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芝,飞行器构造与结构力学专家,航空航天教育家。1957年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弹道火箭专业。1958 年主持研制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高空探测火箭。在疲劳断裂力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取得显著成绩。他从事高等教学五十多年,先后开出近二十门课程;编写和翻译十多本教材,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培养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中文名:何庆芝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省汶上县
出生日期:1917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1999年5月4日
职业:构造与结构力学专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主要成就: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代表作品:《疲劳裂纹张开载荷的计算及其应用》
何庆芝,飞行器结构力学家。
山东汶上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
曾任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助教,清华大学讲师。
1952年后,历任北京航空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创建我国弹道导弹专业作出了贡献。
1958年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1974年以来在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获得成果。撰有《考虑超载迟滞效应的一个新模型》、《疲劳裂纹张开载荷的计算及其应用》等论文。
何庆芝,1917年10月12日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古城村。六岁开始读私塾,两年内读完了《论语》、《孟子》等四书。1926年随父亲去东北,在延吉龙井村成城小学读书。龙井村是中、日、朝混居的小镇,成城小学是当地名流集资兴办的,师资、校舍、设备等在当地是一流,故他在那儿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整个东北,为了逃离日本人的统治,1932年他随全家到了天津,随后考上了著名的南开中学。不久,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又入侵华北大地,学校上课时经常被日本侵略军演习的机枪声所扰乱。真是华北之大,无法放一张平静的书桌。1935年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何庆芝也积极参加了护校下乡宣传等活动,从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1937年“七七”事变时南开大学和南开中学部分校舍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学校迁到重庆。正在山东老家过暑假的何庆芝得知后,经南京、武汉到达重庆。很快与原南开的同学在新校址上课了。这时正值抗日初期,他们除了读书之外还以很大的热情参加写壁报、街头宣传以及为台儿庄大捷举行庆祝和献金等活动支持抗战。南开中学对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教育的要求都是极为严格的,经常请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1939年初先后请来过冯玉祥和周恩来。周恩来同志对抗日战争形势作了精辟分析,阐明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和对青年提出了明确的希望和要求。这次演讲深深地刻印在青年时代的何庆芝的脑海里。五十多年之后,直到90年代每当他给学生演讲时,总还要经常提起周恩来同志当年的教诲。南开中学六年教育为何庆芝一生的工作、学习和做人打下了极为良好的基础。1939年暑假,何庆芝怀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考取了西南联大航空系。西南联大条件虽然艰苦,生活也是靠自己勤工俭学维持,但这里荟萃北大、清华和南开一流的教师、荟萃了三校的民主、爱国传统和严谨的学风。因此,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同学对这段历史有着极为深厚的、特殊的感情。
1943年,何庆芝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这一年他参加了“飞机校靶水平仪”和“化学延时引信”的研制。1944年,经人介绍到上海交通大学(当时在重庆)任助教。在这里工作较单纯,生活清贫,但有时间读书学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交大从重庆迁回上海,他带领三年级部分学生乘汽车、火车、马车长途跋涉了近20天到达上海。交大迁回上海后面临繁重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作为青年教师的何庆芝接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重建航空系的实验室,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把一些退役的飞机、发动机运到学校以充实了实验室。
1947年暑假后应北洋大学航空系之聘,他离开上海到了天津。1948年经何东昌介绍何庆芝到清华航空系,这里的教师几乎全是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同学。当时的清华大学被称为小解放区,每到黄昏,各个宿舍都在收听解放区的广播,大家以一种期待天亮的心情等待解放。为迎接解放他积极参加“清华进城工作团”的活动。1951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在清华的四年里,除了讲授“飞机设计”、“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试验”等课程外,还参加部分实验室建设工作,从1951年开始他还参加了为抗美援朝部队研制发射宣传品用的小型火箭飞机的工作。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他随清华航空系全体师生转至新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被任命为副教授并担任飞机构造教研室副主任,直到1956年。这个时期何庆芝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飞机构造专业的建设工作,他与其他教师合作很快翻译出了《飞机设计基础》和《飞机结构力学》俄文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作为当时的教科书。
