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照片

萨镇冰

萨镇冰个人资料:萨镇冰 (闽东语拼音:s'ak d'heing bing;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14 02:33:02

一、个人简介

萨镇冰 (闽东语拼音:s'ak d'heing bing;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萨镇冰

外文名:Sak Dheing Bing & Sa Zhenbing

别名:字鼎銘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州

出生日期:1859年3月30日

逝世日期:1952年4月10日

职业:海军将领

毕业院校:马尾船政学堂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担任清朝、民国时期的海军将领 创建烟台海军学校

军衔:海军上将

父亲:萨怡臣

逝世地:福州

三、人物生平

咸丰九年(1859年),萨镇冰生于福州澳桥,即今福州鼓楼区东大路附近。萨镇冰家庭是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有的自认回族。因为先祖曾经世居雁门,故常称为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后人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萨镇冰家族中人才辈出,包括元朝诗人萨都剌、明朝宣德时礼部侍郎萨都琦,近代曾经出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和中山舰殉难时的舰长萨师俊等。其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是道光年间的秀才,以塾师为业,家贫。幼年时乳母将其安置在族叔名医萨觉民家,得学经书。

同治八年(1869年),由于时主福建船政的沈葆桢与萨镇冰之父萨怡臣关系较好,经其父推荐,萨镇冰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二期,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同学中还有邓世昌。同治十一年(1872年),萨镇冰从船政学堂毕业,在“扬武”练船实习。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海东云”船二副,巡防台湾。参加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巡航。光绪元年(1875年),调福建水师巡洋舰旗舰扬武任职。游历新加坡、小吕宋等地。

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出国,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临行前其父题联“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送子赴英。光绪三年(1877年)春,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光绪六年(1880年)4月,期满回国。时值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光绪七年(1881年)萨镇冰分配到南洋水师任驱逐舰“澄庆”炮船大副。光绪八年(1882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刺激了萨镇冰,他在教习的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请求上前线,两年后如愿以偿,调到“威远”舰任管带。

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任“康济”号练船管带。光绪十二年(1886年),萨镇冰任威远练舰管带。光绪十四年(1888年)晋为参将。光绪十五年(1889年)署精练左营游击。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萨镇冰晋升副将衔实授精练左营游击,同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舰队,挑起了甲午战争,战火很快蔓延到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让萨镇冰感到遗憾的是,他未能指挥军舰参加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劳累过度,萨镇冰病倒了,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视,被萨镇冰下令撤开扶梯,不准夫人登舰。左右将士极力相劝,萨镇冰断然答道:“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1月底,日岛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2月3日,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占领,刘公岛已是孤岛。丁汝昌在屡次拒绝投降后,于2月11日夜饮药殉国。三天后,北洋海军威海营务处提调道员牛昶昞与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北洋练习舰康济号被解除武装,交还中国。

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告终,残存下的所有海军官兵遭革遣返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此时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过世了,萨镇冰囊空如洗,家计维艰,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好到官绅家庭当塾师挣钱糊口,过了半年。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礼聘他当吴淞炮台总台官,升他为自强军帮统。1898年,清政府议重建海军,分别向英国和德国定购了“海天”、“海圻”等舰,并开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的革职处分,授为北京海军水师统领。叶祖珪认为萨镇冰的学识、经验、为人等均远胜于己,遂向朝廷推荐由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海圻”号管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通济练习舰管带,旋调任北洋海军帮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兼带海圻巡洋舰。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议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将“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军舰出售,撤销一切防务,以表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以此讨好外国人,此提议一经提出,即遭到萨镇冰等的强烈反对,后来在叶祖珪等爱国将领的抗议下被废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叶祖珪调驻天津,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萨镇冰到任之后,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正当海边,且内有余屋”。萨镇冰认为,这些旧营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军学校的校舍。

