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孙照片

郭慕孙

郭慕孙个人资料:郭慕孙(1920.5.9-2012.11.20),出生于湖北汉阳,原籍广东潮阳,中国化学工程学家,中国流态化学科研究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43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97年设立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资料更新时间:2020-03-21 23:45:21

一、个人简介

郭慕孙(1920.5.9-2012.11.20),出生于湖北汉阳,原籍广东潮阳,中国化学工程学家,中国流态化学科研究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43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97年设立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08年被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评选为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之一。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颗粒学会名誉理事长。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慕孙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汉阳

出生日期:1920.05.09

逝世日期:2012.11.20

职业:化学工程学家

毕业院校:上海沪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协助叶渚沛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 建立中国最早的流态化研究室 首次提出“散式”和“聚式”流态化的新概念

代表作品:化工冶金中的散式流态化,无气泡气固接触,流态化手册

三、人物生平

1920年6月24日,出生于湖北汉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8岁开始就读于杭州明敏小学。

1930年,随家迁入上海,转入上海协进小学。

1933年,进入上海圣约翰青年会初中,继而进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

1939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被选为英文校报编辑。

1943年,大学毕业后,相继在上海汉堡化学厂和生化药厂任化学师。

1945年5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化工。

1946年10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硕士期间在R·威廉教授指导下进行流态化研究,共同撰文《固体颗粒的流态化》,发表于1948年美国《化工进展》。这篇论文对液-固和气-固体系进行了共同关联,指出两体系截然不同的行为,命名为"散式"和"聚式",并列出了大量实验数据。

1946年10月,在美国碳氢研究公司任工程师,从事煤的气化等研究。

1948年1月,为了回国工作,接受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聘任,前后被派任中国和印度锡兰区工程师,在新德里建造了印度第一个可口可乐工厂,后来又任纽约总部实验室负责人。

1952年5月,返回美国碳氢研究公司继续进行煤的气化、气体净化、气体炼铁和低压空气分离等研究。

1956年,郭慕孙在碳氢研究公司从事的项目刚进入中间试验之际,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8月通过外交途径偕妻带子,回到中国大陆。同年10月,协助叶渚沛所长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流态化研究室,任室主任、研究员。

1959年,应邀参加了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文教群英会,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2年,化工冶金研究所恢复了原有的方向和任务,郭慕孙与同事们继续开展流态化研究,遵循他所提出的"无气泡气固接触"的理论,开辟了快速床、浅层流态化床等的研究,并为创立后期的多相化学反应开放实验室打下基础。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负责人、代所长、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82年,参与发起,并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美化学工程学术会议。

1985年,郭慕孙组织了颗粒形态与表征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1986年,组建了中国颗粒学会并任首届理事长。1986年作为访问教授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同年起任化工冶金研究所名誉所长,为化工冶金研究所创立了多相化学反应工程、颗粒学及生物化工等领域的研究。

1987年,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金属提取过程中化学反应工程学术会议。

1988年,牵头在中国北京召开了中、日、美三国颗粒学技术学术会议。

1989年,作为访问教授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1997年,被聘为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年起,任《中国颗粒学报》(“ChinaPARTICUOLOGY”)的主编。

2012年11月20日,郭慕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四、个人生活

郭慕孙的父亲郭承恩(伯良),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在国民政府任过总工程司、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上海兵工厂厂长、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副署长、财政部中央造币厂厂长。1933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工业炼气公司,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希望他们在学业忽而技术上有所建树。母亲周石南早年是小学教师。

1950年在美国期间,与大学老同学、社会学硕士桂慧君女士结为伉俪,婚后育有二子一女。

五、学术论著

期刊论文

出版专著

六、社会活动

担任职务

郭慕孙担任过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副组长、冶金学科组成员、国际循环流态化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

郭慕孙担任国际期刊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的地区编辑,兢兢业业工作了11年,为该刊的发展及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创办SCI英文期刊《Particuology》,并担任主编。

20世纪80年代组织了中国从事颗粒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成立了中国颗粒学会并任首届理事长。历任第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学术交流

郭慕孙多次率团参加国际流态化会议和国际循环流化床会议以及亚太化学反应工程会议,并亲自申请与组织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国际循环流化床会议(1996年)和第十届国际流态化会议(2001年)。还参与组织了中日颗粒技术会议(1996年,北京)、中美化工会议(2009年,北京)等国际学术会议。

