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明照片

徐启明

徐启明个人资料:徐启明,广东惠阳县淡水镇人,生于广西榴江。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二期、武昌陆军中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科、陆军大学第十二期毕业。民国6年起任广西陆军模范营连附,边防营长,李宗仁部边防第一队司令。民国15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五旅少将参谋长,第五师十一团团长,第十五军第一纵队司令。民国19年起任广……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3 14:12:09

一、个人简介

徐启明,广东惠阳县淡水镇人,生于广西榴江。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二期、武昌陆军中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科、陆军大学第十二期毕业。民国6年起任广西陆军模范营连附,边防营长,李宗仁部边防第一队司令。民国15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五旅少将参谋长,第五师十一团团长,第十五军第一纵队司令。民国19年起任广西省政府政务处长,广西绥靖公署中将参军,第十五军二十五师师长,第七军一七0师师长、副军长,第二十一集团军参谋长,豫鄂皖边游击总司令部参谋长,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等职。曾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和第一次长沙会战。民国35年任第八绥靖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民国三十八年4月任第十兵团司令,11月兵败粤桂边区,逃往香港。1954年赴台湾行医谋生。1989年3月21日病逝台北。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启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西榴江

出生日期:1893年1月17日

逝世日期:1989年3月21日

职业:军人,政治家

毕业院校:保定军校、陆军大学

字:光华

三、个人简介

徐启明(1893年1月17日-1989年3月21日),字光华,中将。桂系军政集团的骨干将领。民国广西省榴江县寨沙镇(今属鹿寨县)人。早年就读于桂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初任广西陆军模范营连附、广西边防军副营长、营长、副司令、司令、广西省政府政务处处长、民团监督。抗战军兴,历任师长、副军长、集团军参谋长、绥署参谋长、第七军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迁二十一集团军参谋长、北平行辕总参谋长、第十兵团司令等要职。

1911年(宣统三年)就读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参加辛亥武昌首义,编为学生军,派赴汉口对清军作战。

历任营长、旅参谋长、团长等。武昌起义后,加入广西北伐部队开赴南京。1917年冬,参与护法之役。1929年,历任李宗仁部团长、任第15军后方指挥兼第1纵队司令,驻扎柳州,奉命拒湘军于三门江。李、白、黄再次统治广西后,复出历任参军、政务处长、民团监督等职。1934年任第四集团军参谋处处长。1936年任第二十三师师长,同年调任第十九师师长,参加两广倒蒋活动。1937年3月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少将。“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任第七军副军长兼第二十一集团军一七○师师长。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启明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北上抗日,参加台儿庄和蒙城等战役。任第七军一七O师师长,驻防连云港。后任第七军副军长兼任一七O师师长。徐启明在台儿庄血战、蒙城战役及武汉会战中,率部痛击痛歼日寇。后调任二十一集团军参谋长,抗战胜利后,任第八绥靖区副司令官兼参谋长,驻守大别山地区,直至抗战胜利。

1947年,调任北平行辕参谋长(主任李宗仁),1949年初任第10兵团中将司令官。

1950年春赴香港。1954年受台湾政府召集前往台湾居住,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会员、军理组暨“重建广西小组”召集人。

1982年被推选为“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理事长。

1989年3月21日在台北荣民医院病逝。、

四、生平小传

徐启明,原名徐成,字光华,广西鹿寨人,生于1894年1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一)。徐启明出生书香门第,后立志从军,成为了广西陆军小学堂的学生。辛亥革命时,他参加学生军北上,后入武昌预校,继入保定军校,成了第二期步兵科的学生。