自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此时,急需大批海军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在八国联军之役中已毁于兵燹。于是,萨镇冰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他把校址选在了烟台。当时,曾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天津、旅顺、青岛、威海等港口相继被列强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烟台的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在烟台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虑。他在甲午战争中曾亲眼目睹文登、荣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战。因此,他决定在烟台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烟、威一带的学生入校学习。随即开始对北洋海军进行整顿,萨镇冰不尚空谈,经常乘坐舰只在海上游弋视察,并亲自指导海军官兵练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北洋海军统领,仍兼带“海圻”舰。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当时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烟台海校创建不久,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担负起重组北洋水师、复兴海军的重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烟台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同年,又有两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此时,萨镇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扩大烟台海校的办学规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烟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沟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三面环山,东面临海,距离烟台港口约7华里,校园占地90余亩,校内建筑中西结合。萨镇冰对新校建设十分重视。新校落成之际,正值烟台海校第二届学生毕业,萨镇冰亲自监考,还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后来,这4个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学校的屋梁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萨镇冰奏陈清政府今后每年派舰访问华侨较集中的南洋各地抚慰侨胞。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宣统元年(1909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隶、山东、江苏等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象山辟港典礼。10月16日,载洵、萨镇冰等乘船赴欧洲考察海军,廖景方、曾以鼎等23人随同前往英国留学海军。载洵一行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宣统二年(1910年)8月24日,载洵、萨镇冰乘船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被清政府指令率舰队前往武汉江面炮轰起义军,驻刘家庙及武汉、九江之间。10月17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革命军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革命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早年毕业天津水师学堂,又曾在威海北洋舰队当过兵,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黎元洪致函其师萨镇冰,情真意切陈明大意,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朱孝先,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管带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但萨镇冰无动于衷。在萨镇冰看来,革命是清廷的叛逆,当然也是他的敌人。10月31日,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水兵有起义倾向,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对黎元洪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萨镇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那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于是选择了一条中间的道路。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日晚,萨镇冰与下级告别,乘坐的“江贞”号军舰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弃舰改乘英国商船前往上海。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11月袁世凯组阁,任萨镇冰为海军部长。11月2日,由副官汤芗铭等以他的名义命令军舰退向九江,而汤芗铭等于中途反正,参加革命。1912年,他从教就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13年,萨镇冰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1914年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他又出山任海军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粤闽巡阅使。1917年任海军总长、海疆巡阅使。

1918年,冯国璋成为大总统,他入阁任海军总长、任福建清乡督办。1919年再任海军总长。1919年5月9日,国务总理靳云鹏在直皖两系军阀争斗中难能为继辞职,5月14日,总统徐世昌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直皖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入关助直,萨镇冰感到他的看护内阁使命已经完成,1919年8月9日,辞去本兼各职,仍留任海军总长。

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军总长职务,遂回闽任福建省清乡督办。1922年10月15日,北洋政府任命他为福建省省长、福建军务会办,期间聘黄乃裳为高等顾问。1922年11月31日解职。1923年2月,军阀王永泉等策动毛一丰掀起“倒林(森)拥萨”风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军公所迁入城内省长公署,担任了“自治”省长。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1926年9月,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北洋军阀孙传芳系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率残部退败漳州,见福州守军单薄,企图夺取福州。

1926年11月30日,张毅部窜至乌龙江南岸,受到陈季良将军兵舰沿江截拦,张毅部已渡江的两千多人缴械,张毅仓皇退守南港(今南通镇)瓜山。兵痞出身的小军阀张毅把吃败仗的怨恨统统发泄在南港百姓身上,一路烧杀、抢掠奸淫,使南港九十三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是时,庐舍田园,焚毁蹂践,一无完土。男女死六十余人。其逃入山中者,坑谷皆满”。“自古灵瓜山至于新岐,横纵二十里,炊烟断绝”。其中,东厝街(今南通街)遭焚毁,情况尤为惨重。此时,萨镇冰刚辞去省长职务,救灾已不是他的职责。他见南港百姓在水深火热中,不顾年近古稀,奔赴南港,组织发动民众救灾,重建家园。他以“三山野老”的身份,邀请福州各界人士与商绅开会,详细介绍南港兵灾状况,发起成立“福州兵灾救济会”,筹集资金六万余元。他亲自督办救济事宜,购建材、买粮食,置衣被、买药品,运到南港,及时救济灾民。随后,萨镇冰发起成立“南港兵灾善后会”,各界人士与海外华侨踊跃损款。萨镇冰把募集到的十余万元善款用于重建东厝街与灾民住房。东厝街数十家店铺经张毅兵痞洗劫焚毁后,一片焦土。萨镇冰在这片废墟上建起了几十间店铺,用花岗石铺就了二百多米的街道。他又盖起了十几幢双层直筒型木瓦房(当地人称火广厝),使无家无归的灾民得到安顿。

