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树东照片

萧树东

萧树东个人资料:萧树东(1931—2016 ) ,湖北黄陂人。消化疾病专家,中共党员。萧树东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消化系病专家,1950~1955年就读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86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4年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8年任所长,现任名誉所长。1994年至……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06 22:47:38

一、个人简介

萧树东(1931—2016 ) ,湖北黄陂人。消化疾病专家,中共党员。萧树东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消化系病专家,1950~1955年就读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86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4年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8年任所长,现任名誉所长。1994年至今任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2003年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现任名誉主任委员)和亚太胃肠病学会理事。2001年至今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于2016年7月22日17时08分在仁济医院逝世,享年86岁。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萧树东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1

逝世日期:2016

性别:男

三、人物生平

1931年,萧树东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家庭,少年的他跟随父母到过澳门、香港、江西、上海等地生活,阅历颇广,他从小一心想学医。

1948年,考取了震旦大学医学院,由于内战,两年后才真正入学。

1952年,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萧树东也正式转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学习。

1955年,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附属上海宏仁医院的内科住院医师。

1957年,因为院系调整,来到仁济医院内科工作。

1984年,与江绍基共同创立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1984年-1990年)、所长(1990年-1998年)、名誉所长(1998年)。

1986年,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起,参加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1994年,担任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担任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的主席。

1999年,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后任名誉主任委员)和亚太胃肠病学会理事(至2003年)。

2000年,再次担任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的主席。

2001年,担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2004年,担任亚太消化病周大会主席。

2009年11月21日,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召开全体会员会议,WGO主席奎格利(Quigley)教授代表该学术组织向萧树东教授等授予“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大师”(WGO大师)称号,这是国际消化病领域最高的荣誉称号,萧树东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2016年7月22日17时8分,在仁济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四、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70年代,萧树东就已洞察到胃肠道动力的改变是某些消化系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于是指导他的研究生做胆道压力的研究;此后,用SPECT研究胃排空、自制导管和pH监测仪等科研成果都独步中国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又瞄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并做出不少成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诸多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984年萧树东与江绍基教授等率先开展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和根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他领导研制的快速尿素酶试剂盒和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试剂盒已在全国推广使用。他还关心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如肝脏干细胞研究等,并成功开辟了与国际水平相当的研究项目。

幽门螺杆菌感染

萧树东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呋喃唑酮有很强抗Hp作用,对包含呋喃唑酮方案筛选,优化出多种廉价、高效方案,受到国际同行推崇。在中国国内首先建立多种Hp检测方法,被同行采用。该项成果显著提高了Hp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防治水平。

内镜激光技术

萧树东开创中国国内内镜激光在消化系疾病诊治中应用先河,在止血、诊治胃癌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慢性胃炎

萧树东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近30例中国人A型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纠正了国人中罕有恶性贫血的观点;发现b-胡萝卜素、硒、叶酸、维甲酸对干预胃癌前病变有效。

胃癌研究

萧树东在中国国内首先建立犬胃癌模型,阐明胃癌发生的一些规律。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叶酸有阻断ENNG诱发胃癌的作用。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维甲酸和叶酸可诱导胃癌细胞株凋亡;从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证实细小病毒有抗胃癌作用。这些成果为胃癌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承担项目

截至2016年,萧树东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卫生部、市科委及国际合作课题多项。

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萧树东领衔和参与的获奖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6项。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萧树东共发表200余篇科学论著,其中4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学术专著10余部,包括《消化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江绍基胃肠病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进展》、《胃癌》、《慢性胃炎》和《胃肠病学的新概念和新技术》等专著。2000年创办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官方英文专业杂志《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s》,继2004年被Medline收录之后,2008年又被SCI-E收录。

指导学生

截至2016年,萧树东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博士后2名,他们多数已成为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1999年指导博士生房静远的论文《人胃癌DNA甲基化与维生素的变化及维生素对CAG的干预影响》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博士毕业生论文奖。萧树东对于学生的一篇综述,他会从标点符号、语句通顺、翻译贴切、引用原文的可行性等各方面都做了修正和核实。对于学生第一次出国开会,他会细心地关照要做的各种准备,还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他的英语发音。

学科建设

1976年,仁济医院欲组建消化内科,萧树东随恩师江绍基教授一起开始建设这一学科,设立消化病房,开设消化门诊。20世纪70年代的消化学科非常落后,当时仁济医院在临床上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钡餐和钡剂灌肠检查和简单的肝功能化验。组建之初,在幸运地领到了一根纤维胃镜后,就着手建立了胃镜室,那算是消化学科的雏形。此后,仁济医院的消化学科不断壮大,终于在1984年秋,仁济医院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在萧树东的带领下,仁济医院消化学科连续被评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以及国家教委“211”工程重点资助学科,2001年被批准成立上海市消化临床医疗中心。

五、社会任职

萧树东先后担任《中华消化杂志》名誉主编;《胃肠病学》和《Chinese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s》主编;《AlimentaryPharmacology&Therapeutics》、《Gut》、《Helicobacter》、《Scandinavi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和《Hepato-Gastroenterology》国际胃肠病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

六、人物评价

萧树东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数十年来在胃癌、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及内镜激光等方面作了大量开拓性研究,成绩斐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评)

萧树东教授作为中国消化学界著名专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为中国消化学者融入国际主流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房静远评)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