1916年5月徐启明在军校毕业后,投奔岑春煊的两广都司令部,并直接被任命为上尉参谋,但是这个司令部在一个月后就裁了,徐启明也因此赋了闲。到了1917年5月广西成立模范营时,徐启明觉得是自己复出的机会,就靠着马晓军看重军校毕业生的机会,在第1连当了少尉连附,与保定三期毕业的黄绍竑、白崇禧、夏威等人成了同僚。不过徐启明在模范营只待个半年,就被调到广西边防军当中尉营附,并在四年后因边防军的瓦解而再次赋闲。这样一个经历,使得徐启明失去了成为新桂系原来的机会,也使他个人反倒不及三期毕业的学弟了。    1922年2月,徐启明第三次踏足军旅,这一回他投奔的是新任省长马君武。马氏见徐启明有个人才,就又推荐他到新成立的富桂游击司令许宗武那里当少校副官长。两个月后,游击司令部改组为广西警备军第8路,徐启明仍然当他的副官长一职。要说徐启明的仕途确实够坎坷的,他这个副官长当了不到半年,就又碰上马君武被广西军阀赶走的事情,失去了靠山,徐启明所在的部队也自然就瓦解了,于是他第三次下野,成了闲人。    对于徐启明来说,他立志当个军人,以及最终成为统兵一方的将军的愿望一直没有放弃。于是他在一个月后又投奔了广西边防军李白云的部队,并在李氏的赏识下,当上了中校副司令。1923年7月是徐启明军旅生涯的转折点,在这一年,李白云在和新桂系的战争中战败了,李本人也宣布下野。边防军残部虽然在徐启明的收容下得以残存,但势力弱小的徐启明自己也明白,所部被吞并是迟早的事,他经过考虑,想到自己毕竟与黄、白、夏有过同事关系,又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前后期同学,就决定率部投降。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徐启明的这个决定是正确,他也因此成为新桂系的一员,并被任命为边防第1路上校司令。    徐启明虽然成为了新桂系的一员,但作为外来户的他在一开始并不被信任。当广西陆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的时候,徐启明就被剥夺了兵权,调任第5旅(旅长伍廷飏)上校参谋长。对于这一调动,徐启明心理也明白自己的地位要动摇了,于是他就去疏通老同僚,并最终在得到白崇禧和夏威的保荐之下,当上了第6旅(旅长韦云淞)第11团的团长,再次成为带兵官。1927年7月所部改称第7军第6师(师长黄旭初)第11团,仍任上校团长。9月所部改称第15军(军长黄绍竑)第3师(师长黄旭初)第11团,仍任上校团长。1928年4月所部改称第51师(师长黄旭初)第5团,仍任上校团长。

徐启明对于重新返回带兵官的岗位十分满意,不过这个11团一直驻守在广西,使他在整个北伐战争时期一直没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过到了蒋桂战争爆发时,时任第51师第5团团长的徐启明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升任护党救国军(指挥官伍廷飏)第1纵队少将司令官兼第5团团长。他所在的部队先是担负侧击粤军的任务,之后又在回援广西时作为救援主力中的一路。徐启明这回是拼命了,因为他想在新桂系中稳定自己的地位,不过他没有考虑到新桂系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他的部队回到广西不久就因为吕焕炎等人的主和,而被迫接受改变。由于他在蒋桂战争中的表现,使他已经不可能继续在俞作柏时期的广西部队任职了,辞去军职就只能是他唯一的出路了。

对于徐启明的辞职,吕焕炎到是觉得十分可惜,就挽留他在新编第16师当少将总参议。然而对于吕焕炎的知遇,徐启明并不感激,因为在他的眼中,俞、吕都是新桂系的叛徒。

当李宗仁重新返桂掌权,吕焕炎叛变时,徐启明坚定的回到了新桂系的团体。只是由于他在吕部任职的经历,再次受到了怀疑,这就注定他的接下来的任职中,只得以少将参军的名义经历了中原大战。(1930年1月出任第8路军少将参军。4月调任广西省政务处处长。11月11日兼任南宁海关监督。12月8日辞去兼职。1931年3月调升第1方面军(总司令李宗仁)中将参军。6月所部改称第4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仍任中将参军)。

