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宁(1469年—1530年),字永清,号静庵,浙江仁和人。明代中期名臣。弘治六年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上书极言时政缺失。再迁郎中,与李承勋、魏校、余佑称南都四君子。后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减死戍辽东。嘉靖中,拜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后以疾乞归,卒谥端敏。胡世宁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为时人称道。著有《胡端敏奏议》等。
中文名:胡世宁
别名:字永清,号静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仁和横塘
出生日期:1469年
逝世日期:1530年
职业:明代官员
主要成就:江西副使, 拜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代表作品:《胡端敏奏议》
胡世宁为浙江仁和横塘人,后迁居江干艮山门。胡家世代为农,节衣缩食,以支持胡世宁读书。
弘治五年(1492年),胡世宁举乡试第二。
弘治六年(1493年),胡世宁登进士第。初授节推转郎,后擢德安府推官,因任内廉敏刚正,先后任南京刑部主事、广西太平知府等职。在南京时,与李承勋、魏校、余佑善并称为“南都四君子”。
正德七年(1512年),胡世宁以四十四岁的盛年,擢升江西兵备宪副。
当时江西南昌设有宁王府,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玄孙,皇家嫡裔,非常骄横。朱宸濠早有异心,他结交权贵,贿赂朝廷官员,图谋叛逆。自称国王,把自己的指令称“圣旨”,并把一些江洋大盗招入府中,扩充势力。朱宸濠谋反迹象暴露无遗,但官员惧其权势,均不敢声张。胡世宁明知揭露这件事将危及身家性命,依然冒死向明武宗上疏,把朱宸濠的劣绩一一列举,并指出宁王谋反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朝廷要早作防备。朱宸濠得知胡世宁上奏,大怒,决心置他于死地。朱宸濠买通了右都御史李士实、左都御史石珓,让二人上疏诬蔑胡世宁轻率、狂妄,应当治罪,朱宸濠也奏胡世宁离间宗室间的关系,妖言诽谤。武宗闻言,令锦衣卫捉拿胡世宁到京。在这之前,朝廷已升迁胡世宁为福建按察使,正在上任途中。在从江西到福建的途中,胡世宁顺便去杭州家中省亲,朱宸濠没在江西找到他,就诬胡世宁畏罪潜逃。朱宸濠又令其党羽、浙江巡按潘鹏下令,要他把胡世宁逮往江西,并派出几百名军士到杭州协助抓人,要私自把胡世宁置于死地。
胡世宁在狱中虽然受尽折磨,仍三次上书,进一步揭露朱宸濠的逆行。朱宸濠非常惊慌,于是重金贿赂相关官员,协迫他们把胡世宁拟成死罪。幸亏谏臣程启充仗义执言,胡世宁才免于一死,被发配到辽东。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果真叛乱,率领叛军从南昌出发进鄱阳湖入长沙,过了九江后,进攻安庆,扬言要直取南京。明廷上下十分震惊,武宗准备御驾亲征。这时,正值提督江西汀、漳一带军务的副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阳明),主动调集湖广、南赣一带兵力三十万征讨,采取直捣南昌的战略。朱宸濠赶忙从安庆撤军救援南昌。两军在鄱阳湖相遇,进行决战。结果朱宸濠的叛军大败,朱本人也被王守仁擒获,次年被处死。朱宸濠的叛乱平息后,胡世宁的冤狱自然昭雪,而且他冒死上疏、视死如归的秉性,刚直的“杭铁头”气质,更受到人们的敬重。出狱后,他先后担任湖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等职,后来明世宗即位,胡世宁又提出了许多军备方面的建议,都被采纳了,以致世宗要升他的俸级,胡世宁连上两疏推辞。
