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夫照片

白介夫

白介夫个人资料:白介夫(1921.01~2013.04.04),陕西省绥德县人,北京市政协原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东南《黄河日报》编辑,华北新华日报社副科长、记者,中共清原县委宣传部部长,长白县委书记等。中华人……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7 15:50:14

一、个人简介

白介夫(1921.01~2013.04.04),陕西省绥德县人,北京市政协原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东南《黄河日报》编辑,华北新华日报社副科长、记者,中共清原县委宣传部部长,长白县委书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通化市委书记,营口市市长,中共营口市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北京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科委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副市长、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主席等职。2013年4月4日,白介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白介夫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省绥德县

出生日期:1921.01

逝世日期:2013.04.04

职业:原北京市政协主席

毕业院校:绥德简易师范

信仰:共产主义

三、个人履历

1921年1月,生于陕西绥德。

1938年,毕业于绥德简易师范学校。

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8月起,任《黄河日报》编辑,华北新华日报社通联科科员、科长,特派记者,东北日报记者。

1946年4月起,任辽宁省清原县委宣传部长,吉林省长白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吉林省通化市委书记,辽东省总工会秘书长,营口市长、市委书记,辽宁省委文教部高教处处长,辽宁省高等教育局局长。

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后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稀土元素分离理论的研究。曾合成一些新稀土化合物(如含、Bi、Sb亚砜)。在f-f、f-d的跃迁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提出了稀土离子4fn组态的量子数S.L.J和基态与最近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等性质随原子序数变化的规律,在配位场对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线的位移、强度、劈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中有新的贡献。

1952-1954年参加了从独居石提取钍和混合稀土的研究和建厂工作,所得的钍满足了锦州石油六厂合成石油所用催化剂的需要。1954-1955年建立了从含钒炉渣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中间工厂,全套设备移交工厂。1958年组织和参加了从独居石的混合稀土和包头稀土尾矿中提取分离稀土的中间工厂的建立,研究和综合了分级沉淀,分级结晶,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等分离方法,获得了除钷(Pm)以外的全部单一纯稀土。1952-1962期间,提出了工业用的铈的湿法空气氧化法和利用钇的位置变化来分离钇的原理和萃取法,提出了分离稀土的流程。同时并开展了稀土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等溶液化学的研究。

70年代,组织和参加了研制掺钕的铝酸钇激光晶体,用于炮兵激光测距;组织和参加了无机液体激光物质及稀土发光材料的研制与推广。上述稀土的提取、分离、分析与应用工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后开展稀土固体化学和非三价稀土化学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稀土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研究其光谱和发光性质与磁化学。首次实现铽(Tb)和镨(Pr)的光氧化和四价铽(Tb)的萃取分离;并提出在空气下使钐,铕,镱,铥(Sm,Eu,Yb,Tm)在一些硼酸盐、磷酸盐和硼磷酸盐发光材料中还原成二价的简便与安全的新方法。为开发我国广东、江西特有的稀土离子吸附型矿中含量丰富的镝(Dy)和钆(Gd)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与韩国合作研制镝(Dy)在高压汞灯中的应用,并通过鉴定。近年,用新合成法研制出新型的掺镝(Dy)等稀土的长余辉夜光材料,获得高亮度和余辉时间长的稀土夜光材料。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Scientific)出版(稀土光谱)的英文论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专著一本,1994年主编会议论文集一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获钇-钡-铜-银-氧高温超导体的发明专利一项和四硼酸锶发光材料发明专利一项。共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曾应邀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和赴德国作访问学者,赴韩国讲学,赴泰国、韩国、巴西、俄罗斯作邀请报告,赴美、法、日、澳、波、芬参加国际会议并顺访荷兰与瑞典。曾与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生物和化学系及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到2009年1月为止,执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中的“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资助的稀土基础研究项目。到2009年1月为止,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特别是长余辉夜光材料和显示材料的研究。

1957年3月起,任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

1972年春起,任北京市科技局局长,市委、市革委会科教组副组长,市委科教部副部长,市科委主任,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

1979年12月起,任北京市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1984年7月,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1986年5月,当选为北京市第六届政协主席。

1988年1月,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政协主席。

1996年离休。

2013年4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2岁。白介夫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四、相关事件

已经88岁高龄的原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协主席白介夫,回想起60年前充满牺牲奉献的战争岁月依然充满了感慨。日前,这位对北京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世纪老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陕北到东北的数千里跋涉、在太行山上赵树理的趣闻轶事令人忍俊不禁。这是位乐观而智慧的老人,在经历战火的岁月、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都充满了胜利的信念。白老说,现在回望1949年,那的确是整个国家的历史分水岭,也是自己人生新的旅程,当年从延安起步的革命道路已经走向了新阶段。白老的回忆就从1949年向时光的前后两端延伸——革命风云与建设征程,同样充满了人生闪光的足迹。1938年到1949年,白介夫和赵树理住一个房间办报,当时赵树理被当成要饭的不让进门,拿起菜刀要砍人。无论如何,1949年之前的岁月都是难以忘怀的。在战争年代,却总有着这样那样的趣事。满头白发的老人说起这些故事依然神采奕奕。