为适应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北航在1956年底开始筹建火箭、导弹专业,1957年初学校正式调何庆芝筹建弹道火箭设计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何庆芝率领了一批年青的教师,开始在我国前所未有的现代火箭技术领域艰苦跋涉,为中国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教育事业开拓奠基。
那时最困难的是这一领域无任何资料和经验可借鉴,加之时间太紧,马上要向学生开课。何庆芝把火箭技术体系分成若干组,把全体教师也按这个体系分组,使教师们既要全面了解技术系统,也要求他们每个人各专攻一个方面,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快的培养人才的途径。1957年上半年一批苏联火箭技术专家到北航帮助工作,但他们带来的火箭技术方面资料不让中国教师看,我们的教师只有靠听他们的讲课了解苏联的火箭技术。由于何庆芝的精心组织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很快地掌握了弹道导弹的基本原理。教研室仅仅成立半年,何庆芝就开始给五年级学生讲授“弹道火箭构造与设计”的专业课,其他教师也陆续走上讲台,几年后在全教研室已建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必要的教材和实验设备也都相应配套。到1959年,由于北航在火箭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上海交大、西工大、南航和哈工大等院校先后都派教师来北航进修。
1958年,北航在武光院长领导下,组织师生利用毕业设计环节设计制造轻型客机、无人驾驶飞机等。新建的火箭系也着手研制高空探测火箭,何庆芝是这一型号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命名为“北京2号”。当时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设计工作,以后又用三个月时间制造完成,1958年9月22日,在吉林白城子靶场发射成功。这件事对我国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使参加研制和生产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受到了火箭工程实践的全面锻炼。其中相当一些人现在成了宇航界有成就的教授、学者。1959年,何庆芝代表“北京2号”火箭研制集体参加了北京市的“群英会”,随后在科研工作基础上写出了两篇有关火箭总体参数选择和多级火箭优选参数的论文。应科普出版社邀请,与其他教师一起编写出版了一本《宇宙航行》科普读物。1961年何庆芝晋升为教授,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弹道火箭设计教研室在何庆芝带领下,陈列室、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文化大革命”中火箭系被拆散到其他系内,弹道火箭设计专业划在飞行器设计和力学系,何庆芝被任命为飞机设计教研室主任。当时招收的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何庆芝对他们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尽力克服各种干扰,力求给无辜的青年更多的知识。他每天早早来到教研室,晚上常常去为学生答疑解难,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总是个别给予指导,学生们都敬佩不已。在动荡年代里,何庆芝没有放弃科学研究工作。当他了解到上海某设计所提出了研究机翼下壁断裂特性的问题时,他决定组织飞机设计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了这个问题的攻关。他深知断裂力学是60年代国际上才兴起的一门新学科。50年代,英国两架彗星号大型旅客机相继失事和美国F-111歼击机的机毁人亡,都与人们对断裂力学尚不认识有关。要发展航空科研必须设法认识这个盲区。何庆芝默默地从查找资料、翻译相关论文、学习断裂力学基本理论开始,编写出讲义,为本科生开出了《工程断裂力学与应用》的课程。
同时还亲自带领师生冒着严寒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做实验,几个星期坚持不懈,所做的实验研究使课题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他对科研工作一丝不苟、勇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的领导和同行们,他们将一台苏联60年代的中频疲劳试验机赠送给北航何庆芝领导的实验室。至此他们才有了创建断裂力学试验基地的最初本钱。断裂力学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有限元计算,当时飞机设计教研室没有计算机,经过努力,他们到上海计算。何庆芝就带断裂力学研究小组的同志们在不长的时间,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题。这项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飞机断裂力学研究的先河,为我国新机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后来,这一成果获得航空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7年何庆芝作为我国首批出席国际断裂力学会议的代表,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断裂力学会议上宣读他的论文,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他的多篇科学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受到同行们的好评。