徐启明对于这个结果并没有懊恼,他反而利用这个机会申请去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二期深造。这一决定可说是十分明智的,在当时,白崇禧正大力培植自己的军事势力,对于徐启明这样一个模范营的老同僚,又是陆军大学渡过金的高学历军人来说,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当1936年两广事变发生时,徐启明被任命为第23师(未成立)师长,旋又调任第19师(辖三团)师长,直接成为了新桂系团体中的高级领兵将领。    抗日战争爆发时,徐启明率领第170师(原第19师改编,辖两旅)开赴上海参战,不过他的部队只赶上了会战的末班车,这使他承担起掩护主力后撤的断后任务。其后,他又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于淮河阻击日军。在这两次会战中,徐启明没有立下什么大的功劳,但也没有什么过错,这就使他的仕途没有像其他几个新桂系的军、师长一样被中止。但是他的平淡表现,也使白崇禧认为他不适合当一个带兵官,于是在抗战的头几年中,徐启明先是担任第21集团军参谋长,后又担任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脱离了指挥岗位。   徐启明重新回到指挥岗位是1943年7月的时候了,当时由于驻防大别山的桂军连番遭到日军打击而无所作为,被迫使白崇禧决定更换人事,于是白氏将第7军军长的位置交给了徐启明,而将原任军长的张淦调为21集团军副总司令。   事实证明,徐启明确实不怎么适合当个带兵官。在他当军长的这一时期内,日军、伪军,乃至新四军的多面作战使他焦头烂额,尤其是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4月与新四军的两次作战中,第7军所属第171师连番战败,第512团团长和第513团团长先后被俘的丢人战绩更加注定了徐启明在带兵岗位长远不了。1945年8月,徐启明在抗战胜利之际调任第21集团军参谋长,后来他虽然又担任过第8绥靖区的副司令官以及北平行辕的参谋长,但与实际带兵的岗位无缘了。    时间到了1949年5月,徐启明在第8绥靖区的上级夏威组建了第10兵团,他也因此成为了副司令官。由于徐启明和夏威在8绥区时期的关系搞的十分融洽,又加上他和夏在模范营时又都当过连附,这就使夏威在卸任第10兵团司令官这个兼职的时候,全力推荐由徐启明来接任司令官。只是随着时局的变迁,徐启明的这个司令官根本没有机会表现,随着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进攻,第10兵团毫无反击之力,反在解放军的攻势下一路退回广西,并最终在雷州半岛被邱会作部急袭全军覆灭。   面对这个结局,一度被俘又逃脱的徐启明觉得没有脸面回去向白崇禧报道了,于是选择避居香港,在那里以行医为生。1954年台湾重新选举“国大”代表,徐启明在这个时候收到了白崇禧以及新桂系其他在台同僚的邀请,前往台湾参加“国大”,并当选为代表。于是他决定在台北定居,直到1989年3月21日因病去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著有:《徐启明先生访问纪录》。

五、淞沪殿后

1937年,震惊中外的淞沪会战已然持续了近三个月。11月5日拂晓,日军精锐部队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其主力第十军上岸不久便直扑枫泾、平望、嘉兴,企图截断上海方面淞沪会战的中国守军的退路。蒋介石一边下令淞沪部队加紧由浙皖赣边境及常州两个方向退往后方,一边急调刚刚开抵达连云港驻守的徐启明,第二十一集团军第七军的两个师星夜驰浙,抢先占据吴兴布防,掩护国军西撤。

第七军是桂系部队李宗仁的老队伍,擅打山地战,曾在北伐时期与叶挺独立团联手,创造了贺胜桥大捷。当时第七军共辖三个“乙种师”(每师两旅四团),一色的捷克式扁平钢盔、德式步枪、黄军装、着草鞋或光脚。辖下第一七0师作为先头部队于16日南下,随副军长徐启明(兼该师师长)取道津浦线火速过江,于17日凌晨抵达吴兴城郊。稍后,第一七二师师长程树芬也率部赶到。部队依沪宁公路横向,在南浔、升山、吴兴县城、以及吴兴侧后方的李家巷,分别设置四道防线,阻击日军;

徐启明的一七0师主守公路和右翼之水田、湖沼区域,一七二师担负公路左翼丘陵地带的防御。中国军队的动作,事实上只是略微快了一步。因为几乎就在同一天,日军第六、第一一四师团已然进逼至南浔。

第七军还从未遇见过如此野蛮、疯狠的敌人,根本压制不了鬼子的强大火力,但依然迎头痛击日军的一波又一波冲锋,双方激战至黄昏。徐启明的一七0师的一个团伤亡严重。该师原拟转入南浔镇区,以夜战、巷战继续与敌周旋,但为了避免一旦交火,民宇尽毁,不得已放弃计划而渐次后撤升山、大钱一线。由于山势低矮平缓,加上来不及对国道作彻底破坏,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差不多可以顺公路下来,直接碾向山腰,甚至冲到我方的阵地前沿开炮,杀伤力极大;其步兵的平射炮,也可以推近轰击,摧毁第7军的重机枪工事。

第七军的八桂子弟兵,包括甫上战场的新兵,没有哪个是孬种。一七二师据守八里店(升山右近一镇点)的一个连,遭到数倍于己的日军包围,子弹打完了,就冲出战壕拼刺刀,最后全部殉国。该师副师长夏国璋(兼第五二二旅旅长),闻悉八里店危急,率部驰援。激战中,他身先士卒,数次带领敢死队从敌人手里夺回阵地,不幸被日机空袭击中,英勇阵亡。五二二旅的官兵们与日军白刃肉搏,终至全部壮烈牺牲。当天17时,升山失守。第七军转移到第三道防线堵击。第三道防线的主阵地,就构筑在吴兴城下。