白介夫入党时才18岁。“我是在绥德师范学校入的党,4年毕业后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按照中央安排,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新华日报工作。”恰好亲历了百团大战,是战地记者,在太南和太北地区时每天都和赵树理住在一个房间办报纸。

“我们在一起居住了好几年,赵树理是副刊编辑,我是华北新华日报的记者。他办的刊物叫做《山地》,就他一个人。后来他又办了《中国人报》,专门对敌占区宣传。”白介夫采访时拿着介绍信,总是在解放区跑来跑去。他说,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记得有一次,他跟随部队攻打林县,路上自己还和小战士有说有笑,但等到战斗打响,半个小时不到就有很多人牺牲,尸体和伤员摆放在老乡的院子里,他自己则放下笔杆子,充当在死人堆中救助受伤战士的“护理员”。

那时候,他和赵树理的工作就是白天行军,晚上写作。在解放区,赵树理的旱烟与破大衣成了极具个性化的标志。白老回忆,赵树理那时候晚上不睡觉,披着一件露着棉花、都是补丁的大衣,写作的时候不停吸旱烟,熏得他都睡不着觉。赵树理穿的这件破大衣甚至连解放区老百姓穿的都不如,一次在地委专署大门站岗的战士以为他是要饭的,不让他进门,他和战士大吵一架。“赵树理是个暴烈的脾气,回到屋里拿起一把菜刀要去砍人。”赵树理当然没有“行凶”得逞,被大伙拉了下来。白介夫说,赵树理当时就靠着一杆旱烟和破大衣扎堆在老百姓中间,写出了很多好文章。

1945年9月5日,白介夫按照中央部署,开始从延安徒步向东北地区进发。“这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部署,我们是首批赴东北的干部,林枫是负责人,他原来是晋西北解放区的负责人。”白介夫说,多数干部都是从延安派过去的。大概有万名干部从全国各解放区前往东北,延安则是派出干部最多的。

行程数千里的跋涉,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段路白介夫整整走了两个月。“我们走了很长时间,在张家口,看到张家口火车站有火车,但兵荒马乱已经没有铁路职工了,于是就想自己开火车,省点脚力进东北。”结果这些延安来的干部自己当司机,没有煤找了很多木柴烧,整整折腾了一晚上,火车也没走出去两公里,铁路从张家口出来就是上坡,最后火车竟然自己倒回来了。这事成了白介夫多年后回忆的一个笑谈。他进入沈阳城的时候还是和苏联红军住在一起,《辽宁日报》(后来叫《东北日报》)工作,他是最早的创始人之一。

他说,中央非常有远见,在日本投降以前就有意识地调集了很多干部在延安培训,准备占领东北。当时,华北地区根据地已经连成片,而东北大片地区没有解放。现在看来,这个派干部进入东北的部署对解放战争胜利有着深远的影响。两个月后,随着苏联红军撤离东北,白介夫戴着瓜皮帽,扮成一个商人离开了沈阳。1946年,白介夫告别了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开始从事基层地区的党政工作。

时光荏苒,1972年,已经到北京工作的白介夫从干校调回中科院系统,这一年他接到一个重要的出访任务,影响了其后30多年的观念。这一年,他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英美等国家,这个代表团也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前,第二个访美的代表团。“临走之前,我记得周总理特意对我们交代,要关注一下西方国家环保方面的技术、做法,看看对我们有没有借鉴意义。那时候,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环保’这个词。”这句嘱托,他牢记了30多年。他说,周总理是新中国最先提出关注环保的人,在1972年那种环境中这样关注环保问题,体现了伟人的远见卓识。后来,白介夫从美国回来后就特别关注太阳能等绿色环保能源的应用问题,在北京后来还组建了专门的太阳能研究所。白老欣慰地说,当时全国只有3个人是在国外研究过太阳能的,其中一个就被挖过来当了所长。

白介夫会同高校专家制定自考制度,该举措成为中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的夏天,白介夫主管北京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工作。“我们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北京的学校修理桌椅板凳和门窗。”白老笑着说,“文革”结束后,大伙发现教育设施破坏得比较厉害,让孩子们上学首先得把学校的设施恢复。

那个时候白介夫几乎每天都不能睡觉,晚上9点多下班,家门口必定围着二三十个小青年和家长,每天都说要政府解决上学读书问题。白介夫说,那时候大家都很着急,开了好多会,大家都在想办法,怎么让这些没有上学的青年也有升学的渠道。“我记得,有一次市里开会,一位市委教育部的同志提议说,让这些青年自学参加高考,我就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白介夫会后同北大、清华、人大等北京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一起商量,由这些高校组成了一个自学考试委员会,青年自学参加这个委员会的考试,通过的就可以继续升学。北京市当年最先推出的这个新举措后来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考制度”至今还在为数以万计的青年升学成才提供另一条渠道。白介夫上世纪80年代亲手推动建立的北京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民办燕京华侨大学解决侨眷子女上学问题,到各省市“化缘”建成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些也早已经融入北京市民的生活。