嘉靖四年(1525年),胡世宁担任兵部左侍郎。除了建议办理边防事务之外,他还针对世宗迷信方士、滥用药物的习惯进行劝诫,并且从《四书五经》中摘编了讲义三章,供世宗阅读。这年秋天,胡世宁升任刑部尚书。在任职期间,他自始至终秉公断案,当时有件案子,是太监诬陷兵丁偷盗御服,有二千多人受到连累。胡世宁对太监的恶行了解得很多,怀疑这案子是太监诬告,经过认真审理,终于真相大白,法办了诬陷的太监。有一个大臣因私隙诬陷另一个官员,被诬的官员判了死罪,也因胡世宁秉公执法才得以幸免。
嘉靖七年(1528年),胡世宁转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军机事务。他在兵部尚书任内的主要贡献是提出“边备三事”:武备、人才、边储。其涵意是加强军事准备,重用军事人才,充实边境战争物资储备。又“陈兵政十事”,针对明代在西北边防中的薄弱战争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由于他的边境经营的策略正确,明代一直外患不断的北方边境,得到了短暂的安宁。这是胡世宁对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
嘉靖八年(1529年),胡世宁与朝内的权臣政见不合,加上身体日渐虚弱,于是决定辞官,告老还乡。他返乡时,世宗感念他为官清廉,给他很多赏赐。胡世宁竭力推辞,说:“此乃民脂民膏,臣有何功?敢当此重赏,望陛下留赐勋贤。”而世宗却说:“朕知卿清贫,而卿不为子孙计耶?”胡世宁表示,自己不为子孙打算,但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着想。他提出,自己的家乡杭州仁和笕桥因临近钱塘江,是沙碛旱土,不产粮食,乡民要到百里之外的江苏吴江去买米来交纳漕粮,十分艰难。如果圣上以银两折成漕米,为民提供便利,胜过给我子孙恩德千万。嘉靖帝当即允准,并责成浙江方面查明办理。这件事大大减轻了当地乡民的负担。
胡世宁告老回乡半年后,于嘉靖九年(1530年)九月在家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三岁。世宗闻讣讯,赐祭葬,追赠太子少保,谥号“端敏”。
席书:论事如结舌,草奏如悬河。
邵锐:胡公嫉恶如仇,善则犹己。
唐枢:伟器局,雄视百夫,而才略足以副之……所至有劳绩,礼围孔棘,公亦预当一面。然独惟公疏论议和平,雍雍鸣銮无诡,遇获禽之意。公外矫矫,而内缕缕,挥霍详明,渊乎莫得涯涘之也。
郑晓:公朴忠直谅,气壮才雄,淡泊宁静,清素不淆。
雷礼:士以直道事人,顾不艰哉!以胡公之忠鲠,稽古展蕴,期而励焉,将若何而极也?然自其推官,挺挺特立,而挤之散郎,既以是蹶。及郎刚果,以狥其职,而再挤之恶郡,则又蹶。至逆濠炰烋於时,在位者悚息避祸矣,而公独首犯之,岂其懵於保哲者哉?既天悔祸起,踬踣九死之余,而危言蹇蹇,迄不少挫。向非圣明灼知,倚任於上,而能显其声施若此,其卓卓难矣!传曰: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公其人哉,彼杨已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胡公之细耶?
徐阶:世宁风格峻整,负经济远猷。贞谅自持,有羔羊之节。初横犯逆藩,几陷不测,海内士想见其风采。嘉靖初,既与大政,侃侃持论,多所建白。其议礼,是张桂而立朝,殊与抵迕。至若建开留城新河、闭关弃哈密二议,足称谋国之石画云。
雷礼:士以直道事人,顾不艰哉?以胡公之忠鲠稽古,展蕴期而励焉,将若何而极也。然自其(阙一字)推官,挺挺特立,而挤之散郎。既以是蹶及(阙一字)郎,刚果以徇其职。而再挤之恶郡,则又蹶至逆濠炰炰。于时在位者悚息避祸矣,而公独首犯之,岂其懵于保哲者哉?既天悔祸起,踬踣九死之馀,而危言蹇蹇,迄不少挫。向非圣明灼知,倚任于上,而能显其声施若此,其卓卓难矣。传曰:“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者)矫。”公(阙一字)其人哉?彼杨已取名瞭然,使户晓者,盖胡公之细耶?
