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亚照片

何振亚

何振亚个人资料:何振亚,男,1922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IEEE Life FeIlow(终身会士),于2010年10月10日逝世。……
资料更新时间:2019-11-28 08:19:26

一、个人简介

何振亚,男,1922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IEEE Life FeIlow(终身会士),于2010年10月10日逝世。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振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省盐城市

出生日期:1922年7月2日

逝世日期:2010年10月10日

职业:电子信息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洋大学

主要成就:IEEE Life FeIlow

三、简介

何振亚,生卒年:1922-2010年,出生地:江苏盐城。电子信息学家、教育家、IEEE终身会士。

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家组组长、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院士(IEEElifeFellow)。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12所高校兼职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信号处理学会副主委等。他在东大任教50余年,培养出大批高水准人才,其中博士后15名、博士48名、硕士65名。教学质量优秀,获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编著14本,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图书)优秀一等奖两项,部省级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近600篇,在国际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约一半获得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颁发的神经网络研究领先奖等七项。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国家、部省级奖逾20项。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均属第一完成者)。2000年连续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优秀教材一等奖各一项,IEEEAPCAS2000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

我国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何振亚教授,博士生导师,不幸于2010年10月10日20时30分因病逝世,享年88岁。

四、生平事迹

何振亚,电子信息学家,教育家,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国际学术组织IEEE终身院士(LifeFellow),我国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长期结合指导博士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自适应信号处理和神经网络智能信息处理,取得一系列创造性理论研究成果,如首次解决了RLS自适应滤波理论中数值长期稳定性和二维SAR模型参数递归最小二乘估计这两个国际难题,提出了神经、混沌、模拟和进化计算以及信息科学集成的神经计算科学理论新构架。他领导的12所高校112位教授学者开展的神经网络攀登项目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和突破性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推重。何振亚从教50年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水准人才,其中博士后20名,博士50名,硕士65名,出版著作15种,发表论文600余篇,获国优教材奖等多次。

何振亚,1922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西乡,自幼随父兄务农,仅在农闲时断续就读村塾,直至1936年才正式上小学,他发愤学习,一年后考入中学再过一年又考上省第三临时中学,1941年毕业于上海的江苏省立联合中学后,于1942年春考入英士大学,及夏,又赴福建考入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3年夏又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机电工程系,1947年7月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学士。

是年8月,何振亚,在中央广播电台扩充工程处中波机房任工务员,1949年6月在重庆中央电波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1月调任西南广播器材厂设计科科长兼电工车间主任,他响应西南局人民政府恢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号召,设计了一种插入功率分配因子的有线广播输出变压器,成功地设计改进了扩音机与电动机的增容等问题,因而被任命为工厂管理委员会生产部部长。

1950年冬何振亚回到江苏,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任助教,从此与这个系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十余年如一日,他始终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研教育才。开始时他担任吴大榕教授和钱凤章教授的助教,并任有线电实验室副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他在南工电信系任教,1953年初晋升为讲师,是年夏再次院系调整,集华东地区所有高校的无线电师生、设备组建成南工无线电系,他主讲“无线电基础”课程;同年经陈章等介绍参加了九三学社。1956年他担任无线电基础教研组主任兼系主任助理,协助系主任陈章、副系主任陆钟祚处理日常系务,并协助组织全系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推出变苏联以设备为纲的课程体系为科技为纲的课程体系。继而按教改新方案率先自编讲义开出“脉冲技术”新课。

至1981年,当了长达28年讲师并一直担任南工无线电系403教研室主任的何振亚,以其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经评审直接晋升为教授,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5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检查专家组华东分组组长。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后,何振亚任东大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东大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始人,首位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组长。

1992年何振亚被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代表政府聘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认知科学”的首席科学家,主持由清华、北大、东大、南开、天大、复旦、上海交大、华南理工等12所重点大学的112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参加的“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创新成果,其中不少是具有突破性的,因而荣获国际神经网络研究领导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1994年11月国际组织IEEE授予何振亚Fellow这一最高荣誉称号,于1995年在美国Seattle召开的ISCAS’95国际学术会议上,会议主席向出席会议的2000余位世界著名教授介绍了他的先进业绩并授奖。