1980年郭慕孙与日本学者国井大藏等人共同发起组织在杭州召开了首届中日流态化会议,此后每3年举办一次中日流态化会议,至今已在中日两国成功举办了十次。

七、主要贡献

中国流态化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郭慕孙是中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流态化技术学科领域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硕士论文《固体颗粒的流态化》在美国《化工进展》期刊上发表,首次观测到液/固和气/固流态化的差异,并首次提出了“散式”和“聚式”流态化的概念,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颗粒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模型。该篇论文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流态化学科奠基性论著。

1963年,提出了“广义流态化”理论,绘制出流态化相图,成功预见了八种操作状态。

1980年代,郭慕孙认为流化床中的气泡导致气体短路,降低了气固接触效率,应当研究抑制气泡产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延伸"散式流态化"的特征,构建稀相流态化、多层浅床流态化和快速流态化等无气泡体系实现了“无气泡气固接触”。其中快速流态化的研究成果享誉国内外,研究开拓"稀相流态化"、"快速流态化"、"浅床流态化",并建立三者相互贯穿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案“无气泡气固接触”,国际学术界称为Li-Kwauk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郭慕孙指导学生研究如何抑制流化床中的气泡和颗粒聚团,强化传递与反应,提出了气固流态化的散式化理论和方法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指导学生研究如何预测流化床中颗粒聚团形成的介尺度结构,建立了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EMMS),并成功应用于其他复杂系统。先后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0年主编《流态化手册》,历经8年,2008年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2011年又获得中国新闻出版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

流态化技术工业应用的先行者

郭慕孙一贯致力于用流态化理论与技术解决中国的化工、矿产资源利用重大需求。

1957年起将多项实验成果扩大至工业中试,先后进行了含铜铁矿的流态化硫酸化焙烧、贫铁矿的流态化磁化焙烧、红土矿流态化还原焙烧、钒钛铁矿的直接还原焙烧等多个项目。如焙烧含铜铁矿采用的稀相换热技术比法国提出稀相换热超前20多年。

1989年郭慕孙在中国率先提出低阶煤燃烧或气化前,先经低温热解将其中的挥发组分提取,进一步制备油气燃料和化学品的分级综合利用方案,称为“煤拔头”。

1995年提出具体的“煤拔头工艺”,2004年进一步提出“煤拔头三快工艺方案”。

中国过程工程、生物化工和颗粒学三个学科的创建人

1959年郭慕孙撰写了“过程工程研究”的论文,详细阐明了过程工程的科学内涵。

20世纪90年代,郭慕孙再次发表了“过程工程”的论文,提出过程工程的基础理论是“三传一反+X”的著名论点。

2001年,在他及所领导班子的推动下将“化工冶金研究所”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

1978年他参加了中科院方毅院长组织的科学规划,根据国际化工学科的发展前沿,对化工提出了四个科研方向: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化工和颗粒学。

他带领中科院化冶所于1986年在中国最早创建了生物工程实验室,1988年提升为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4年最早筹建了颗粒技术研究室,并于1986年亲自组织创立了中国颗粒学会,并担任首届学会理事长,使中国的生物化工与颗粒技术得到空前大发展。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家

郭慕孙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8名,在他带领下中科院多相反应开放研究实验室升级为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主动为青年科技人员举办了8期科技英语写作讲习班,撰写并出版了《怎样写好科技英文论文》一书。

1997年,将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全部奖金和部分个人积蓄捐赠给献给中国颗粒学会设立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旨在鼓励颗粒学领域内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为启迪青少年创新思想,将其制作“魔摆”的业余爱好写成中英文对照的科普专著《几何动艺——魔摆》。

国际学术交流的领路人

20世纪70年代,郭慕孙的论文“ParticulateFluidization”,作为外交部和化工部组织评选出来的唯一一篇论文,代表我国参加在伊朗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工程会议。

1979年,中国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后,郭慕孙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组织的8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美国化学会在檀香山举行的年会,并于会后访问美国。

此后,郭慕孙不仅亲自发起或参与组织多次国内的学术会议(包括6次国流态化会议、7次中国颗粒学年会),而且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带领中国的流态化学界走向世界。

八、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来源于)

九、人物评价

郭慕孙先生一生钟爱流态化研究,早在1948年,他就提出了“散式”和“聚式”流态化的新概念和相关模型,成为流态化的经典文献,广泛应用至今。1956年回国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研究、积累与创新,他所建立的我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已发展成为“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慕孙先生不仅在流态化领域独树一帜,自成学术体系,成就卓著,而且对化工冶金、颗粒学、生物化工、过程工程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谢裕生)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