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恺照片

须恺

须恺个人资料:须恺(1900—1970),男,汉族,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水资源。他主持研究制定淮河、海河、钱塘江、赣江、綦江等流域规划和大型工程规划;在主持苏北运河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利用沉挂法加固修护长江堤岸,成效卓著。他是我国最早从国外学习……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6 02:07:44

一、个人简介

须恺(1900—1970),男,汉族,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水资源。他主持研究制定淮河、海河、钱塘江、赣江、綦江等流域规划和大型工程规划;在主持苏北运河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利用沉挂法加固修护长江堤岸,成效卓著。他是我国最早从国外学习灌溉和回国开设灌溉学讲座的学者,培养造就了一批水利工程技术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须恺

外文名:Xu Ka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乡庙桥村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70年

职业:水利工程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主持研究制定多项大型工程规划

代表作品:《河海月刊》《水利》等

三、先驱

须恺,字君悌,是20世纪的同年人。1900年6月3日出生在烟波浩瀚的太湖之滨——无锡县港下乡庙桥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和他的叔叔是新学的倡导人,他们在无锡县师范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废庙办学。须恺就在他们新办的庙桥小学学习后,进入常州中学学习。少年的须恺面对着湖边的农田,眼看着家乡父老,要靠脚踩水车车水浇田,才能有较好的收成,使他领悟到:水是农业的命根,他决心学习水利造福人民。1915年夏天,他从常州中学毕业后,就考进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的特科班。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中国现代水利界的先驱李仪祉先生就是该校的创办人之一,当时也在该校担任教授。年轻的须恺,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李仪祉先生所器重。在河海学习期间,他和同班同学汪胡桢、张闻天等人交往亲密,学业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励,都以修建水利,振兴中华为终身志愿。1917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须恺毕业后,先到江苏省江北运河工程局从事最基础的测绘工作,他精心钻研,就测绘工作的心得,在他17岁那一年写出第一篇述作:《制图杂读》发表在《河海月刊》上。一年多后,他到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工作,这个委员会是在1917年华北水患天津被淹之后,为了整治顺天和直隶两省的河道泛滥,保证天津商埠的安全,解决水灾善后由中外合办的水利工程机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欧美的工程技术人员。须恺以他严谨、勤奋、优秀的工作表现,深得国内外工程师的好评。1920年一位美籍华人高大纲先生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吐洛克灌区(TurlockIrrigationDistrict)招聘一位中国有种植水稻经验的灌溉技术人员前往工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顺直水利委员会就推荐须恺去美国工作。

他在美国加州吐洛克灌区工作一年多,通过对水稻灌溉技术的实践,深感中国传统的水利技术有必要与新兴的现代水利科技相结合,就决心留在美国继续深造。1922年9月他进入旧金山的美国加州大学灌溉系学习。在加州大学学习期间,他和原来也是河海的同学张闻天住在一起,交往密切,深受张闻天进步思想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为振兴中华、解除人民大众的困苦而奋斗的信念。1923年下半年,为了获得实际的兴修水利的经验,他到伊利诺斯州、纽约州和芝加哥等地参观访问,1924年获硕士学位,于3月返回祖国,投身于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回国后,他先到陕西省水利局协助李仪祉先生主持泾惠渠新型灌渠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1927年他被邀到江苏省裕华垦植公司任工程师,负责苏北垦区的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1927年下半年浙江省成立钱塘江工程局,须恺被聘担任统筹治理钱塘江的工程师。到任后,立即到沿江沿海各地,实地勘察,调查研究,访问当地居民,分析比较提出了《略陈治理钱塘江意见书》,他主张在治标应急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开展治本的五项技术的研究,并且要优先进行水文观测和地形测量,为钱塘江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做好前期工作。

他在工作实践中,深刻体验到中国水利工程的任务十分繁重,而从事水利工程的人才奇缺,必须把培养水利科技专业人才作为当时发展水利事业的当务之急。他在陕西水利局工作期中,就兼任了西北大学工科主任。1928年2月又接受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以后的中央大学)工学院的聘请,担任土木系的教授,当时水利是作为工科土木工程的一个专业,他在大学里讲授了灌溉、河工等课程,引用欧美现代水利科技结合传统的中国水利技术作为讲课的内容。