赵时春:呜呼悲夫!端敏公之论卓然哉!
项笃寿:方宸濠之谋逆也,吏江西者,劫于积威,辄依违不惶,间有循默自保、观望规避,脱虎口于幸耳。孰有奋不顾身如胡公者哉?疏入祸发,左右寝居皆逆徒也,而间走得免。及械系掖庭,备尝百毒。党濠者批抵机穽,几陷不测。赖御史徐文华等抗章申救,末减远戍,而濠之逆谋始彰着矣!已卯之变,孙、许骈戮,朝野震惊。向使当国者采徙薪之谋,谨履霜之戒,先事制变,祸阶何自生哉?端简郑公(郑晓)谓胡公身不逾中人,言期若不出口。及论大政事、决大疑,侃侃谔谔,守死不回。居常忧国,不惶寝食。事有不可者,即闭门草疏,无少顾忌。尝愤守正者遭诬落职,恳恳言之。正色立朝,孤立无与,赖主上明圣,曲加优纳。一时新进用事之臣,虽极恩宠。然上所敬惮者,胡公一人而已。见几勇决,进退有礼,世尤高之。孔子所谓大臣,庄助所云社稷臣,若胡公者,近之矣!
耿定向:公早岁贫困,寄食就学,卓有经济之志。仕几四十年,虽禄一品,被服饮食,犹素士也。
王世贞:世宁、(李)承勋号齐名,其机力勇量等。而世宁稍则于道,不为揣合阴解,故易退焉。承勋能抗郭勋,固伟然。颇借阉人(张)永力,何大相远哉!孜孜奉国、知无不为,亦庶乎近之矣。
屠隆:薛文清瑄(薛瑄)、李忠文时勉(李时勉)、章文懿懋(章懋)、王忠肃翱(王翱)、王端毅恕(王恕)、项襄毅忠(项忠)、马端肃文升(马文升)、刘忠宣大夏(刘大夏)、胡端敏世宁岳岳之风、侃侃之节,宏材足以济时艰,正气足以褫奸魄。李梦阳所谓“居则岳屹,动则雷击,大事斧断,小事海畜。”斯其人矣。
黄澍:在武宗则以王文成、李康惠为首,胡端敏为辅。
张岱:宸濠初起,扑灭犹易,稍迟则槎孽不伐,将寻斧柯矣。然世以其成功易也,而报亦易之。胡世宁、范辂曲突徙薪,功固不齿……我明之武功终于不振,有以哉!
查继佐:胡世宁常言:“(马)昊善用兵,轻用其长,故败。臣短用兵,重用其短,故胜。”时以为定论。盖世宁以不用为用也,以不得不用为用也。
张廷玉:①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②李钺诸人皆以威略干济显于时……胡世宁奋不顾身,首发奸逆,危言正色,始终一节。《易》称“王臣蹇蹇”,世宁近之矣。
纪昀:世宁为推官时,屡折岐藩之势……为主事时,上书极论时政阙失……为江西副使时,上疏劾宁王宸濠,为所构中,危祸几於不免。宸濠败后复起,又屡纠中官赵钦、刚聪等。风节震一世。惟议大礼与张璁、桂萼合,而他事又无一不与璁、萼忤。盖意见偶同,非有所依附也……史称世宁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考正德末,宸濠、刘瑾内外交讧。嘉靖初,璁、萼专权相轧。世宁牴牾其间,动多掣肘,遂时时有引退之心。盖孤立危疑,不能自安其位,不得已而出於斯。或以恬退称之,非其志矣。
蔡东藩:弃大宁,弃交趾,并弃哈密,此皆明代衰微之兆。昔也辟国百里,今也蹙国百里,可为世宗咏矣。况封疆之寇未除,中央之争已起,陈九畴有御番才,乃为张璁所倾陷,代以王琼,满速儿请以哈密易牙木兰,竟欲勉从所请,胡世宁主张不遣,是矣,然必谓哈密可弃,得毋太怯。我退一步,寇进一步,玉关以外,从此皆戎,较诸明初之威震四夷,能毋生今昔之感耶?