1980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航空学会综合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考虑过载迟滞效应的一个新模型》,这篇论文观点新颖,在无记名投票评选时获票最多,被评为最优秀论文。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美国代表团认为:在断裂力学和其他一些学科上,中国人的理论水平并不比世界先进国家差,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研究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预示着科学的春天到来。何庆芝更加精神倍增,在他那干瘦的身躯内蕴藏着令晚辈们十分敬佩的精力和毅力。虽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他承担的工作愈来愈多,除继续担任教研室主任外,还需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亲自编写教材,同时还承担航空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科研等多个项目。
何庆芝曾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特邀委员。1981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参加了第一、二批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生导师的评议工作,他本人也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到1994年他就已经培养出1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85年何庆芝出任《航空学报》编委会主编,直至1994年6月底。《航空学报》是中国航空学会的学术刊物,在他任主编期间,由季刊扩大为双月刊,再扩大为月刊,1987年首期英文版在美国发行。为提高期刊质量,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功绩显著。十年间经他审阅、签发的论文达2000余篇。该学报在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委等组织的历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连续多次得到了很高的荣誉。1994年后他虽年事已高,但仍担任编委,每次都按时参加审稿例会,认真细致地审阅稿件,热情地参加讨论,直到他不幸逝世时,手里还有四篇稿件,其中三篇刚刚签署了意见,还有一篇未来得及审阅。
90年代,为了推广损伤容限设计技术,何庆芝参与主编和主审了《飞机结构完整性设计大纲》、《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手册》、《军用飞机结构疲劳、损伤容限和耐久性设计手册》等书的编制工作。这些出版物分别获得了航空工业部的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就在他不幸逝世的前一天,又获悉他得到1998年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庆芝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也是伟大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但始终是在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地构筑着我国的航空航天教育大厦。他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的为人也是大家极为称颂的。
为了航空航天教育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他始终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他一直提倡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和他们共同培养研究生,经过他的精心培养,许多青年教师已成为研究生指导教师。70年代高等学校面对一代特殊的学生——“工农兵”学员,何庆芝常说:他们这一代人,只是因为遇上这个“非常”年代,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差一些,但他们是无辜的,是受害者,我们这些人如果不帮助他们掌握知识,那么受害的是我们的航空事业,而且将来会出现人才的“断层”。
1983年研究所邀请何庆芝讲授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原理课程,为期四周。教研室考虑到何庆芝年近七旬,决定派一位年轻教师当助手。因这次讲课对象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总师级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位刚毕业不久的工农兵学员,留校年轻教师缺乏信心,怕自己完成不好任务。何庆芝安慰他,并鼓励他挑起重担。工作中帮助他,两人同住一个房间,用同一张办公桌。何庆芝每天晚上备课到深夜,第二天上午讲课四个小时,讲课下来汗水已湿透衣衫。这次外出工作,给这位青年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朝夕相处一个月,出色地完成讲学任务,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何庆芝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教育了这位青年教师,并亲身感受到他对年轻人的关心,培养和慈父般的期待,亲眼目睹了他为了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位青年教师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把何庆芝当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过,并动手打了他。对此事何庆芝从不计较,当这位教师为此内疚而背上思想包袱时,何庆芝反而鼓励他要振作精神,向前看。在学术上、工作上与其他人一视同仁,尤其是在这位教师要出国进修时,何庆芝公正、实事求是写了评语。何庆芝的宽阔胸怀使这位当年的青年教师放下了包袱、轻装前进,后来成为出色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庆芝认为年轻人一时冲动犯错误是难免的,作为长者尤其是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记仇,应从大局出发,绝不能给犯有错误的同志穿小鞋,更不能在关键时刻说人家的坏话,这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对国家和事业都是不利的。那样做不仅与共产党员的品质和准则不相容,也与我国民族传统道德不相容。