何振亚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副主席、信号处理学会副主任,他还兼任五个国内学报的编委、常务编务和主编,两个国际学报的副主编。近20年来,他每年都出国参加本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访问了国外几十所大学并作学术报告,他先后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推重。他指导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共计达135人,他的许多学生已担任院士、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院长、系主任,其中不乏承担国家重要工程项目研究的帅才。何振亚素有“四多教授”的美称,即著作多、论文多、获奖多、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多,2002年科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何振亚的第15本专著《自适应信号处理》。

2002年2月何振亚被IEEE特聘为IEEECASShanghaiChapter主席,以指导我国华东地区电子学与信息科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可谓给这位从放牛娃到国家首席科学家的八旬寿翁送了一份厚礼,并让他老骥伏枥,与时俱进,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多的贡献。

2003年11月他在南京主持召开了IEEE国际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会议,参加会议的海外教授学者逾百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两大本会议论文集的400余篇论文,全部被ISTP收录,影响巨大。

五、教学及学术

五十年辛勤耕耘精心培育科技人才

何振亚在教育战线上五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竭智尽力地精心培育科技人才。

1953年起,他主讲“无线电基础”课程,他经常是每学期讲授两门课程,每年指导毕业设计5~8人,经常是同时讲两个大班(每个大班学生约130人)的“无线电基础”课,一个大班的“脉冲技术”课。因而每周上课18学时,还要亲自批改各个大班中一个小班的作业、实验指导和辅导答疑,即使劳累得引发气管炎而咯血时他也坚持边咯边讲课,从不耽误上课。何振亚无论上新课或老课,总是认真备课,自编讲义,精写教案,以致把全部内容吃透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因而形成了他讲课的独特风格,就是从不带书本和讲稿上课堂,一支粉笔在手,边讲边写,严谨流畅,诱导生动,包括冗长的数学公式推导,电路图、波形图的分析,都是信手写来,思络清晰,声音洪亮,板书清整,全体学生在惊赞之余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边听边记,课堂效率很高,受到历届受业学生的崇敬,同时以此身教言传,大大激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精益求精、力求融会贯通的学习积极性。何振亚长期研究教学法,坚持严谨治学,教书育才,培养出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桃李满天下,都在祖国电子事业建设中作出了贡献,其中已当选为院士的有刘盛纲,倪光南,张乃通,李幼平,李德毅,孙忠良等。

1955年,他结合教学实践编著了《高频阻抗匹配网络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1956年)。1960年,何振亚在其自编讲义基础上,与管致中等编写了《无线电技术基础》全国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为各兄弟院校广泛使用。1961年何振亚即为南工无线电系首批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始投入国防和民用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

1981年起,他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网络理论”、“振荡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图像数字处理”、“模式识别”、“多维数字信号处理”及“自适应信号处理”等课程,他总是认真负责,紧跟学科前沿,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自编教材并不断更新内容,狠抓教学质量,全面关心研究生教育,潜心培养中青年教师。20年来,已培养出了博士后20名、博士50名、硕士65名,堪称我国电子学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一位高产优秀导师。2000年何振亚荣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前后有五位博士生学位论文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奖。

何振亚培养研究生,以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为研究方向,并侧重于基础性研究,以使学生能获得知识创新。他提出“苦思冥想、连续作战”八字箴言,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攀高峰”;宣讲为人要以“忍、让、诚、和”为准则,十分重视素质教育,所以,他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均深得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好评,不少人已担任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何振亚勤于总结教学经验,以供同行学者参考交流,已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报》、《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介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学术论文。

何振亚长期为博士生讲授“数字信号处理”、“多维数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这三门课程,并与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先后综合集成而编写出版了《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83)、《多维数字信号处理》(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自适应信号处理》(科学出版社,2002)三本专著,其中:《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一书先后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多维信号处理》获江苏省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2001的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还被多次授予教学成果奖,主要内容: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1991),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和2002),东南大学教学优秀特等奖(200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01)、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02)等。

坚持学科前沿性课题研究,开创性成果丰硕

何振亚长期以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从一维到多维,从线性到非线性、从经典自适应到神经智能自适应,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1、线性自适应滤波理论

对于算法这个关键问题,何振亚率领的梯队首次解决了“递归最小二乘(RLS)自适应滤波理论中数值长期稳定性”和“二维联立自回归(SAR)模型参数的RLS估计方法”这两个国际难题,还提出了新的二维数字滤波器和三维球对称数字滤波理论及设计方法,因而获得国家教委1989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神经智能自适应信息处理