1928年9月在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华北水利委员会,邀请须恺担任技术长。这时候正是永定河1927年发生大洪水之后,他深入灾情严重的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用以工代赈疏浚河道、堵口复堤等工程,也研究了灌溉、洗碱放淤等工程,主持编制《永定河治本计划》,这是海河流域规划最早的蓝本,也是按流域规划进行治理的开端。

四、积极参加治淮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受到淮河水灾的严重威胁,决定成立导淮委员会,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委员长,李仪祉担任总工程师,须恺担任副总工程师,参与主持《导淮工程计划》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个《计划》吸收了前人导淮各种方案的长处,又亲身查勘,运用现代水利科学技术,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排洪、航运和灌溉并重,首要是除害,而除害又能结合兴利,并确定了江海分疏,淮沐沂泗四河分治的原则。这个《导淮工程计划》于1931年4月完成。1931年夏季,淮河流域大水,汛后对《计划》又进行了修订。虽然这个《计划》的大部分工程由于政治的和经济的种种原因,没有能付诸实施,但《导淮工程计划》的本身仍不失为我国30年代初期流域水利综合治理的重大科技成果。

须恺一生特别注意水利工程的战略布局和采用水利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他亲自主持的苏北运河整治规划和设计,提出对我国古运河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在他兼任导淮委员会17区工程局和里下河工程局局长期间,主持修建了淮阴水利枢纽工程、淮阴船闸、邵伯船闸和刘老涧船闸以及三河、相庄活动坝等工程,为苏北的航运、灌溉和排水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工程也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批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通过这批工程的兴修,还培养出一批现代水利的科技人才。

1933年须恺代理李仪祉担任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1935年正式担任总工程师,在导淮工作期间,他潜心研究了苏北灌溉需水量和洪泽湖蓄水对苏北灌溉的作用等问题,同时,还研究了淮河洪水的治导,以及苏鲁运河的治导改造等问题,这些都是当时水利科技上重大的课题,并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主办的《水利》月刊上先后发表了他的论著。他还总结了导淮规划的经验,写成了《导淮问题》和《导淮工程计划释疑》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1937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万有文库丛书》第12集《中国的水利问题》和导淮委员会刊印的单行本中。

年轻的须恺,胸怀祖国,念念不忘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的国耻,怀着兴修水利,报效祖国的抱负,以澄清和洗雪我中华国耻为己任,他以澄华、清华为两个儿子取名,以铭志他的抱负。

五、吸取欧洲经验

1937年上半年,他接受了国际联盟的邀请到欧洲各国考察水利,随行的有张书农等人,到了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家,不仅搜集并带回了大量水利科技资料,还在法国参观了莱茵河上游的第一座梯级——规模宏大的堪白(Kemb)工程(1932年完成),又参观了北部塞纳河(Seine)上比较古老的渠化工程、南部的龙河(Rhone)整治工程、西南部河道整治及水力发电工程。还参观了世界闻名的波尔渡及罗安(Rouen)等大港。在比利时参观了即将竣工的亚尔培运河(AlbertCanal)以及安维司(Anvers)港,在荷兰考察了莱茵河下游的整治工程以及鹿特丹(Rotterdam)港,又参观了举世闻名的须德海(Zuiderzee)围垦工程。由于须德海围垦工程的规划工程很值得借鉴,并考虑我国湖泊海岸较多,因此须恺安排张书农暑期再去实习。事隔多年,到1954年,长江南京段浦口江岸崩坍,严重威协了南北交通要害的浦口车站,水利部的主要技术人员都到南京会商,须凯提出沉排护岸的建议,并具体提出施工方法。他的建议得到南京党和人民政府的采纳,该工程于1955年提前完工,至今数十年来完整无缺,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为我国水利工程作出又一重大的贡献。