1926年12月,国民革命军攻占福建,萨镇冰卸省长职,驻南港分发粮食、财物赈济灾民,此后主要从事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萨镇冰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昼夜从事赈灾工作。南港九十三乡百姓称萨镇冰为救苦救难的“萨菩萨”,为感念他的功德,人们在“苏州桥”北头建“萨公长寿亭”来纪念。

1933年,萨镇冰赴闽西、闽东,并在龙岩、霞浦、南平等地督导灾民建屋、铺路、修路、筑桥、筑堤、劝耕、施赈。在福州倡设孤儿院、工艺传习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儿、残疾者,提倡医生义诊,接受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等聘请,为佛教医院董事长。他函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佛教医院建成后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僧尼、居士及贫民受惠存活者甚众。

1933年,萨镇冰支持和赞助李济深等的福建事变(十九路军闽变),担任在福州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延建省省长。1934至1935年居福州,主持修编《雁门萨氏家谱》。1935年,他到了山西雁门,访萨氏祖籍地。

1937年,从福建省政府的邀请,前往南洋考察,并宣慰侨胞。1938年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宣传抗日救国。1940年在西安时,萨镇冰曾出发前往延安,半途被朱绍良派员接回重庆,将他送到辰溪水雷所休息。1945年秋,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6岁的萨镇冰从重庆飞往上海小住。

1946年,萨镇冰回到故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高龄之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萨镇冰被授予国军海军二级上将并除役。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镇冰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1949年8月,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解放军进驻福州之际,“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州,在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见了萨镇冰,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镇冰以病为由坚决推辞了,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迎接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于福州病逝,享寿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为其举行公祭。

四、主要成就

抵抗侵略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让萨镇冰在教习的岗位上坐立难安,他多次请求上前线。7月,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袭北洋水师舰队,挑起甲午战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月底,日军炮火集中打向日岛,萨镇冰坚持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

海军事业

天津水师学堂毁于八国联军炮火,萨镇冰择址另建海军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烟台海校开办。为快出人才,萨镇冰将学制从五年缩短为三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三年后,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留学,烟台海校入选24人,居各海军学校之首。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以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之职。上任后,他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科学管理。为了保存海军的实力,萨镇冰还订立了一个特殊的信条:海军是国家的海军,职责是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的混战。正是由于萨镇冰的这个信条,民国时期,几次海军分裂都没有造成大规模火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支羸弱的海军始终存在。

反蒋抗日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时年74岁的萨镇冰,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1949年8月,解放军进福建之时,萨镇冰拒绝随蒋介石去台湾,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筑路修桥

萨镇冰很重视筑路和造桥,认为这有利于人们通行,车辆通行、运输,可以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萨镇冰一生中建了不少道路和桥梁。

(一)筑路方面:1925年萨镇冰任福建省省长时,将署中空地(旧日闽浙总督衙门之箭道)圻墙通街,辟为马路,以利交通,人称曰:“肃威路”族人嘉曦为此作“肃威路”记。1927年萨镇冰在南港建有通往各乡的大路,其中南港新街大路,宽达3丈,通行很方便。对此人们高兴地把它们定名为“通商”、“惠工”,“安康”之路。1933年萨镇冰到太姥山,为了方便游人上山观景,发动群众,在登山崎岖之处筑了一段石板山路,共有360级石磴。后来乡人把萨镇冰筑路之处名叫“萨公岭”,并勒石纪念。

(二)造桥方面:1928年萨镇冰在南港建造苏州桥。竣工后,他写诗云:“回忆当年病涉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南港,瓜山乡民,为纪念萨镇冰的功绩,在桥北建立“萨公寿亭”,张一琴作记述之。1948年夏末福州闹特大水灾,萨镇冰向华侨募捐(款),亲自施赈,并重修了晋安桥,有利于通行和生产。