何振亚于1992年受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聘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认知科学中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基础”的首席科学家,他所主持的这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鉴于神经网络本身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等功能,扩大了智能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研究了混沌神经网络模型、自适应动态混沌同步控制方法、自适应混沌演化计算方法以及自适应盲信号处理等课题。在他们取得的许多创新成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突破了神经元激活函数是连续可导的非线性函数的常规要求,且带来动态参数范围大等特点,因属国际上原创性和奠基性工作,于1995年美国华盛顿的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何振亚个人“神经网络研究领导奖”。

(2)提出了一种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动态神经模型,发现胃电的混沌动态特性及其时空特性,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以及国际胃肠学会优秀论文奖。这项成果特写一章发表在1999年IEEE出版社出版的《NonlinearBiomedicalSignalProcessing》一书中,书的封面还显示了该新模型的动力学行为慢波和快波图形。

(3)提出了多个神经元的自治和非自治细胞神经网络中混沌的控制方法。在理论上更正了连续驱动混沌同步观测器的稳定条件,给出了渐进稳定性定理,提出混沌同步的子系统分离法,解决了著名的PC方法的局限性,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方法之一。

(4)提出了离散耦合混沌保密通信方案,这是国际上有效抵御攻击的一种方案。

(5)构建了一种可以大大减少伪吸引子和提高联想成功率的“混沌动态联想理论模型”。它是海量存贮器的奠基性成果。

(6)提出了一种大规模通信网信道分配的最佳方法——自组织混沌神经网络方法;采用态混沌神经网络求解优化方法,首次将智能混沌神经网络优化计算方法应用于CDMA多用户检测,使其性能逼近于最佳检测器;提出时变增益动态混沌神经网络优化方法,对求解O/I背包问题提出新思想与新途径,并用于机械手控制及逆运动求解、波束形成等。

3、盲信号处理

盲信号处理是国际上研究的热门课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何振亚课题组对盲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

(1)基于多变量密度估计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自适应修正非线性函数的Infomax方法、累积量的代数法和自适应方法,提出了盲源分离的多种新方法和四个新标准则函数。

(2)对于盲参数估计及盲系统辨识研究了多通道系统的盲辨识问题,提出了新的可辨识判据的两种算法,给出了两类可辨识模型和两个基于三谱矩阵特征分析的辨识算法。

(3)提出了一种用于非线性通信信道实时自适应均衡的回归子波神经网络均衡器;提出了将“过采样”和“独立分量分析网络”相结合的新自适应均衡方案,以及基于累积量与演化计算的信道盲估计方法。

(4)对于盲阵列处理与盲波束形成,提出了两种神经网络盲自适应波束形成器和一种具有快速收领特性的盲波束形成算法,并巧妙地运用RLS自适应算法做到对该优化准则的性能无影响、收敛性好、失调小、适合实际运用,克服了SCORE算法的运算量大、实现困难等缺陷。

4、神经计算科学

1996年,何振亚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总结了对神经网络研究计算智能研究的经验,提出了“神经计算科学”这个新词,并认为这是以脑科学研究中“创造”脑为立足点,可以加速实现类脑智能自适应信息处理系统的一种新思想和新策略。目前,已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研究框架。这里的“神经计算”是广义的,除了认知科学中经典神经计算之外,它还包含了模糊计算、演化计算、基因计算、量子计算和混沌神经计算等。

何振亚在从事上述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已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3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有120余篇。因科研成果先后获奖的有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1996二次)和三等奖(199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的国际神经网络领导奖(1995)、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和二等奖(1998)、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中国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新型侦察声纳系统中跟踪数字滤波器堆子项目)等。

积极参办学术交流,形成科研带动教学的良性循环。

何振亚从上世纪50年代起长期热心于学术活动,他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的两会会士。他多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举办新课讲习班和高级研讨班,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紧跟学科前沿,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活动促进科研,科研工作带动教学,为高质量培养研究生、提高科技人员学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前沿学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积极参加与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何振亚多次为全国信号处理学会(CIE)理论与方法学组举办学术研讨会,为电络与系统学会(CIE)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专业委员会开办学术会议。1989年11月,他会同学会几位领导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学术会议(即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与CAS学会信号处理学术会议的首次联合会议),推动了我国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1991年他以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IEEE神经网络学会主席R.C.Eberhart莅会祝贺;1997年他又在东南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与第五届全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编辑出版论文集(精装)三本,推动了科学前沿领域的发展,派生并引发了许多新的领域。