六、工程建设贡献

1937年7月日寇侵占平、津,接着又侵占京沪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须恺担任总工程师的导淮委员会机关也迁到重庆附近的綦江,当时四川省还没有铁路,为了改善对重庆的煤炭、铁矿和其他物资的运输和供应,在须恺的主持下,导淮委员会开展了綦江(长江的一条支流)渠化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且组织了各级渠化枢纽工程的施工。还支持了刚从印度学成归来的王鹤亭研究生产“代水泥”,以解决战时后方缺少水泥供应的困难。綦江渠化工程完全采用了自制的“代水泥”作为胶凝材料,不仅兴修完成了第一期羊蹄峒、石扳滩等五座船闸枢纽工程,也建成第二期石溪口、剪刀口等六座船闸枢纽工程,在战时的后方,綦江渠化工程的建成,是一项振奋人心的战时重大的建设。在须恺的主持和策划下,导淮委员会还进行了长江另一些支流,如赤水河和乌江的航道整治工程,使抗日后方的通航交通运输情况有所改善。

七、重视人才培养

1942年须恺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技监(即技术总监),这是当时水利方面最高的技术职务。他除了继续从事河道渠化工程、治理航道工程的研究规划以外,仍努力研究和促进后方各地的灌溉事业,以加强战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以更大的努力培养人才,为战后重建祖国,造就一批水利科技的骨干力量。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主任,亲自为学生讲课。他孜孜不倦,谆谆善诱地要求在国内和出国深造的学生要投身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单纯追求书本知识。他还十分重视全国水文站网的设置和主要江河的查勘测量等基本工作的安排,为抗日胜利后,进行水利建设,做好技术上的种种准备。

八、综合治理规划

须恺密切注意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开发、利用,和按流域进行水利建设规划。他重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美国在1931年经罗斯福总统倡议,由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流域开发法案,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经营,到1946年已经取得了防洪、灌溉、排水、发电、通航、水土保持和造林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达到了全流域的繁荣发展,备加赞赏。并以田纳西流域开发的经验,经过谨慎的研究和分析,决定以江西省赣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作为典型,筹划成立了赣江流域水利开发顾问团,聘请了水利水电专家汪胡桢,张光斗、张书农、邢丕绪、戴祁等人为顾问,他自己兼任顾问团团长,得到水利部部长薛笃弼的支持,在当时水利部成立两个设计测量队,专搞赣江流域水利综合开发治理的勘测规划工作。1947年春季,须恺亲自带领顾问团部分成员和美籍工程师到现场指导勘测工作。1948年初外业结束,接着又开展了内业规划工作,历时一年提出了《赣江流域水利开发初步规划》,须恺因参加在澳洲召开的会议,来不及亲自审定这项规划。

1948年须恺担任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代理局长,去年冬又去澳大利亚出席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年会。这次会上,他对中国主要江河的防洪问题作了简要的报告。会后他回到广州,又接受美国经济合作署华南分署的水利顾问工程师,不久,解放战争席卷全中国,他辞去所有职务,谢绝了国民党政府邀他去台湾工作。在香港停留了半年多,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离开香港,回到祖国怀胞。1949年9月1日全家到达北京。须恺接着参加了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九、重大贡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首届技术委员会主任。本来就是多灾的淮河,新中国建立第二年,又遇到了严重的水灾,促使党中央和政务院迅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淮河治好。须恺和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亲自到淮河流域各地视察,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治理淮河的办法,经过周密考虑,提出了“蓄泄兼筹”的建议,为政务院所采纳,1950年10月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以“蓄泄兼筹”作为治淮的方针。