创办医院

1947年初福建佛教会决定创办“福建佛教医院”,目的是为贫苦民众和僧尼居士免费或半价治疗疾病。为解决建院的基金问题,福州佛教会便成立“福建佛教医院董事会”,准备向南洋各埠华侨募款。萨镇冰担任董事后,遂分别函电东南亚各国华侨人士,请其捐款。各地侨胞,以萨镇冰领衔募捐,都踊跃捐款、捐物,不久便汇回一批巨款,还有商品、医疗器械等。随即在城里开元寺前沿的药师殿旧址动土建院,到年底一座三层楼,拥有40架病床的“福建佛教医院”建成。后来“福建佛教医院”改称为“福州大众医院”,更有利于病人看病。

五、人物评价

作为少有的活到民国、唯一活到解放后的北洋海军军官,萨镇冰就是一本活的历史百科,他亲眼见证了北洋舰队从壮大到覆灭、清朝灭亡民国成立、日本的战败投降、新中国的建立各个历史时期,他出身于清朝政治腐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逝世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崛起的初期;年轻时亲眼目睹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耄耋之年看到了日本的投降。解放后拒绝蒋介石的去台邀请,转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年迈之躯为共和国建立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萨镇冰既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位在国共两党都享有名望的人物,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才。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真可谓是“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郭介梅:①《赠萨镇冰总理》:乘风逐浪志波涛,意气轩昂一世豪。海盗咸蒙恩抚治,灾民悉感德熏陶。惟斯廉颇堪言将,但有孙膑可论韬。国务关怀维系切,史传千古表高操。②《鸿嗷辑》续刊祝辞:慈善专家赖有人,汾阳苗裔广施仁。金针木铎遍华国,惠雨和风溢海滨。归隐多年惟学佛,婆心一片妙如神。不辞跋渉频施济,休问前因与后因。

严复:同为船政官学生也,已而同登练船,遍历南北,联袂于日本,接席于英伦,至卒业而归也。

谢葆璋: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萨镇冰一人而已。

六、个人著作

诗集《古稀吟集》、《客中吟草》、《里门吟草》、《仁寿堂吟草》。

七、家族成员

父亲:萨怡臣

侄孙:萨本珪

侄孙:萨师俊

八、轶事典故

据《福建史志》记载:1933年间,萨镇冰以下野省长的身份,游历闽东各县。在霞浦县期间,由他筹拨华侨捐赠的款项做了两件事:一是清理疏浚护城河,二是扩建县城东关市场。当时,萨镇冰与霞浦的陈克桂一起动员民众,以工代赈,疏浚城河,拓宽市场,民众踊跃参加。河清工竣之日,镇冰与众同乐,赋七绝一首,且亲笔大楷正书。诗云:“疏河大禹古称仁,此日松城步后尘;万众辛劳天不负,功成千载利斯民。”霞浦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件事,将他的题诗镌刻于石。当时,他还给扩建的市场题额“有秋市场”,悬于市场正面楼上墙顶另书“有秋路”三字,勒石于市场东侧路旁。他募捐在太姥山国兴寺附近整修的石阶路被民众称作“萨公岭”。

萨镇冰不论当官、当民,一生都过着俭朴的生活,从思想上、从行为上都与平民一致。这一点不但在旧社会如凤毛麟角,即使在今天也还是难能可贵的。他最受人称道,最受人崇敬的在此。

萨镇冰在担任清政府北洋海军统领时,军阶已经到了最高级。按官场习俗,多少人到此已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可是他不,他当大官,不在岸上享福,却跟士兵住在舰上。有一次坐在椅子上睡着了,醒后发现自己身上已盖上一条毡,遍查不出是谁干的。后来,发现舰上当兵的一个农家子弟陈兆汉,这人经常做好事不留名,文化虽差,却勤学苦练,不耻请教人家。萨镇冰知道了,出钱让他学文化,经过认真考察,竟看上了这个当兵的,把自己女儿淑端嫁给他。一个名门闺秀,那怕没有王孙公子乘龙,可偏偏挑个当兵的,说明萨镇冰从思想上已跟平民打成一片。

一生不打内战的海军元老萨镇冰

1.率30名水兵与日军血战10天

萨镇冰(1859~1952),中国近代海军名将,他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时期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