白老还说,当年他参与确定的天坛医院选址现在看来不够妥当,不应选在天坛公园边上,现在医院要搬迁很好,还公园历史原貌。

五、人物评价

吕锡恩在人民网发表文章称白介夫是一位值得称道的领导,孙鸿烈同志曾在《科坛文明天地》1997年第二期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在“文革”下放劳动时,白介夫曾任他们的支部书记,给他们留下极好的印象。他写道:“他确实很好,有眼光,能团结人,不搞极左那一套。我们对白介夫印象很好。综考会的人对他印象很好。”

白介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给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每想起都会有一种遗憾的感觉。尤其在70年代,白介夫调离科学院后,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如果白介夫还在管我们这个所,我们这个所会是怎样?议论多了,便流传出一个故事来形容他的工作方法。故事说的是在“文革”期间,一些青年人都不太干工作和读书了,呆着没事便到传达室下棋。每天传达室都挤着一些年青人,直到深夜才肯离去。见此情景,许多人都很着急。有一天,白介夫路过那里,信步走了进去,他站在棋盘旁指点着应走哪一步,活像他们的一个老棋友。棋一局接着一局的下着,他也一步步地指点着,等棋下完了,白介夫已与青年们在心理上毫无领导与被领导之分了。他便和青年们聊起了天,语重心长地提到,人在年轻时应珍视宝贵时间,努力学习本领,使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早日富强……。他说话的口气像慈父、像兄长、像挚友,说得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再不把宝贵的时间全泡在下棋上了。这个故事纯属虚构,但说明白介夫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当前,面临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时期,更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的领导。

六、个人荣誉

1952-1954,建立从独居石提取钍和混合稀土的中间工厂,参与

1954-1955,建立提取钒的中间工厂,主持

1958-1964,建立分离稀土的中间工厂,主持

1978年,稀土的提取、分离、分析和应用,中国科学大会

1993年,稀土化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年,稀土光谱,世界科学出版社公司

1993年,镝离子(Dy)黄色和蓝色发光强度的比值,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稀土的提取、分离、分析与应用》获1978年中国国家科学大会奖。获得六项授权发明专利。在中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30余篇。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Scientific)出版《RareEarthsSpectroscopy》会议论文集,1993年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稀土化学》专著,2000年在院士科普书系中出版科普读物《稀土元素——您身边的大家族》

白介夫曾在湛江度过整个中学时期。1938年初,日寇飞机经常狂炸广州,白介夫一家从广州逃亡到澳门,后转辗到广州湾(今湛江市)定居赤坎,入读培才中学(湛江一中前身)。在湛江他目睹国破家亡的惨剧,法国人统治湛江时,人民水深火热,马路上的清洁工人带着铁链干活。后来日本人占领广州湾,到处奸淫掠杀,湛江人民更是雪上加霜。战争中,他常常要心惊胆跳躲逃飞机空袭轰炸,他的一位同学就被炸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有一次炸弹还落到他和同学们钻在课桌下不远的地方,幸好没爆炸。这些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常说,湛江是他终生难忘的地方,在这里打下扎实的中学基础,也真切地体会到国弱被欺凌的痛楚,更奠定了为国家强大振兴出力的人生取向。怀着救国的抱负,1948年培才高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中山大学化工系。二年后,广东解放,转到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又到清华大学就读。他非常珍惜新中国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如饥似渴勤奋好学,一直是班中的骄子。

大学毕业,白介夫绝对服从祖国分配,到解放后接收日本人留下的研究所,易名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在东北一干就是50多年。他长期从事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稀土元素分离理论研究,有重大的成就和贡献,是我国稀土科学的先驱。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参加了从独居石提取钍和混合稀土的研究和建厂,解决我国合成石油所用催化剂的需要。随后又组织和参加从独居石和包头矿中提取分离稀土的中间工厂的建立。此外,还开展稀土多个领域研究,分离单一纯稀土,稀土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溶液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70年代,组织和参加稀土激光和发光材料的研制和推广,合成一系列稀土化合物,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近年,他又利用我国丰富而廉价的稀土原料制成照明的发光材料和长余辉夜光材料,使我国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他除出版稀土专著和论文集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先后应邀赴美、法、日、德、韩、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讲学、访问,是国际有影响的稀土化学科学家。

白介夫与稀土纠缠了一生,他对自己的事业由衷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国家及民族意识,无时无刻都溶化在工作中。他决心要将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稀土资源,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白介夫始终没有忘记湛江这块热土哺育过他、母校培才中学培育过他。2002年他曾回湛江访问,还为湛江一中的同学讲学和作报告,用当年的切身经历,勉励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要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他风趣又深有哲理提出“帅出于师而胜于师”,希望同学们都成为帅材,将来效报国家。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