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故事
事迹
记录

卫武公是什么样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发布时间:2020-01-14 05:03:16

名人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卫武公传略,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至春秋初期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53年出生于朝歌,公元前813年卫武公继位,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在位55年,享年105岁。

卫武公是个政治天才,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在政治舞台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公元前813年,卫釐侯逝世,继承国君并没有卫武公姬和的份,当时的太子共伯姬馀(yú)被立为国君。姬和(卫武公)是共伯的弟弟,因天资聪颖,原本很受卫釐侯宠爱。姬和便用原来卫釐侯赏赐的财物收买武士,当把釐侯的棺木送于墓中后,姬和的一位朋友对共伯姬馀说:封墓之前,按规矩应由最亲近的人把先王的墓室最后打扫一遍,让先王干干净净地在内享清福。憨厚的姬馀没多想,听了这话,拿着扫帚就进了墓室。姬馀一进去便被武士动手封了墓门,不得已自杀在墓道里。姬和知道后痛骂了武士一番,让人把姬馀埋葬在釐侯墓旁,称之为共伯。就这样姬和成为卫国国君,即卫武侯(后周平王升其爵位为公,称卫武公)。

原文:《史记卫康叔世家》:“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於釐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

以上是《史记》的记载,但考之于《毛诗》,现代史学家们都认为《史记卫康叔世家》的记载错谬之处太多,不可信。《毛诗》为《诗经鄘风柏舟》作序记载:“《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毛诗》序说“卫世子共伯早死”,又与《史记》“卫武公迫使其兄自尽”之说相异。《柏舟》中有句“髧(音但)彼两髦”,《毛诗传》释义云:“髧两髦之貌。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在古代,父亡则脱左髦,母亡则脱右髦。共伯余死时,两髦皆存,可见其父母都还在。这意味着共伯余是英年早逝,而不是《史记》所记载的被卫武公逼死。(《“共和行政”考索》童教英)

卫武公是什么样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卫武公在位期间,能修康叔(名姬封,卫国开国之君)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卫国人对他十分尊敬和崇拜,《诗经淇奥(yù)》就是卫人歌颂他的民谣: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歌以淇水边的竹子,比喻卫武公的高风亮节,歌颂他风度庄重心胸宽大,威武英俊容光焕发;赞美他谈话诙谐风趣,从不刻薄伤人。仪态威武庄重,心地正大光明。

卫武公九十五岁高龄时,告诫卫国百姓说:“从卿以下到大夫和众士,只要在朝中,不要认为我年老而舍弃我,在朝廷必须恭敬从事,早晚帮助告诫我;哪怕听到一两句谏言,一定要背诵记住,转达给我,来训导我。”于是,在车上有勇士的规谏,在朝廷有官长的法典,在几案旁边有诵训官的进谏,在寝室有近侍的箴言,处理政务有瞽史的引导,平时有乐师的诵诗。史官不停止书写,乐师不停止诵读,用来训导进献,卫武公于是作《懿》这首戒诗来自我警戒。

原文:《国语楚语上》:“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 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

原文:《懿》即《诗经大雅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仇,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于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诗经宾之初筵》也是卫武公的诗。这首诗是我国最早的“酒文化”名篇。诗歌把贵族饮宴酒醉之后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一开始写宾客初入宴席,道貌岸然,彬彬有礼;席间还有音乐助兴,有歌有舞,礼节周到,你敬我让;饮宴中还以射箭来行酒令。但是不久,便有人醉了,举止失态,全没了君子的风度:再喝下去,酒席上更加混乱,吵闹喧哗,东倒西歪,杯盘狼藉,衣冠不整,丑态百出;最后,诗歌对饮酒的人做出规告,提出应该专门设一个人来监视记录,不要无限度地劝酒,不要胡乱说话,对酒醉胡说者给以惩罚等等。

2800年前卫武公写的《宾之初筵》,拿到现在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诗中还写到酒筵上的礼仪,提到射壶行令,最后还提到要设监酒人、提出喝酒要有限量,还把酒风不正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可翻译为“如果醉了还不走,就是缺德太不好”,)等等,是我国最早的比较周详的写酒文化的诗篇。

