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之照片

冯毅之

冯毅之个人资料:冯毅之(1908—2002),山东青州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历任北平左联组织部长,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营长,益都、淄川、博山、临朐四县办事处主任,鲁中区文艺协会主任,青州市长,中共山东省委文艺处处长,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山东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山东艺术学院院长;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15 05:14:33

一、个人简介

冯毅之(1908—2002),山东青州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历任北平左联组织部长,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营长,益都、淄川、博山、临朐四县办事处主任,鲁中区文艺协会主任,青州市长,中共山东省委文艺处处长,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山东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山东艺术学院院长;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日月星》,诗集《萤火诗集》、《淄流》、《六十年作品选》等;2002年去世。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毅之

别名:原名冯仙舟,笔名峰毅等,字仙洲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青州市

出生日期:1908

逝世日期:2002

职业:作家、革命家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寒夜行》《怒火与炮火》《苦难与欢乐》等

三、人物生平

冯毅之(1908—2002),山东青州人,1929年秋,考入了山东省高级中学(现济南一中)。由于他思想活跃、爱憎分明、主持正义,又聪颖好学,有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华,所以,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入校不久,就被选为校学生会的主席。

第二年春天,左翼革命作家胡也频来到了省立高中,任冯毅之的班主任和国文老师。在胡老师带动、影响下,冯毅之发挥学生会的作用,以进步的学生和教师为骨干,组成一个四五百人参加的文学研究会,公开进行普罗文学的研究和宣传,并公开出版文学月刊。整个学校人心大振、思想解放,形势很好。

1930年,在山东省纪念“五七”国耻日大会上,冯毅之代表学生讲话,胡老师在学校也发表了更为激烈的演讲,于是引起了国民党省党部的注意,下令要逮捕他们。冯毅之跟随胡也频经青岛赴上海。胡老师把他送到了由“左联”举办、王学文、冯雪峰主持的暑假文学创作补习班,使他有幸聆听了鲁迅、茅盾等人的教诲。胡老师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但在上海找不到工作,为求生计,于当年10月经山东去了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北平左联”,任组织部长,做了很多有利革命事业的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冯毅之投笔从戎,受组织派遣,又回到家乡青州,在淄河流域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来入编为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任营长,高奋(高启云的弟弟)任教导员,孙同山任副营长。他们招募了博山师范学校一批苦大仇深、觉悟高的青年学生为骨干,队伍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多次受到四支队廖容标司令员、姚仲明政委的表扬。至今,淄河一带仍盛传“冯司令的抗日传奇”,称他是青州的“李向阳”。

1942年秋季,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时刻,日寇、伪军疯狂地实行了拉网式的“铁壁合围”战术,新一营处在日伪军的腋肘之下,成为他们进攻的重点,战斗接连不断。

这年11月9日,日伪军上千人包围了马鞍山,天刚亮,日伪军发起进攻,多次被击退,战斗坚持了两天两夜,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有的壮烈牺牲,有的与敌人进行“肉搏”,有的抱着敌人跳崖而同归于尽。

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妻子、妹妹、三个女儿,宁死不当俘虏,先后壮烈牺牲。我鲁中行署授于冯家“一门忠烈”金匾,并在马鞍山建立了革命烈土纪念碑。

1949年6月,冯毅之作为华东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团副团长,赴京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

建国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宣传部文艺处长和省文联党组书记,山东省文化局长兼党组书记;他全神贯注忙于山东文学艺术的领导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冯毅之作为省委整风领导小组成员,1958年被划为右派。1961年党内被甄别平反。“文革”中遭更大的摧残,家破人亡。

1979年平反,1980年聘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

1990年出版《冯毅之六十年作品选》,1999年编辑出版了200余万字的巨著《风雨沧桑一百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和思想结晶。

2002年7月1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

四、人物评价

冯毅之为世纪老人,一生中跌宕起伏,极具传奇色彩。20世纪20年代末他在济南读高中时,受到了胡也频、楚图南老师的教诲,促使他向往革命,爱好文艺,并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因在学运中得罪了国民党当局,随同胡也频、丁玲逃亡上海,在由胡也频介绍参加的文学暑期学习班中,得到了冯雪峰、鲁迅、茅盾、夏衍、潘汉年等文化名人的指点,参加了上海左联。

30年代初在北平左联,以拉洋车为职业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这正和老舍取材于北平的《骆驼祥子》原型一样,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冯毅之的艺术创作扎根于底层的劳动人民。他的《洋车夫日记》遗失了,却留下了《洋车夫小调》两首诗:《五更曲》和《十二月小调》,冯毅之是革命的祥子。抗战开始,他投笔从戎,浴血奋战,成为抗日英雄。他在家乡益都打游击,日寇闻风丧胆,几次扫荡长秋村,始终未抓到这个“冯铁头”。

抗战中他一家人牺牲了7口。整风反右期间,冯毅之任省委整风领导小组成员,他在领导小组会上,公开站出来保护知识分子,最后自己被定为“极右”。“文革”中,冯毅之冒着生命危险,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忠实地记在《日记》上,并将这目击实录转移到农村,得以保存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妻子朱平在造反派追逼交代这些日记下落时,跳井自杀。这部30余万字的《阳春勿忘三九天·冯毅之“文革”日记诗文集》是作者用生命凝聚的结晶。冯毅之临终的遗言是,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和遗体告别,骨灰不送英雄山烈士陵园,送青州老家长秋村安葬,墓碑上刻着“作家冯毅之之墓”,略去职务官衔,其手稿由青州市博物馆和长秋村“一门忠烈”纪念馆展出。冯毅之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人们继承和发扬。

五、人物作品

小说以及散文:《寒夜行》《丁玲、胡也频在济南》《西瓜》《日、月、星》《母与子》《洋车夫日记》《淄流》

诗集:《怒火与炮火》《抗日战争日记》《苦难与欢乐》

纪念集:《冯毅之六十年作品选》《风雨沧桑一百年》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