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故事
事迹
记录

袁枚曾被讥笑不懂考据 天资却令众人心服口服

发布时间:2019-12-17 16:20:01

  钱塘才子袁枚(字子才)到了南京,就不想离开,终于求田问舍,购筑了一座随园,让自己变成了金陵才子。总体来说,才子之名,对袁枚是有好处的,对随园也有好处,至少都奉送了附加值。但凡事都有两面。人累于声名,声名也累人,正资产有时候也会变成副资产,就看面对的是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有点像榴莲,喜欢的爱得要死,不喜欢的讨厌得要命,闻一丁点儿气味都不行。

  清人昭梿《啸亭杂录》卷十有“袁子才《江赋》”一条,其文云:

  袁子才先生性聪慧,滑稽一时。黄文襄公督两江时,袁为属员。黄本恶儒者,谓先生曰:“子号子才,以才子自命欤?”先生曰:“然。”黄曰:“然则命汝顷刻为文可乎?”先生曰:“能,请公命题。”黄厉声曰:“江赋。”复请限字,曰:“一万。”复请限时,曰:“三时。”先生砥墨濡毫,笔不加点,凡奇诞字尽加水旁,须臾而就。公故武夫,因倾倒曰:“汝果名不过实也。”

袁枚曾被讥笑不懂考据 天资却令众人心服口服

  黄文襄即黄廷桂。黄廷桂,字丹崖,汉军镶红旗人,行伍出身,粗通文墨。其为人谨重,不苟言笑。在这样的人眼中,袁子才横竖不是他的菜,所以才衍生了这么一段“试赋”传闻。按说,以总督之尊,命令属下作一两篇赋,也不是特别为难人。《江赋》并不是偏题、怪题、难题,难在限时间、限字数,这是存心找茬儿。

  粗略看去,这段传闻佚事意在扬袁抑黄,再仔细一想,其实,黄廷桂也不是恶人,反而算得上正人君子,他只是看不惯袁枚的作派,但毕竟是生性质朴,能服善,不做作矫情。

  很明显,这故事是编排出来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基本上没有这么一回事。这倒不仅是因为我查过《袁枚全集》,里面并没有这么一篇《江赋》(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好事者代拟一篇,让再后来的好事者辑补佚文)。如果真有这样一篇大显才学的赋,以袁枚的个性,应该好好显摆一通才是。实际的情形,这个段子是抄袭宋人故事,非但抄得比较拙劣,而且明目张胆,态度相当率尔。

  北宋有个早慧少年,叫做夏竦,文才出众,诗赋敏捷。为了帮助他更快成长,家中为他请了名师,便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编有《唐文粹》的进士姚铉。某日,姚铉叫夏竦以“水赋”为题,限定字数为一万。夏竦苦思冥想,开始写作“水赋”,整了好长时间,才整出三千来字,很不意思,只好去向老师求教。姚老师启发他:你为什么不围绕“水”的前后左右大写特写一通呢?夏竦遵照老师提示重写,字数很快扩展到了六千,虽然还不到一万,姚老师就算他过关了。

  这是北宋少年夏竦的故事。故事的教育意义或许有二,一是教导人作咏物赋之基本技法,二是教育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少年人尤其不能骄傲,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现在改了一下,变成黄总督教训袁才子的故事,结果弄巧成拙。这故事编得并不太缜密,别的不说,就说前面交代“黄本恶儒者”,便是一个漏洞。袁子才可以说是才子,可以说是文人,可以说是前县令,可以说是寓公,甚至可以说是“流氓加才子”,问题都不太大,要说他是“儒者”,大概很多人都会有意见。估计他的浙江同乡章学诚就会第一个跳出来抗议。

  这段子不太可能是昭梿编的,虽然昭梿明显不很喜欢袁枚,书中曾讥笑袁枚不懂考据,《诗话》《随笔》一涉考据,就错讹百出,等等。不过,对袁枚的天资,他还是真心佩服的。大概民间先有段子流传,后来传到昭梿耳中,顺便借来一用,适可表露他的心思。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