萨镇冰的祖先是元代南下的蒙古族。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在福州长大,先后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和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指挥学院,出任北洋水师管带(舰长),是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将领之一,与邓世昌、刘步蟾等殉国英烈是战友。八国联军侵华后,他舌战群儒,苦谏慈禧,再购新舰,恢复了北洋水师,使中国近代海军得以延续。他奉命指挥南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位实质意义上的全国海军总指挥。他无论领兵还是执政,都爱护百姓,热心慈善,被福建乡亲称为“萨菩萨”。

更难得的是,在当年腐败的官场,他一直两袖清风,在出任中华民国海军总长和担任代理国务总理的时候,竟独自步行到电灯公司缴电灯费,除了在正式场合身着海军上将官服外,寒冬都是一身破棉袍裹身,还把北洋政府赠送的一件貂皮大衣变卖,购买了80件棉衣分赠穷人。20世纪30年代,年近八旬的萨镇冰曾从西安赶着毛驴打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可惜被国民党拦回。

不过,最为传奇的是,萨镇冰作为高级将领,在内战不断的晚清和民国时代,竟然从来不打内战,为此,他曾被骂成临阵脱逃和处事圆滑。其实,萨镇冰绝非贪生怕死之辈,他在反抗外敌的战争中屡有英勇表现。1895年,他曾率30名水兵,在威海卫的日岛炮台依托4门大炮与日军血战10天。日俄战争期间,他又在上海吴淞口迫使两艘全副武装的俄舰缴械,并且依据国际公法严禁追击的日本军舰驶入黄埔江,这都需要大智大勇。萨镇冰在难以避免地卷入内战时,总是巧妙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内战双方的伤亡,保护民众。

2.黎元洪称萨镇冰“不忍自残同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清廷急调当时在上海的萨镇冰率海军主力舰只西进,配合清军反攻。10月17日,萨镇冰在“楚有号”军舰望台上,用望远镜观看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铁路线附近的交战。革命军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附近工人农民冒着枪林弹雨,手执劳动工具,帮助革命军追杀逃敌的情景,让萨镇冰大为惊讶。他对身旁的“楚有号”舰长说:“吾辈自服务军界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壮烈的场面,足见清廷失去民心久矣。”他统率的军舰基本处于观战状态,并未积极炮击武汉三镇,迫不得已开炮时也故意打偏。

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也认为:“水师提督萨所统之舰队,自始自今,对于清军行为殊为淡漠。”萨镇冰得知海军中已有革命党渗透进来,也没下令盘查。袁世凯遥控的冯国璋部北洋军竟在汉口汉阳焚烧民房,更令萨镇冰感到厌恶。革命军方面认为萨镇冰多次出洋,思想开通,有策反的可能。当时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致书萨镇冰。但萨镇冰同样不忍对清军开火,最终决定放弃指挥。他在即将离开舰队时,对各舰军官谈话:“本人厕身海军垂30年,屡历战争,从未一获胜利。现在同室相残,即胜亦不足以为荣,长此迁延,既无以对朝廷,更不便附和民军,今以舰队付君等,愿君等好自为之。”萨镇冰走后,长江中的全部舰艇都转向革命军一边,1912年底,黎元洪上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称萨镇冰“托言不忍自残同种……暗中保全武昌,维持革命”,袁世凯授予萨镇冰海军上将的军衔。

3.北伐战争中坚持不打内战

1917年,孙中山酝酿发动护法运动,海军总司令程璧光不满皖系军阀段祺瑞专擅国政,愤然辞职并在上海宣布讨逆,偕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泽率舰队护送孙中山南下护法。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让萨镇冰劝说林葆泽,萨镇冰以海军不可自相残杀婉劝,但没能成功。

刘冠雄又推荐萨镇冰出任海疆巡阅使兼海军总司令,试图让其率领其余舰艇与护法军作战,萨坚辞不就海军总司令,年底又辞去海疆巡阅使。1918年,护法军与北洋军在福建拉锯,土匪趁机而起,北洋政府任命萨镇冰为福建清乡督办。萨镇冰目睹家乡哀鸿遍野的惨状,力主北洋军与护法军停战议和,并从中斡旋调停,到当年11月双方终于停战。对于土匪问题,萨镇冰经过调查后认为,土匪多是没有出路的饥民落草,他力主招安,并且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山林,亲自晓以利害,在短时间内基本平息了福建的匪患。

