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汉法照片

邹汉法

邹汉法个人资料:邹汉法研究员,1961年9月17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2年毕业于浙江工学院 (现浙江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先后在美国环保署三角园研究中心、美国东北大学做访问学者。30多年来,他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带领……
资料更新时间:2024-04-13 00:43:17

一、个人简介

邹汉法研究员,1961年9月17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2年毕业于浙江工学院 (现浙江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先后在美国环保署三角园研究中心、美国东北大学做访问学者。30多年来,他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带领研究团队在新时期的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色谱分离整体柱材料制备、蛋白质组磷酸化富集分析、血清内源性多肽分离鉴定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先后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引8000余次,H指数50。曾担任20余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邹汉法研究员为我国培养了70多名博士和硕士,其中三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三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二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等。2人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特别奖,9人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优秀奖,多人获其他冠名奖。2016年4月25日凌晨6点38分,邹汉法研究员在大连不幸逝世,享年55岁。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邹汉法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宁波

出生日期:1961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2016年4月25日

职业:分析化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信仰:中共党员

性别:男

三、主要贡献

邹汉法1961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海定则波宁”,他的生活轨迹也一直与海结缘。1983年,他来到了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海滨城市大连,开始追寻他的科研梦,色谱梦。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色谱中心卢佩章院士和张玉奎院士的指导下,于1989年获得了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为了弥补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对科研工作的影响,大连化物所在90年代初期积极培养了一批青年科学家成为各项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出色的科研工作能力,邹汉法在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担任国家色谱中心主任,2002年担任生物技术部副主任,2009年担任中科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资助。

邹汉法结合学科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在Nat.Methods、Nat.Commun.、Nat.Protoc.、Angew.Chem.Int.Edit.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17篇,SCI他引8032次,H-index5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3件,授权发明专利42件,实施发明专利12件。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先后担任J.Chromatogr.A、Anal.Chem.,J.ProteomeRes.等20余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职务。

色谱分离材料是对复杂样品进行高效色谱分离分析的基础。邹汉法对自己的学科基础一直有着清晰的认识,始终坚持将新型色谱分离和富集材料以及相关分离方法的发展放在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生物样品分离分析需求时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他认为扎实的学科研究基础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别人做不了的研究,不能过分依赖尖端的仪器平台。

邹汉法的研究团队发展了超长反相色谱毛细管硅胶整体柱、杂化整体柱和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新技术,实现了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及手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分离分析。他们利用溶胶凝胶法研制成功60厘米长反相色谱毛细管硅胶整体柱,一次梯度洗脱可分离鉴定到酵母蛋白质酶解液中的5501个多肽,对应于1323个蛋白质,该结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国际上硅胶整体柱所达到的最好分离效果”。发展了“一锅法”杂化整体柱制备技术,基于多种色谱分离机理实现了小分子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高效分离分析。相关成果在Anal.Chem.上连续发表论文5篇,被认为是制备杂化整体柱“极其省时、高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杂化整体柱的制备”。发展了有机聚合物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方法,实现了手性化合物和生物碱内消旋体的快速高效分离分析。整体柱高效分离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2002年和2008年分别受邀为色谱领域权威期刊J.Chromatgr.A撰写整体柱材料综述性论文,名列该刊2001-2006年度和2007-2009年度最高引用综述论文榜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各种组学技术快速发展起来。蛋白质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直接与各种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蛋白质科学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心。2000年以后,蛋白质组分析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面对这一情况,邹汉法结合自己的学科基础,仍然坚持做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一系列修饰蛋白质组分析新技术。

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磷酸酯锆/钛与磷酸肽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设计并制备了以磷酸基团为锆离子螯合配体的新一代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固定相,显著提高了复杂生物样品中磷酸肽的富集能力,与传统方法相比其富集特异性提高2倍以上。2013年在Nat.Protoc.发表了磷酸酯钛亲和色谱固定相及其在蛋白质磷酸化分析中应用的论文,充分证明了其在蛋白质磷酸化规模化分析方面的优越性。以其为核心技术实现了人肝组织蛋白质样品近万个磷酸化位点的规模化分析,其结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磷酸化数据集,将人肝组织磷酸化调控的阐释上升到系统化水平”。2011年受邀为Anal.Chem.撰写Perspective论文,就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进行评述与展望,这是中国分析化学家首次在该刊物上发表该类论文。

内源性多肽的基体高度复杂、含量动态变化,其富集和分离鉴定被认为“面临巨大挑战”。邹汉法研究团队利用有序介孔材料孔径体积排阻和内表面吸附协同作用,建立了血浆多肽富集新方法,显著提高了内源性多肽分离鉴定的灵敏度和通量。进一步以碳介孔材料富集血清多肽,从20微升血清中鉴定到3402个内源性多肽。与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相比,在样品用量降低65倍的情况下将内源性多肽的鉴定数目提高了70%。该项研究被Angew.Chem.Int.Edit.选为VIP论文发表,并作为亮点论文进行点评,认为是“内源性多肽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富集方法”,“创造了血清内源性多肽鉴定的记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是大连化物所人的最高追求。邹汉法深知自己所承担的重担,积极将自己实验室中的成熟技术和应用性成果进行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他的研究团队发展了多种选择性分离材料制备新技术,并已成功用于血液净化等领域,相关5件发明专利在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公司实施产业化,推动了我国血液净化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和临床应用。所发展的键合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制备新技术已用于多种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相关4件发明专利在北京分水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发展了鹿血浆蛋白、鹿胶原蛋白等酶解产物活性多肽分离制备和鉴定技术,相关3件发明专利在辽宁抚顺九九鹿业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物荣誉

曾获中国科协“优秀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复杂体系高效分离与表征”创新群体项目。担任国外刊物TrendsinAanl.Chem.责任主编和BMCGenomics,J.SeparationScience,Curr.Anal.Chem.副主编;国内刊物Chin.J.Chem.,《化学学报》和《色谱》副主编;国内外刊J.ProteomeRes.,Electrophoresis,J.Chromatogr.A,Anal.Chim.Acta,Anal.Method(RSC)和《科学通报》、《化学进展》、《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环境化学》等18种杂志编委。2009年第24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Micro-scaleBioseparation)学术会议共同主席和该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复杂样品高效分离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320篇,其中在Angew.Chem.Int.Ed.,ACSNano,Mol.Cell.Proteomics,Chem.Commun.,J.ProteomeRes.,Anal.Chem.等高影响因子(IF≥5)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SCI他人引用近5500多次。出版著作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施发明专利10项。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二次排名第一,一次排名第三),教育部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排名第二)。

四、人物经历

1989年06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10月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访问学者

1994年03月美国东北大学化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7年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8年 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8年04月德国慕尼黑GSF生态化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技术部副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任JournalofSeparationScience、BMCgenomics、化学学报、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色谱等杂志副主编;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杂志责任编辑;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Electrophoresis、JournalofChromatographyA、AnalyticaChimicaActa、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环境化学、分析测试学报等杂志编委,18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hirality2006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The24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icroscaleBioseparations(MSB)大会主席;MSB学术委员会永久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组副组长;;科学出版社分析化学新技术和新方法丛书副主编。

2016年4月25日,邹汉法于大连不幸去世。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