何庆芝一直担任着繁重的基层行政领导工作。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做教学科研的组织工作和基层的思想工作。他任教研室主任时经常早上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系领导怕影响他的身体和业务工作,曾劝他不要每天都到办公室来上班,但他表示“我自己起早点,晚睡点,少玩点时间就有了,我是主任该我办的事,我不办谁办?我一个人跑到办公室来,免得大家有事到处跑着找我,我不能躲开大家,而且我也已经习惯了。”除室里工作,对待各种社会兼职、各种会议,甚至各种义务劳动他都以身作则亲自参加。而他备课、写论文、审稿等多是干到深夜,有时早上四点起床干到上班。许多人都称赞这位干瘦的老先生精神真好,从不知道疲倦。其实他的肝脏一直有病,只是他不吭声罢了。他家中的困难也很少让别人知道,自己尽力去克服。1984年老父病情恶化,他仍到南京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就在出差期间,老人病危去逝,临终也未见到儿子一面。1986年他老伴腿部骨折需作手术并经常要到医院治疗,实在忙不过来时叫孩子照料也不让同事们知道,后来他要到外地参加一位博士生论文答辩,由于对老伴照顾不周,骨头未接好,遗憾的留下了后遗症。他只得安慰老伴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又不去爬山走远路,只要能走动就行了!”他老伴很理解何庆芝,自己默默地承受着这些痛苦。
何庆芝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在大的是非面前总是按原则办事。对教学科研工作一直是严格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多差都会得到他的精心辅导,但谁要投机取巧是绝不允许的。“文化大革命”中一干部子弟学生因学习不努力,考试不及格,何庆芝坚持按学校制度办事。对于别人的说情,他只有一句话,“对错误的宽容是害他终生,严格要求才是最大的爱护。”在他担任系职称评审组长时,有些人找他要求关照,他总是耐心听取这些同志的陈述,同时告诉他们作两手准备,在评审中公平对待每个人。他常说:对教师来说,职称是一生中有数的大事之一,不公正处理会伤人一辈子的心,至于有领导打过招呼的事,只要我们理由充分,相信领导会通情达理。他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多次荣获校优秀党员、校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党员、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何庆芝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当学生们得知何庆芝逝世的噩耗后十分震惊,平静之后大家思考着如何悼念恩师?怎样才能将恩师一生为之奋斗的航空航天教育事业继续下去?经在京的学生们讨论决定:成立一个“何庆芝教授学子奖学金”。其宗旨是:以何庆芝教授献身国防、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鼓舞青年一代继续把我国航空航天科技推向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奖学金用于奖励飞机设计和导弹设计专业的优秀学生。
何庆芝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未竟事业必定后继有人。
1917年10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古城村。
1927-1932年在吉林延吉成城小学学习。
1933-1937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37-1939年在重庆南开中学学习。
1939-1943年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学习。
1943-1944年任成都航空研究院管理员。
1944-1946年任重庆交通大学航空系助教。
1946-194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助教。
1947-1948年任天津北洋大学航空系助教。
1948-1952年任清华大学航空系讲师。
1952-1999年任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5月4日逝世于北京。
1何庆芝.考虑过载迟滞效应的一个新模型.航空学报,1981,2(2)
2何庆芝副主审.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指南.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出版,1985
3《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编辑委员会(何庆芝为航空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何庆芝,郦正能,寇长河,杨元杰.表面裂纹超载迟滞效应的研究.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5(3,总34)
5何犹卿,郦正能,寇长河,何庆芝.缺口根部小裂纹疲劳扩展特性及闭合效应实验研究.航空学报,1991,12(2)
6何庆芝主审.应力强度因子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7何庆芝,郦正能合编.工程断裂力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8华玉,何庆芝,郦正能,寇长河.约束开裂复合材料层合板本构关系的近似解.固体力学学报,1993,14
9何庆芝总审(第3册主审).军用飞机疲劳、损伤容限、耐久性设计手册.中国航空研究院出版,1994
10HeQingzhi.Damagefailuremodelingforcompositelarminatescontainingopeningsandsubjectedtotensileloading.JournalofComputationalStructuralMechanicsandApplications,1994,11(4)