1922年,萨镇冰出任福建省长,在任期间多有建树。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当时福建处于北洋军阀孙传芳控制下,萨镇冰不忍卷入内战,10月辞去了福建省长职务。12月2日,北伐军跨过涵江直逼福州,福州各界公推萨镇冰为福建保安总司令,萨镇冰两日后即弃职而去。北洋军兵败时大肆烧杀抢掠,闽江入海口处的南港瓜山一带惨遭破坏,萨镇冰挺身而出,办理筹款赈济事宜。

4.福建事变中支持抗日的十九路军

1933年,曾在上海抗日的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萨镇冰不顾个人安危,参加这一抗日反蒋的义举,被聘为高等顾问。他在新政府各部会长官就职典礼上发言:“现在我国在国际上是什么地位,是被人看不起不以平等相待的下等国,此因历来执政当局惟知结党营私,为个人谋利益,对于人民权利国家事业,尽置脑后,所以弄得国本大伤……”,他热切期盼新政府“全力替全国同胞谋福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萨镇冰极力劝谏国民政府的海军不要对新政府采取敌对行动,在他的影响力,十九路军顺利接管了马尾的海军各机关,马尾要塞司令李孟斌也表示拥护新政府。然而,十九路军孤立无援,蒋介石嫡系军队迅速南下。在十九路军被迫撤离福州时,萨镇冰应蔡廷锴之请,亲赴马尾动员陈绍宽所部海军官兵掩护十九路军撤退。十九路军全部渡过乌龙江撤离福州之后,萨镇冰又回到福州维持地方秩序,直到蒋军开入福州。福建事变的领导人先后流亡香港和国外,萨镇冰却坦然留在福州,蒋介石慑于萨镇冰的资历和威望,没有下令逮捕他。

5.九旬高龄写就国庆颂诗

1948年7月,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州,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老借口身体不好谢绝。萨镇冰为摆脱国民党方面的继续纠缠,先是住在佛教医院“未回归仁寿堂”,后又躲到堂妹谢韫如家中。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萨镇冰出任福州商会组织的防护团的团总,以便在国民党军撤出时维护社会秩序。在萨镇冰的影响下,一些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海军青年才俊和由各地返回福建原籍,正在考虑出路的闽籍海军人员决定留下来,仅福州一地就有几位海军将领留在大陆,原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方莹和总部军需处长陈景芗等要员,还参与了中共情报机构中共中央社会部福州工作站的工作。

萨镇冰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根据福州解放前的最后一任市长何震的回忆,萨镇冰等七位有名望人士,曾联名贴出拥护共产党、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的告示,这对福州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第二天,绝大多数店铺就照常开门营业。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萨老高兴地说:“今后可以出院了。”萨镇冰一生爱国的表现和关键时刻的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他受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发挥余热。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萨镇冰老人看到中国社会的空前稳定与进步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行,挥毫写下歌颂新中国的诗篇:“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步继周即事原韵》);“中华解放两周年,耕者而今各有田。治匪法严无报警,救邻师壮尽称贤”(《一九五一年国庆颂诗》)。

1952年4月初,萨老病重,他在临终前5日仍在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前来探视的亲友都劝他注意休息,他却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勉。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举行公祭,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在福建党政军各界的公祭文中写道:“你是我国海军的前辈,一生廉朴,礼贤下士……我们敬佩先生爱好和平、拥护民主的精神和廉朴的生活作风。”萨镇冰老人看到了新中国的朝阳,但仍然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人世。他惋惜没有办法动员所有的海军人才留在大陆,临终前不久,他在最后一首诗中表达了对海峡那边的袍泽故旧们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期盼:“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九、后世纪念

今南通洲头村通往东厝街大道大道上,有一座“苏州桥”,为萨镇冰当年救灾时年建。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90米,桥面宽5米,南北走向,是当时福州地区除万寿桥之外的第二大跨梁式大桥。桥南端建有一座“苏南亭”,亭内立五块青石碑,碑上刻当时福州各界团体及人士、商绅、海外华侨等捐款人名单,其中有陈季良将军捐大洋两万元等。桥正中一边护栏刻有萨镇冰亲书的“苏州桥”三字,另一边护栏刻萨镇冰的一首诗:“回忆当年涉病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

萨镇冰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梅亭路(26°05′44″N119°15′36″E)。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