原文:《诗经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

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

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抑抑。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々。是曰既醉,不知其邮。

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不听大臣劝告,废黜了太子姬宜臼,结果姬宜臼的外公申侯,引来犬戎和徐狄,攻打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因为曾“烽火戏诸侯”,此时点燃烽火求救,诸侯没有一个来,结果周幽王被杀。

卫武公得知消息后,马上率领卫国之精兵强将,与晋、郑、秦等国联合,协助周平王(宜臼)平息犬戎叛乱。时因镐京残破,迫近西戎,周平王由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夹辅,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史称东周。

周平王登基后,对卫侯感激不尽,将卫侯姬和的爵位晋升为最高的官衔“公”,史称“卫武公”,并任他为周王室的司徒,主管刑事法规的事务,卫国也因此得到许多特权。

武公先后并灭邢、燕(南燕)、共、鄹、殷、邶、胙、凡等国,使卫之疆域得到了扩大和巩固,增强了国力,成为东方强国之一。前758年,卫武公卒。

1、淇园

卫武公还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在此之前,仅有帝王为狩猎而围构的“苑囿”,真正的园林则始于淇园。春秋晋灵公在绛州筑“桃园”,战国时商丘的“漆园”,均在淇园之后。淇园旧址在朝歌城西北三十五里(今河南省淇县西北三十五里黄洞乡)。据推断淇园规模较大,主区在今黄洞乡、庙口乡和高村镇西北部一带。相传,古代从这里到桃胡泉二十多里的沟壑间全是竹子。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无从查考,但是其“绿竹茂盛”则是肯定的。

2、思德河

朝歌人对卫武公更是心存景仰,淇园有一条小河,原来叫美沟,卫武公去世后,卫人把它改名“思德河”,取永思武公之德的意思。朝歌城北13里有个村子原叫槐荫村,后改名思德村,今属淇县高村镇。

3、武公祠

朝歌城西北三十五里的淇园旧址修建有武公祠,以怀念卫武公之德,建筑年代失考。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知县颜颐寿重修。不知何年迁至县城西南隅。正德十六年(1521年),淇县县令刘金把该祠迁回原址。嘉靖二十年(1544年)和嘉靖四十六年(1567年),淇县知县张宜和徐永年重修。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外东北隅旧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风景秀丽的泉头村太和泉南岸,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知县崔庚复移于淇园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知县赵之屏重修,乡绅高遐昌带头捐款,还有冯祥云等二十多人募资,建筑祠周围的庄基,修建有斐亭,并购买香火地六十六亩。

卫武公到95岁高龄时,还亲民临政,后世一直将他作为道德高尚、高风亮节的楷模,还作为高寿而德更高的典型。唐代杜牧《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诗:“愿公如卫武,百岁尚康强。”杜牧《寄宣州郑谏议》诗:“五言宁谢颜光禄,百岁须齐卫武公。” 宋代李薦诗:“方之昔卫武,犹不至期颐。”宋厉寺正词《万年欢》:“卫武期颐,与文公福艾,俱号贤相。”

甯氏得姓始祖季亹,是卫武公的小儿子。公元前770年,季亹被分封到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因此他的后代以“甯”作为姓氏,也就是《左传》中赫赫有名的卫国甯氏家族。

甯氏连续九代人在朝中任卿大夫要职,甚至一度把持着卫国的朝政。据战国《世本》和晋代杜预《世族谱》载,春秋卫国甯氏世系为:[卫武公]-季亹-顷叔-甯跪(文仲)-甯静(穆仲)-甯速(庄子)-甯俞(武子)-甯相(成子)-甯殖(惠子)-甯喜(悼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政由甯氏,祭则寡人”,这是春秋时卫国国君献公的话,他当时被赶出了卫国,为了回国,派人和那时掌握卫国实权的贵族甯惠子(甯殖)说的,大意是:“我把政权全部交给你甯惠子,只要给我一个祭祀的职务就行了。”甯氏当时在卫国的势力可见一斑。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