24日破晓,日军集中30多架轰炸机,配合地面部队,对第七军的防线发起猛攻。一七二师在吴兴城区北侧的外围阵地,首先受到敌人飞机、坦克、重炮轮番不息的凌厉轰炸,随即,便是步兵潮水一般压来的集团冲锋。阵地在敌我之间反复争夺,几度易手。打到下午,一七0师在吴兴城东门、南门的多处工事,亦皆成废墟,人员损失惨重。该师第五一0旅旅长漆道徵请求师部紧急增援。师指挥所就在弹雨横飞的东门附近。副军长徐启明的答复只有四个字:无兵可援!全师各自为战,血拼死守。日军在付出了很大代价后,第一一四师团一部勉强攻入东门。

第七军于吴兴城一线的阻击,仍然在坚韧地继续着。一七0、一七二两师的余部会合后,于城区西南的仁皇山,迅速构建堵截工事,并对日军实施逆袭。无畏强敌的桂系士兵,一直在吴兴环城地带坚持抵抗到27日日落,方才趁着夜色,撤向李家巷。据2010年还健在的老人们回忆,中国守军撤离城西后,一些乡民上山掩埋自己将士的尸体,发现他们都是在战壕前朝前倒下的。

而此时之第七军,实际上已然是个残缺不全的“空架子”了。这些天,他们以7团之众(第一七0师一个团及一七一师,(此前已奉调淞沪参战),堵击日寇的近两个满员师团,兵力不及敌人二分之一,武器、火力之强弱更是悬殊,打到几近弹尽粮绝。周祖晃军长给南京发报告急,久久未获确复。第七军决定:继续打下去!他们料定敌人急于西进,一两天内“必有大举之行动”。于是,部队一面抢占公路左右山丘的制高点,准备迎敌;一面破坏后方路桥,堵塞敌人炮队、坦克的通道。

29日天刚天亮,日军的飞机就沿着公路向西侦察,炮火也开始朝李家巷延伸。未几,日兵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往第七军的防线扑来。战斗很快形成胶着状态。有好几辆坦克攻入我方阵地,横冲直撞,频频开炮,情势极其危险。第七军的百多名战士挺身上前,团团围住坦克,前赴后继地冒死爬上车身,将集束手榴弹塞进炮塔,当场炸翻了几辆。

徐启明副军长亲自在前沿高地督战。双方恶战至14时,日军又上来了增援部队,加紧猛攻第七军的中央阵线,同时向两翼包抄。第七军三面受敌,势将被围,只得且战且退,临时决计往西南的泗安方向转移。

当天傍晚,这支满身硝烟、伤残累累的队伍行至半途,突然发现前方火光,似有中国军人在举火烧桥。询之,对方乃是从淞沪撤退的殿后部队,为阻敌尾追,故而烧桥;并告:淞沪守军的大部,已经由杭州、安吉,通过泗安,转道皖南之郎溪、宣城,撤向南京。第7军据此断定,自己“堵击敌人、掩护国军转进的任务已经完成”,遂折向孝丰,与正驻防浙西的四十八军会合。到达孝丰,清点兵员,第七军的一七0、一七二师,将士伤亡逾半。而中华大地的吴兴城下,亦是遍地日军尸体。

1946年4月,何应钦以陆军总司令,发表了长达10余万言的《八年抗战之经过》一文中,回眸中华民族战胜日寇的艰巨历程,在文中特别提到了“抢占升山”的作战经过。

六、地方建设

据《鹿寨县志》记载,时历清末民初,广西榴江县境内无中学;适1942年,榴江县坊间热心办学人士发起兴办中学捐资活动,时任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的徐启明(寨沙人),乃聚薪俸去田亩倾囊捐资,且力鼎运筹支持办学事宜,遂校董会决定将新办中学命名为“榴江县私立英明初级中学”,校址就在当今寨沙镇兴隆街原县址设立的初中学校。由徐启明任名誉校长,招生4班120人。至1944年冬,日军入侵广西省,学校停课疏散;延至1945年秋抗战胜利,学校亦损失惨重,至于1946年春耕方复课;仍有学生6班122人,教职员17人。此追溯为徐启明之于家乡惟教育事业所实质关心和推动。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