须恺一贯主张按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力求水利工程的战略布局和领导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1954年他兼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第一任院长,就着手布置并亲自指导进行海河流域的勘测规划工作,1956年《海河流域规划报告》拟定后,须恺认真审查,并亲自写了一篇《海河流域规划的说明》作为在审查会议上的发言,水利部把他的发言稿印发给大家作为海河流域规划修订的主要依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科学的论断,须恺不遗余力加以发挥,他努力发展新中国的灌溉事业,研究探讨灌溉事业发展中的新问题。1956年6月他在全国灌溉系统新建和改建科学技术交流会议上作了《中国的灌溉事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水利的状况和发展灌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发展灌溉中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他特别注意按流域结合各省(区)、市行政规划区的农田水利建设。1962年前后,他曾提出要分片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这样只要不遇到特大的旱涝灾害,就会使这一部分农田有较高的收成,就会有比较可靠的农业基础,196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业田的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直到1970年10月6日逝世,须恺一直担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和规划总局总工程师的职务,他肩负着全国各大江河的流域规划和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建设规划和全国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审核把关的重任,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探讨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情况尚不够明了的问题,都要亲自到现场勘察后再作定夺。他每天工作都在十一二小时以上,几十年如一日。在此期间,他还连续三届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次参加“人大”会议,为了不耽误工作,都是提前到他的办公室里,先审阅一些重要文件安排好工作,再赶去开会;会后再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到深夜。他一生刻苦严谨的工作作风,谦虚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怕疲劳的钻研精神,真正做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流域规划和农田水利科技上做出的丰硕成果,给人们留下永远光辉的遗产,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十、人物简历

1900年6月3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06—1910年 在庙桥小学读书。

1910—1915年 在常州中学读书。

1917年5月 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班)。

1917—1918年 在江苏省江北运河工程局任测量员。

1919—1920年 在天津任顺直水利委员会助理工程师。

1921—1922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吐洛克灌区工程局(TurlockIrrigationDistrict)工作。

1922—1923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灌溉系学习。

1923—1924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纽约州等地实习、考察、参观访问。

1924—1926年 在西安陕西省水利局任工程师,兼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

1927年 在江苏东台裕华垦植公司任工程师,任浙江省钱塘江工程局工程师。

1928年 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

1928—1929年 在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任技术长。

1929—1933年 任导淮委员会副总工程师。1931年后,曾先后兼任导淮区工程局局长及里下河工程局局长。

1933—1942年 任导淮委员会代理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35年起)。

1937年 应国际联盟邀请赴欧洲及非洲考察水利,曾到达法、德、荷、比、瑞意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

1942年—1948年 任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水利部)技监。

1942年—1948年 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九届副会长,第十届及第十一届会长。

1945—1948年 兼任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主任。

1947—1948年 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部赣江流域水利开发顾问团团长。

1948年 在上海,澳大利亚的悉尼,担任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代理局长。

1949年 在广州,担任美国经济合作署华南分署水利顾问工程师。

1949—1965年 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0—1952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规划司司长。

1953—1954年 任水利部设计局局长。

1954—1958年 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院长。

1957—1967年 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1958年 任水利电力部勘测设计总局总工程师。

1959—1970年 任水利电力部规划局总工程师。

1970年10月6日 病逝于北京。

十一、主要论著

1 须恺.制图杂谈.《河海月刊》,1917年第一卷第四期.

2 须恺.海堤建筑计划.《河海月刊》,1921年第四卷第三期.

3 须恺.略陈治理钱塘江意见书.浙江省《建设厅月刊》,1928年第七、八号合刊.

4 须恺.运河与文明.《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一期.

5 须恺.水权法商榷.《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三期.

6 须恺.江潮对淮河排洪道泄量的影响.《水利》,1932年第二卷第二期.

7 须恺.十七区工赈之进行.《水利》,1932年第三卷第一、二期合刊.

8 须恺.洪泽湖下游需水量初步估计.《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9 须恺.洪泽湖之效用.《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10 须恺.淮河洪水之频率.《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11 须恺.研究山东运河治导计划备忘录.《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12 须恺.导淮工程计划释疑.导淮委员会刊印单行本,1933年10月.

13 须恺.民国十年三河流量测量的研究.《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14 须恺.三河南部活动坝之位置.《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15 须恺.导淮工程之实施及其功效.《江苏建设》,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

16 须恺.导淮问题.商务印书馆发行.《万有文库丛书》,1937年第12集《中国的水利问题》中第245页到309页.

17 须恺.海河规划的说明.水利部刊印.单行本,1956年.

18 须恺.中国的灌溉事业.水利部刊印.单行本,1956年10月.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