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照片

王希季

王希季个人资料: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1942年,获得西南联合大学……
资料更新时间:2019-10-16 15:03:58

云南省名人 昆明市名人

一、个人简介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1942年,获得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希季

国籍:中国

民族:白族

出生地: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1921年7月26日

职业: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

毕业院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

代表作品:《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

三、人物经历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生于云南昆明,初中毕业后,进入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大概读了一年,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

1942年,大学毕业后,王希季先后在兵工厂、发电厂工作。

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8年11月份,上海市委决定调王希季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即1001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工作,担任技术负责人,仍兼任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副主任。

1960年2月19日,主持了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发射,使中国两弹一星工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63年,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航天部),王希季作为院总工程师承担了负责研制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的工作。

1965年以后,历任上海机电设计院、七机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1976年之后,担任了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总设计师,负责了6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一部分初样阶段工作。

1982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

1985年,返回式0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希季为第一完成人。

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0年,返回式I型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1993年,因为王希季在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等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因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6年,返回式II型遥感卫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获奖者之一。

四、人物成就

王希季院士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曾主持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他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1960年2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期间,王希季负责研制发展控空火箭技术设计工人乱功地为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控空火箭,毛泽东主席给予很高的评价。以后上海机电设计院(后为七机部八院、航天部五院508所)先后在10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了包括气象、控测、生物试验、核爆取样和技术试验等几个类型的15个型号的控空火箭,其中王希季就负责了12个型号,成为中国控空火箭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负责的项目有两项获奖。

王希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首次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八院奉命转为发展卫星工作后,王希季又负责提出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于1975年首射取得成功,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成为迄今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

1980年后,王希季先后负责研制和发射成功了6颗卫星,并负责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和负责完成了这两个型号的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中国的返回卫星技术属世界先进水平,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

1985年,“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王希季为第一获奖人;1990年"摄影定位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入特等奖,他为第四获奖人。

1987年,为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的王希季,首次承担了中国在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国内外多项科学试验的任务,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主任务和搭载空间科学试验任务,使中国的空间科学从探测阶段登上了试验阶段的新台阶。

五、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船舶汽轮机原理与热计算》,王希季、钟芳源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王希季

《太空·地球·人类》(“空间资源的开发"部分),王希季

《工程设计学》王希季,包妙琴

《空间技术》,王希季、李大耀

《卫星设计学》,王希季、李大耀

重点论文

《论空间资源》,王希季

《空间微重力资源》,王希季

《从空间资源开发展望空间技术发展》,王希季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王希季

《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引发新技术产业革命》,王希季、闵桂荣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材料科学试验》,王希季、林华宝、苏连凤

六、人物故事

王希季祖籍云南大理上末,1921年7月26日生于昆明,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三,父亲是商人。王希季读书的时候喜欢打球,中学时,他参加了一个戏剧社,还演过街头剧。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王希季的父亲要他学门手艺,于是,他便进了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部)。

大概读了一年,去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2年毕业。大学毕业时,正值中国抗战,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几年兵工厂生活,使他看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优待300公斤小米。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但他考虑到自己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祖国统一了,自然应该回国效力。于是,在留美科协的帮助下,1950年春天,他率先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回国。王希季回国后,先在大连工学院担任副教授,后又任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探空火箭是用来探测研究大气层特性和开发利用大气层资源的火箭,作为火箭工程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为中国后来运载火箭的研制提供技术和实验条件的支持。王希季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但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把中国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这方面的知识,他只是一位搞热电厂发电的专家。1958年11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的王希季被上级安排到一个秘密单位报到。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上海机电设计院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是一个当时保密非常严格的单位。把卫星送上天上去,和在火力发电厂发电给大家用,可以说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

王希季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对于自己1958年接受的这项新任务,王希季起初心里并没有底,当时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王希季手下带领的只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有时甚至干脆就拨算盘珠子,很多数据都是靠人力计算出来的。

在王希季的主持下,半年后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研制、总装完毕。经历了第一次的发射失败,王希季总结经验后再次上阵,1960年2月19日16时47分,第二枚"T-7M"发射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成功,是中国自行发展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实践意义的成果。

火箭发射试验困难重重,王希季他们的"指挥所"是用麻袋堆积而成的,里面既没有步话机也没有电话,指挥得靠扯着嗓子大声喊叫,并要借助挥舞手势。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也没有,测试人员用的是需要几个人手把着才能旋转的人工天线。电力没有,向附近的部队借了一个50千瓦的发电机在发电。加注条件也不是挺好,所以加注燃料是用自行车打气筒打到里面,到了一定压力,然后打开加上去的。

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一个步骤在事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有图纸,有计算,有程序,也有口令。整个工程上的走一步都是计划好的,计算好的,安排好的。

T-7M的飞行高度是8公里,半年后T7研制出来,飞行高度60公里。T7之后就是T7A,T7A就不是60公里了,而是130多公里。T7A之后发展,探空火箭发展到高度320公里。

这以后,王希季又带领助手相继研制成功了"和平2导'、"和平6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T-TA(S1)"、"T-TA(S2)"生物试验火箭,将大白鼠和小狗豹豹、珊珊先后送上蓝天,又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使中国在宇宙生物领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七、人物评价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

王希季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他首先提出了“空间资源”“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疆域”等新概念。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

王希季是中国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在返式卫星的光辉重大成就中,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

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的王希季使中国的空间科学从探测阶段登上了试验阶段的新台阶,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条战线上,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