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喜增照片

代喜增

代喜增个人资料: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60年来,他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2005年获由《老年日报》评选出的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
资料更新时间:2025-04-07 16:07:00

吉林省名人 辽源市名人 东辽县名人

一、个人简介

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60年来,他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2005年获由《老年日报》评选出的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代喜增

外文名:Dai Xize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东辽

出生日期:1899年

逝世日期:2005年

主要成就: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

年龄:106岁

三、人物简介

代喜增生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解放前举家搬到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刚搬到大架山村时,住的是土坯房,四周都是荒山,每到下雨的时候都发山洪,夏天得修几次房子。为保住山上的水土,代喜增领着全家人开始种树。从他46岁开始,这一种就是60年。

60年下来,老人亲手栽下的树累计有百万余棵,40多公顷,除了5000多棵果树外,全都献给了国家。

老人上了年纪后,树种不动了,就当起护林员。他的一句口头禅是:“这满山的树就是我的子孙。”作家梁衡曾拜访他并写出《青山不老》一文,此文已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

“栽树也有好处,保水保土”。老人反复说的这句话,乍听起来确实没有闪光之处,但细品味起来,却比那些廉价闪光的语言要光鲜的多。“栽树有好处”这正是老人半个多世纪植树生涯认准的一个理儿;

四、课文原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课文点评

文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六、记者采访

无儿女无钱财、满山树为伴

回忆当初种树治山洪的事,刘淑珍说:“他们一共兄弟四人,那时候他当家,特‘抠’,领着我们几个小家过紧巴日子,弄点钱全买了树苗,而且还让我们也跟着种树、浇水,有时一家人累得想埋怨他,但一想他也是为了这个家好就算了。”

为了不再让山洪冲着房子,代喜增口挪肚攒,有钱时到处买树苗,没钱时就动员全家上山采树籽,剪枝条,只要能把树种活,他什么办法都用。

“他干了一辈子了,钱没攒下几个,连个孩子也没有,可他不穷,他攒下的是这满山的树!”他的侄子代万库说。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眼望去,代家门前的两座山上栽满了松树、柞树……

无私留5000多棵果树其他献国家

代喜增的侄媳妇王秀霞说,老人50多岁时妻子病故,没留下儿女,此后老人没有续弦,而是全身心地种树,60年下来,老人亲手栽下的树一茬又一茬,累计有百万余棵,40多公顷,除了5000多棵果树外,全都献给了国家。老人时常叮嘱后辈:“给国家种点树,这样盖住了土,保住了水,咱们也能过上安生日子。”

爱树一生好脾气惟树动不得

老人上了年纪后,树种不动了,每年春天就让侄子带着子孙上山种树,还让侄子在山上盖了小棚子,天气好时,他干脆把铺盖搬到山上,当起护林员。王秀霞说,老人对人非常好,果熟了,不管谁吃多少都行,临走还可以带些,他就有一条铁律:不许糟蹋树,不许打鸟!“看见有人折个树枝,老人就心疼得跟什么似的。”

王秀霞说:“老人的身体非常好,在我的记忆中,老人没进过医院,偶尔得个感冒,挺几天就过去了。”提起老人的长寿秘诀,王秀霞说:“老人一生不抽烟,不喝烈性酒,平时最爱吃的是粗粮和青菜,偶尔吃点肉,但他有一嗜好,就是喜欢喝葡萄酒,吃冰糖,就是现在,老人仍然坚持每天都喝一杯葡萄酒。在我的印象中,老人的脾气特别好,很少和别人发火,只有在别人破坏树木的时候,老人才会异常生气。”

破铁锹当拐不砍树盖房

老人有个特别的拐杖——一把破铁锹,这些年拄坏了好几把铁锹了,这满山的树能做多少拐杖呀,可老人硬是不让家人用山上的树给他做。老人的房子因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的危险,可老人家却没有让家人上山砍过一棵树,让家人想办法维修土房,一直到政府帮助盖了新房。老人说:“满山的树就是我的孩子,你们砍树不就是要夺走我的孩子吗?”可是国家在需要的时候,老人从不含糊,如今满山遍野的树都归了国家和集体了,老人却显得格外高兴。

七、政府关注

2002年“五一”期间,副省长杨庆才专程赶到大架山看望老人。当看到老人仍居住在当年落户时的低矮土坯房时,杨庆才百感交集,当即要求市、县、乡各级政府出钱出力,为老人盖一座新房,让这位用一生为国家、为集体造福的百岁老人安度晚年。临行前,杨庆才赠送老人一幅《松鹤延年》的画,并亲笔写下了“造林绿化、积德积寿”八个字。

辽源市林业局局长李延安对此是这样评价的:“我们推崇百岁植树老人代喜增,不仅仅是为了树立一个先进典型,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希望像他老人家这样,把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相依相存,和谐发展的这种追求,逐渐变成更多人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