢迎,并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代表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的迎接。

到达驻地石城县龙冈后,由李青云主持召开了士兵支部大会。党员们第一次堂堂正正地聚在一起开会议事,感到真正获得了新生,好舒畅、好开心!会上,李青云报告了宁都起义的经过,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接受董振堂入党的决议。此后,第二十六路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李青云任第十五军第四十三师第一二九团团长。

一支新的红军队伍诞生了。但是,李青云懂得,要使其成为真正的工农武装,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在部队进行整编和政治教育过程中,他虚心向红十五军政委左权等老同志请教、学习,积极协助上级派来的政治干部工作,经常深入连队检查干部转变作风,战士遵守纪律的情况,使部队在思想上、作风上迅速转变,成为真正的红军。这期间,他介绍姬鹏飞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2月下旬,经过两个月的整编与政治教育,红五军团以崭新的面貌、高昂的士气,接受了第一个战斗任务——协同红三军团打赣州。随后,红五军团十五军又与红一军团组成东路军,由毛泽东率领东征福建,先后占领龙岩、漳州。李青云作为一名红军指挥员,真正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心情格外舒畅,总是要求担当最艰巨的任务。在战斗中,他将上衣一摔,光着膀子,挥着大刀,亲自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出奇制胜,屡立战功。漳州战役后,他被提升为红四十三师师长。

7月初,红一、三、五军团在广东南雄县水口圩与进犯苏区之粤军激战。水口圩坐落在山坡上,地势险要。粤军依仗兵精粮足,占据山头为据点,构筑工事以逸待劳。身为师长的李青云深入前沿阵地,仔细观察敌人阵势,研究破敌办法。成竹在胸的他报告总指挥部:“我出击了!”指挥部队避开敌人火力强大的正面阵地,寻其薄弱之处,来了个钻心战术,出其不意,直捣敌人后卫。刀光闪闪,杀声震耳,敌人阵脚顿时大乱。英勇的红一、红三、红五军团与敌激战三天三夜,击溃粤军十七八个团的进犯,保卫了苏区南部地区,受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贺电嘉奖。这次战役后,李青云升任红十五军军长,成为红军早期的高级将领。

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开始第五次“围剿”,并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面对强敌,“左”倾机会主义者实行“六路分兵”、“全线御敌”的错误方针,要“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仗越打越被动,根据地越打越小。李青云率红十五军担负着在苏区北线抗击敌人进攻的艰巨任务,恶仗一个接着一个,环境十分艰苦。1934年夏他患了疟疾,常常发作,而军卫生处连一粒奎宁药片都没有了。同志们要将他送往后方医院,他坚决拒绝:“战事这么吃紧,我怎能离开!”结果病情越来越重,竟至高烧、昏迷。政委朱良才急令战士们将他抬上担架,速送后方医院。行至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附近时,李青云,这位年仅31岁的红军将领带着他未酬的壮志离开了人间,战士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鸣枪为他送行,将他埋葬在青山之中。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