11HuaYu,HeQingzhi,LiZhengnengandKouChanghe.ConstitutiveRelationsofaDamagedCompositeLaminatewithnonsymmetricConstrainedCracking.JournalofReinforcedPlasticsandComposites,1995,14(7)
12何庆芝主编.飞机设计手册,第1册.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
13HuaYu,WangXingguo,LiZhengnengandHeQingzhi.ProperlyDegradationofAnisotropicCompositeLaminateswithMatrixCracking.Part1.DevelopmentofConstitutiveRelationsfor(θm/90n).CrackedLaminatesbyStifihessPartition.JournalofReinforcedPlasticsandComposites,1996,161(5)
14华玉,郦正能,何庆芝.任意铺层开裂复合材料层板本构关系探讨及特例分析.复合材料学报,1996,13(4)
15何庆芝.高强度铝合金小裂纹疲劳扩展规律研究.固体力学学报1996,22(3)
16许承东,郦正能,何庆芝.复合材料层板中就位横向拉伸强度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6,27(6)
17何庆芝主编.航空航天概论.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
18HuaYu,WangXingguo,LiZhengnengandHeQingzhi.PropertyDegradationofAnisotropicCompositeLaminateswithMatrixCracking.Part2:DeterminationofResolvedStiffnessandNumericalstudy:ofstiffnessDegradation.JonrnalofReinforcedPlasticsandComposites,1997,16(5)
19许承东,华玉,郦正能,何庆芝.材料非线性对复合材料层板损伤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24(5)
20张云飞,张考,何庆芝.箔条云对飞机隐身特性的影响分析与计算.航空学报,2000,21(2)
何庆芝同志近60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他一贯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重视教材建设,仅在北航工作期间就先后开出了十几门课程,亲自主持并参与编写和翻译了10多本教材,如《弹道火箭总体设计》、《部件设计》、《飞机结构力学》、《工程断裂力学》等。近来启用的《航空航天概论》已被教育部认定为21世纪的重点教材。
文革后他受命担任飞机设计教研室主任,在恢复教学秩序的同时还组织教研室教师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在国内率先将损伤容限方法应用于飞机结构设计。他先后主编或主审了近10本手册,其中有6项分别获得航空、航天部级一、二、三等奖,其中《飞机结构耐久性和损伤容限设计手册》等两项获一等奖。他还主编和撰写过多本飞行器方面的专著,如“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之一的《飞行器》一书,即是他在八十高龄以后的成果,他亲自编写的火箭部分已完稿,对其他同志编写的部分都给予字斟句酌的推敲,甚至有的全部重写。就在他逝世前一天还在精心改稿,稿纸资料仍摊放在书桌上。
《航空学报》从1965年创刊,何庆芝同志就担任《航空学报》编委,特别是他在担任《航空学报》主编期间,为提高《航空学报》质量及其发展付出了许多心血,功绩卓著。《航空学报》能够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主持的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委、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及北京市等组织的历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连续多次获得很高的荣誉,是和他的领导和辛勤工作分不开的。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担任《航空学报》编委,每次都按时参加二个月一次的编委审稿会,认真细致地审阅稿件,并热情地参加审稿讨论,直到他不幸逝世时,他手里还有4篇《航空学报》的稿件,其中3篇刚刚签署了意见,还有一篇未来得及审阅就与我们永别了。
何庆芝同志先后曾担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委员,《航空学报》主编,北航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还长期担任弹道火箭教研室以及飞机设计教研室主任,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何庆芝同志1956年为落实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的目标,在北航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弹道火箭专业,并任首届教研室主任。1958年,火箭教研室的师生自行设计的我国第一枚高空探测火箭发射成功,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我国航天战线上的许多高级技术骨干都是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
何庆芝同志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他为人谦和、坦诚、胸怀宽阔,平易近人,从不计个人恩怨;他治学态度严谨,文章从不轻易发表;对学生的业务学习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堪称严师,而在生活思想上关心爱护,无微不至;他一贯克己奉公,严于律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生活作风极为朴实。何庆芝同志堪称为知识分子的楷模,曾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党员和劳动模范。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