胡世宁著有《胡端敏奏议》十卷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皇明经世文编》录有《胡端敏公奏疏》及《胡端敏公奏议》共四卷(卷133~卷13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有“奏议二十卷及所著书数十种”,都“有裨于世务”,并非空言。
表格参考资料:
胡世宁面色黝黑(黑面)、眼眸如电(电眸)、鼻挺如狮(狮鼻),见到的人无不诧异。
李承勋与胡世宁为同年,都是弘治六年(1493年)的进士。二人同任南京刑部主事、刑部郎中,互相切磋经世之学,延及古文经术。又同时任江西属府的知府,以招捕大盗而建立功名。至嘉靖初年,二人同日转任都御史。胡世宁以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李以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之后又在同一年分别出任南京刑部、工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年),又在同月被分别北调为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中途胡世宁被改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勋也被改授为刑部尚书,一同加官太子少保。嘉靖七年(1528年),李承勋进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提督团营。第二年,胡世宁改任兵部尚书,也进官太子太保,旋即致仕,并在嘉靖九年(1530年)秋逝世。嘉靖十年(1531年),李承勋猝逝。二人都被赠官少保。他们同样受到明世宗的重视及礼遇,在“大礼议”前后与张璁、桂萼等人颇有意见相同之处,史称“帝所信任,自辅臣外,独(李)承勋与胡世宁,大事辄咨访。二人亦孜孜奉国,知无不言”。二人“才望声实无不同者”,后人多将胡世宁、李承勋并列评论。
胡世宁虽然与李承勋情谊笃好,但二人在朝政的处置上却不随意附和:李承勋在兵部时,建议授西南夷芒部的陇胜官职,以恢复芒部的旧地。但胡世宁却认为陇胜并非彝族陇氏的后代,不应该重新置芒氏。
胡世宁掌都察院事时,正值考察。阁臣建议明世宗禁止官员私自拜谒御史,胡世宁说:“臣的官职以察为名。如果不去观察一个人的外貌,聆听他的言谈,就没有办法察觉他内心的邪正、才能的高低。假使让臣等拒绝接见士大夫,只按照别人的评语来作判断,那么毁誉就失去真实性,难以适当地拔擢人才。”世宗赞同他的话,并没有下诏禁止官员的私谒。
胡世宁得中乡试第二名后,巡按御史送来一百两银,胡世宁推辞说:“彭侍郎因为本地遭受灾害的缘故而减半,我不敢全取。”于是仅接受一半的数额。
胡世宁早年仕官时,曾患重病。医生来诊视,说:“还有神光。”胡世宁闻言,力疾赋诗,其中有“万死神光还自在,再生事业敢能为”之句。
胡世宁素来推重刑部尚书林俊。到他称病归乡后,已经致仕的林俊以诗相招,胡世宁作诗唱和,称:“朝野正愁元老去,云庄(林俊的号)新报主人归。”又道:“事业广平真宰相,风流康节(邵雍)旧人豪。”
《国朝献徵录·卷三十九·兵部尚书胡端敏公世宁传》
《国朝献徵录·卷三十九·胡端敏传》
《明史·卷一九九·列传第八十七》
胡世宁去世后,被安葬在杭州西湖区五云山排山坞,历代史书都有记载,但胡墓现已不存。
为了纪念胡世宁,浙江江干人民在江干笕桥弄口村建造“永惠祠”,此外,在胡世宁的故乡横塘村也建有纪念礼堂,后遭兵火焚毁,今已不存。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