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田照片

刘书田

刘书田个人资料:刘书田(1920.01~2007.03),男,河北献县柳杭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战线一位功勋卓著的领导人。水利部原副部长,中共水电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原党委书记,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原董事长、顾问,中共葛洲坝工程局党委原第一书记,三门峡工程局原局长兼党委副书记,刘家峡工程局原党委书记……
资料更新时间:2019-10-18 16:09:14

一、个人简介

刘书田(1920.01~2007.03),男,河北献县柳杭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战线一位功勋卓著的领导人。水利部原副部长,中共水电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原党委书记,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原董事长、顾问,中共葛洲坝工程局党委原第一书记,三门峡工程局原局长兼党委副书记,刘家峡工程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离休干部(部长级医疗待遇)。

二、基本资料

姓名:刘书田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献县

出生日期:1920年1月18日

逝世日期:2007年3月17日

职业:水利部原副部长

毕业院校:共青团中央团校

宗教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参与领导三门峡刘家峡葛洲坝建设

三、人物生平

刘书田,1920年出生,河北省献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至1947年,历任河北省献县区农会组织委员、主席,区抗联主任,区委组织委员、敌工委员、区委书记,建国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青沧交县县长。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1948年任湖北省江汉县监沔三区区委书记、潜江县委宣传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潜江县委副书记、共青团荆州地委副书记、湖北省团校校长,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兼党委副书记,刘家峡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水电部基建计划、电力组副组长,长江葛洲坝(三三〇)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葛洲坝工程学院党委书记。1979年任水利部副部长兼葛洲坝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1982年任水电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党委书记。1989年被聘为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董事长、顾问。1990年12月离休。

刘书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3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刘书田同志的遗体3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刘书田同志逝世后,胡锦涛等领导通过各种形式对刘书田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曾庆红、李鹏、贺国强、王刚等同志敬献了花圈。

2007年3月27日,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上午9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等来到刘书田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并鞠躬,作最后送别,并与其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四、人物评价

30多年来,刘书田同志领导并参与建设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洛河陆浑水库工程、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以长年吃住在建设一线的苦干精神,以无私奉献的实践,为促进新中国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黄河长江两座丰碑”,写尽了刘书田同志一生的光荣。

五、人物经历

刘书田是河北省献县人。他出生在军阀混战年代,成长在“全国人民武装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和国成立前后,曾任中共河北献县区委书记、建同县委宣传部长、湖北荆州地区青委副书记、湖北省团校校长等职。

1920年1月18日,刘书田诞生于河北献县柳杭村的一户农家。柳杭村西高东低,处于“滹滏两河”汇入子牙河的三角低洼地带,河水时常泛滥成灾。他7岁失去母亲,不过,他还是有幸在本村私塾读到了16岁。

芦沟桥的炮声,打破了他继续求学的梦。日寇的三光铁蹄,促他投笔从戎。1938年5月,冀中农民抗日救国会成立,柳杭村党支部开始公开组织抗日活动。毁公路,拆城墙,扒铁道,刘书田始终走在队伍的前边。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1939年10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献县四区任农会组织委员、农会主度,在区委还担任过民运委员、抗联主任和敌工委员、组织委员等职。1942年任区委书记。

刘书田一心扑在抗战工作上,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甚至三过家门而不进,这种忠厚与严明,赢得乡亲们的敬重与爱戴。在进入冀中河间的八路军第120师扩兵之时,贺龙的动员令尚未传到地方,雷厉风行的刘书田已开始了深入农户的动员。一个妻送夫、母送子的参军热潮很快在当地掀起,贺龙的120师很快由4000人扩充到26000人。刘书田因此受到县委表扬。此后,由于当地减租减息政策执行到位,统一累进税的征收工作出色,他又一次受到县委的通令表彰。

1942年3月,日军冈村宁次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五一大扫荡”。当敌人包围圈压缩到献县四区,他带领区小队与日敌了以地道为中心的游击战和麻雀战。不死缠,不硬碰,但又不放过任何以小胜多的有利歼敌良机,从而取得了既保护了群众,又保存了有生力量的成果。“保存自已、打击敌顽”、坚持敌后斗争取得胜利,在全县树立了机动灵活斗敌的样板;四区以地道为堡垒、以洞室为有效隐蔽手段的作战方式,在全县得到了大力推广。

1956年,刘书田调往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先后任劳动工资处处长、筑坝二分局党委书记等职。1961年5月任工程局副局长,1962年3月任局党委副书记。1964年6月,国务院任命刘书田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之后,历任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葛洲坝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水利部副部长,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董事长等职。

从燕赵大地走出的刘书田,在党的培育下,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大型水电工程建设领导者。他的足迹,从河北南下湖北,又由河南到甘肃、湖北。大半生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刻苦学习、不耻下问、勇挑重担、敬业奉献和为事业鞠躬尽瘁等优良品质。  三门峡:“琴书记”弹奏动人乐章

1956年7月,在共青团中央团校攻读的刘书田,接到中共湖北省委通知,奉调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走进办公室第一天,他就下定了边干边学的决心。在做劳资处长的那一段日子里,他一边忙工作,一边学文化学技术。除了工程局组织的技术讲座场场不落之外,他还为自己制作了小黑板,并聘请两位工程技术人员“吃小灶”。这两位业余的专职“教师”都是水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一位姓谷,一位姓唐(唐增发)。二人轮流为处长上课,从“配合比”到“塌落度”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刘书田不再是水电的“门外汉”。

就在1959年黄河第一坝上的三门峡人向“年浇筑量拿下100万立方”发起总攻时,刘书田奉命调到浇筑分局任党委书记。在当时运输与浇筑设备十分落伍的背景下,要靠“人海战术”攻下每月将近10万立方的混凝土浇筑量难关,许多人没有信心。一些技术人员说,按照现有设施,现有的生产定额,以及采砂、铁路(运量)、拌和量的极限,怎么也排不出“一百万”啊!