1993年他以程序委员会主席、大会联合主席在广州召开了国际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会议。1995年他以大会主席在南京召开了国际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会议,并邀请国际权威学者R.W.Liu(刘瑞文)和M.N.Swamy联合担任大会主席,S.Y.Kung(贡三元)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W.K.Chen(陈惠开)担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参加会议的外国学者逾百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因此,于1996年何振亚荣获IEEECAS学会授予的国际学术交流贡献奖,并在当年在美国Atlanta召开的ISCA’96会议上,大会主席MichaelLightner用很长时间介绍了南京会议的情况,给以极高评价,引起2000余位与会代表多次热烈的掌声。

为了保证基础性科学研究处在学科前沿,何振亚自1985年起每年都出席1-2次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并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十多年来他与助手们共在国际会议上累计发表论文230余篇,从而引起国际同行的瞩目与推重。何振亚不仅连续参加了从1986~2004年在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许多城市召开的历届IEEE国际声学、语言及信号处理会议(ICASSP),还连续参加了1986~2004年在世界各地召开的IEEE国际电络与系统会议(ISCAS),而且在1997~1999年间参加了在新西兰、香港和韩国召开的IEEETENCON的三届国际会议。2000年,在天津召开的IEEEAPCCAS’2000会议上,何振亚担任了荣誉程序委员兼分会主席,他与张毅锋博士后发表的论文获大会优秀论文奖(全会300多篇论文评出3篇优秀论文,中国仅此1篇)。同年,他参加了香港召开的IDEAL国际会议,担任大会研讨会主席。2004年,他还参加了在美国Atlanta召开IEEEICRW国际会议与在香港召开的IEEEISIMP国际会议。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ICONIP’01国际神经智能处理会议上,何振亚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和国际著名教授Oja大会报告的主席,会上何振亚等发表的“多媒体盲信源分离”论文被评为原创性成果。同年他还参加了香港召开的智能多媒体、视频及语音处理国际会议(ISIMP’01)、在东京召开的IEEE多媒体展示会议(ICME’01)以及在新加坡召开的ICICS’01会议,发表论文并担任特邀分会联合主席。2002年他出席夏威夷召开的包含国际神经网络会议的世界计算智能大会(WCCI’02),此前,他曾参加过1992在马里兰1998在阿拉斯加召开的WCCI会议。此外,何振亚还参加过IEEE的ICNN’91和ICNN’93国际会议以及1992~1999年的IJCNN历届国际会议。他以IEEECAS上海分会主席计划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现正筹备“VLSI设计与视频技术”国际会议,将于2005年5月在苏州召开。

由此可见,何振亚十多年来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地出席和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从会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精选课题指导上百名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会议接受评议和进行交流,已经形成了一个学术上的良性循环,为推进我国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新课讲习班和高级研讨班

何振亚在南京、昆明和承德等地举办过新课讲习班:1983年南京办班,主要为高校教师讲授其当年出版的新著《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以“模式识别”课程引导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应用;1984年昆明办班,主要为航天部高级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而开设,也有部分高校教师参加;1986年承德办班,则同时讲授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三门课程,为全国培养许多不同学科的教师掌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促使他们更好从事信息处理教学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奠定必要的基础;2002年4月和2003年10月何振亚在东南大学两次办班,讲授他当年出版的第15本专著《自适应信号处理》,由于后面一次是在主办国际会议后紧接开办的,有美国、新加坡、香港特区等的高校多位教师参加了培训。

何振亚响应国家教委/国家教育部关于重视高校学科建设中学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训的号召,先后举办了三次高级研讨班,得到了“四高”的佳评,即高水平讲员、高学历学员、高新科技内容、高教学效益。

第一次研讨班于1994年7~8月在东南大学举办,主题是“数字神经网络”,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S.Y.Kung教授主讲其1993年出版的新著《DigitalNeuralNetwork》,并带来IEEE总部为该书专门制作的录像带,内容新颖、系统而全面。

第二次研讨班于1995年11月在东南大学举办,主题是“神经网络信息处理系统”,结合召开国际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NISP)学术会议,由美国S.Y.Kung教授、龙国柱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徐雷教授、何振亚担任讲员。学员一致认为结合国际会议办班,能及时听到会议专题报告和深入系统的讲授,收益更大。

第三次研讨班于2001年11月在东南大学举办,主题是“非线性信号处理与神经计算科学”,由美国马里兰大学JamesLo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LipoWang(王立波)教授讲课,内容涉及神经计算科学、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联想记忆、混沌控制同步、混沌检测与预测、混沌优化计算、小波与滤波器理论及编码、盲源离法及演化计算理论等。

第四次研讨班于2003年11月在东南大学举办,主题《神经自适应信号处理系统》,结合召开国际会议(ICNNSP’03),由韩国脑科学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S.Y.Lee教授,美国海军作战中心信息处理组主任H.H.Szu博士等国际著名学者讲课。

3、出国访问与讲学

何振亚是国际知名学者,当他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时,总有周边大学的教授邀请他去作访问讲座。1987年他在美国费城访问了宾州大学,受系主任K.R.Laker教授和东大老校友顾毓琇教授的接待,应邀作了“自适应分块信号处理的几种算法”的学术报告。1989年6月,他访问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视频信息处理中心主任E.Luder教授接待,参观和讨论联合培养博士后,作了“自适应滤波理论及快速算法”的学术报告(E.Luder教授多次访问中国,认何振亚为在中国最好的朋友)。1989年9月,他访问英国北爱尔兰Belfast女皇大学,应系主任J.V.McCanny教授之邀,作了“变换域自适应滤波器设计和脉动阵列实现结构”的学术报告,McCanny教授给以高度评价,并即被特邀到国际VLSI阵列会议(爱尔兰,Killarney)上宣读了相关论文。1994年6月,他访问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介绍了自适应滤波和谱估计的快速算法;7-9月访问加拿大康迪戈大学,商谈合作培养博士生后,作了“自适应神经网络模型和智能处理信息”的学术报告。1995年5-7月他访问美国普渡大学,受到工学院院长R.C.Eberhart教授和校长的热情接待,讨论合作研究粒子群优化方法与演化规划的结合,签订了协议书,作了“神经计算混沌神经网络”、“演化神经网络及其用作函数逼近”、“盲信号处理”等学术报告。

1997年9-10月何振亚访问香港城市大学时,作了“神经计算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11-12月到新西兰Otago大学参加ICONIP’97会议,宣读5篇论文,介绍中国神经网络研究进展,会后受奥克兰大学电气电子系主任J.T.Boys教授邀请作访问讲座,介绍了自适应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1999年9月他与杨绿溪教授去韩国参加IEEETENCON’99会议后,访问了浦项工科大学,在讨论两校合作事宜后,作了“盲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学术报告,继而受邀在韩国科学技术院脑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大型学术报告会上主讲了“盲信源分离及盲信号处理应用”。2000年在他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越南国立大学和海防事大学时,讲授了“神经计算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等。2001年访问日本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新泻工科大学、新泻大学、京都大学、会津大学、日本脑科学研究所时,也都受邀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2002年5月,他访问夏威夷大学作了“混沌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学术报告。2004年5月,他出席在加拿大Montreal召开的ICASSP’04会议后,访问Concordia大学作了“盲源分离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4、社会学术活动

何振亚长期积极参加国内社会学术活动,先后担任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信号处理学会副主任、全国电路与系统学会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电子学会线路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委、IEEECAS(Shanghai)Chapter主席。IEEECAS学会盲信号处理专委会委员。

何振亚是《通信学报》常务编委、《信号处理》学报编委会副主委、《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电络与系统学报》编委、《数据采集处理》编委主委兼主编、国际学报《Circuits,SystemsandComputers》副主编、国际学报《MultidimensionalSystemsandSignalProcessing》副主编,以及IEEE的Trans.onNeuralNetwork,Trans.onSignalProcessing和Trans.onCircuitandSystems等国际刊物的论文评审人。他还连续三届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学科的项目评审组评委,现为香港特区政府高校科学研究基金会评委。

何振亚还被聘为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苏州大学、汕头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电子工业学院、武汉钢铁学院、江汉石油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以及香港理大学的顾问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每年都要抽时间到几所高校访问讲学,关心这些学校的学科建设。

何振亚老师一两事

何老来我们办公室很多次,主要是来办出国的事情。第一次办时,我不认识他,当然,他也不认识我。我一看名字才知这老先后就是何振亚。临走时,我说:“你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下次让你的研究生来办吧!”。他回过头来说:“研究生是来做学问的,不是来跑腿的。

有一次我去学校财务处,又碰到何先生,我又对他说:”来财务处要爬三层楼呢,你怎么不叫研究生来呢?”,他笑笑对我说:“研究生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路腿的”。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