刘书田明白,拿下“一百万”,是能否提前一年半完成三门峡水利枢&任务的关?。于是在这千头万绪的问题与矛盾中,他从日产量抓起,从工程质量入手,终于从工程环节上、从施工程序优化上找到了突破口。之后,又群策群力,土法上马,用中国式的“栈桥系统”创造了月浇量超过10万立方的优异成绩。

善于调查研究的刘书田时时到班组蹲点。原来一个200立方米的仓号,从立模、绑钢筋到开仓浇筑需5至6个班次,通过评比、竞赛,合并“程序”,逐步缩短到3至4个班次。之后,立模、钢筋绑扎穿插进行,不到2个班次即完成了清理验仓之前的所有工序。日浇筑进度由当初的1000立方上升到2000立方米,半月之后又上升到每日3000立方米的纪录。

随着大坝的上升,在塔吊及栈桥设备未到货的情况下,他又以“土法”在那个3月创造了奇迹。他将来自官厅水库的“棚工”组织起来,在栈桥部位搭起8米高的架子,在浇筑仓号上架起一个铺在三条车线上的承重平台,下面则用10根10立方米混凝土浇成的支柱撑住这个由数百根杉杆搭成的栈桥。之后,刘书田带头推斗车通过这个“悬桥”,通过土法“上马”化解困难,在3月第一次完成浇筑10万立方,为全年最终完成104万立方米,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大峡带小峡

  46个月干净利落地建成陆浑水库之后,刘书田于1963年7月奉调复工的刘家峡工程。

刘家峡坝址地处黄河上游的“U”形河谷。这个黄河干流上当时最大的水电站,于1958年9月开工兴建,1961年经济困难阶段停建。毛泽东“建设大三线”和“备战备荒为人民”后,这个“半拉子”工程重新“上马”。在抓“左、右岸两条导流洞”承包施工的同时,刘书田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抢刘家峡、装盐锅盐、带八盘峡”的“大峡带小峡”战略构想。此构想不久得到上级批准。

刘家峡由一个工程扩展为三个工程,通过黄河之滨一条30多公里铁路的链接,形成了一个大流水作业的梯级开发长蛇阵。这样,专业化队伍各自为战,人力劳力被充分利用,“窝工”问题迎刃而解――浇筑队伍奋战刘家峡大坝的同时,撤下来的开挖队伍立即投入了八盘的前期土建工程。处于待工状态的机组安装队伍奉命往盐锅峡从事8台机组的安装调试(因经济困难停建时只有一台完成了安装)。刘书田的“大峡带小峡”的主张及方案,为我国的水电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模式,此后的干流滚动开发,无论是清江、乌江,还是岭南的南盘、北盘江,都从此一模式得到启发。

几年之内,当时在兰州以上大约60多公里的黄河干流上,盐锅峡、刘家峡、八盘峡电站相继建成,年发电量达100多万千瓦时。3电站电流的输出,彻底解决了甘、陕数省工农业发展的动力难题。

葛洲坝:“老水电”交上满分“答卷”

  20世纪70年代,坝长2561米的“长江第一坝”动工兴建,1973年初,刘书田在“情况不明”、“人员不熟”和“停工整顿”的背景下,“单枪匹马”地走进葛洲坝,开始了他历时11年的“三三0”工程局(指挥部)党委第一书记的水电生涯。

有人说,他是一个讲团结、讲民主的“一把手”;有人说他是注重深入基层、典型示范的“引路人”;有人说他是尊重科学、勇于实践的“一线指挥员”。他把党的“三大作风”、“三大法宝”实事求是地运用到水电工地,充分运用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以及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优势,激励起六七十万职工的斗志,终而把一个优质的葛洲坝工程,把一个令党中央满意的答卷,交到国人面前。

在葛洲坝退休的一些老同志的回忆中,“列电解危难”、“27孔闸门奋战”,以及“串四面体”、“抢防渗墙”等多项攻关策略的提出及实施,在刘书田的“临场发挥”中最为出色,被称之为“老书记关键时刻有高招”。

那时候,三夏期间工地停电频繁,刘书田在工地的一派焦急中提出用“火车发电解难”建议,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先后弄来五节6200千瓦的发电列车为工地供电,巧妙地缓解了夏日工地无电可用的不利局面。从此,葛洲坝人在主体工程复工之后不再为供电经常中断而发愁。

在长江截流紧急关头,水势大,流速快,20米龙口进占艰难而缓慢。25吨重四面体投下去,就像扔下一片树叶在水面上飘然而去。两堤挑角长时间站住,抛投多少就冲走多少。在这紧急关头,他将几个现场指挥员召集到一起。他提出将4块四面体用钢丝绳串起来,一齐抛投。5分钟,4块四面体串好了,4台推土机加大马力同时推入龙口,好,站住了!两边的挑角稳稳地站住了,接着就是一阵石块、石渣、四面体猛烈抛投,不到1小时就合龙了。原计划7天,结果36小时就斩断长江,实现截流。

为确保1981年通航发电目标的实现,他抽调了18个分局的第一把手,精选出技术优良的混凝土工、木模工、钢筋工、焊工1万多人,分工包干奋战在36个闸门墩上。刘书田与大家一样吃住在工地、指挥在现场。榜样的力量无穷尽,“人心齐则泰山移”。领导带头大干、苦干,36处的鏖战则夜以继日向前。终而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从而实现了葛洲坝人“1981年通航发电”的诺言。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