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故事
事迹
记录

继冼夫人之后又一个能征善战的隋唐政治家冯盎

发布时间:2020-05-17 12:28:20

  冯盎(571-646年),字明达,冯仆之子,冯宝、冼夫人之孙。少年时即英勇善战、富有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今广东阳西织篑至电白电城之间)县令。他是继冼夫人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又能征善战的家族掌舵者。在隋唐两代大动荡的政局中,冯盎以一个非凡的政治家的眼光和手段,始终掌控着岭南的局势,并微妙地平衡着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僚族的关系,在与隋文帝、杨素、林士弘、李靖、唐太宗、魏征等当世豪杰的较量与协作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冯盎是继冼夫人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又能征善战的家族掌舵者。在隋唐两代大动荡的政局中,冯盎以一个非凡的政治家的眼光和手段,始终掌控着岭南的局势,他的脱颖而出,首先要归因于他的兄长冯暄的政治短视。

  隋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将领王仲宣举兵反隋,岭南很多部族首领纷纷起兵响应。王仲宣围韦洸于广州,驻军衡岭,韦洸中流矢而卒。洗夫人遣其孙冯暄将兵救广州,冯暄因与王仲宣的部将、泷水(今广东罗定)豪门陈佛智关系亲密,按兵不动,贻误战机。洗夫人发现后大怒,派人把冯暄抓起来投入州狱,改遣冯盎,并最终讨平王仲宣叛乱。冯盎也因功封为高州刺史。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口)等五州僚人造反。时冼夫人刚刚亡故,冯盎请旨征讨。文帝让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感慨,没想到少数民族中还有这等人才,即令他发江、岭兵击之。冯盎墨縗驰赴,戴丧讨伐。

  平乱后,朝廷授予冯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甘肃礼县西南)太守衔职。事实上,东边的潮州,西边的封开,本不属高凉郡管治,冯盎主动请缨,旨在剪除异己、扩充地盘,同时解决两翼对高凉郡的遏制。“尊王则名正,平叛而自安”,冯盎非常高明地继承了冼夫人一贯安邦策略。

  隋炀帝大业后期,冯盎从征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其子冯智戴“尝随父至洛阳统本部锐兵宿卫”。这是中原政权以夷制夷的高招,也是冯盎借力打力稳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当时,岭南不少溪洞豪族亦率部编入炀帝禁军,有的还从征辽东。

继冼夫人之后又一个能征善战的隋唐政治家冯盎

  冯冼家族尊王而不僭越

  隋末,天下大乱,冯盎与子冯智戴奔回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五万,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附于当时南方割据立国的林士弘。但冯盎依附林仕弘只是稳住局势的权宜之计。虽然其时岭南豪强众多,但冯冼家族利用数代人积攒的恩威,很快成为酋领。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唐兵锋未抵五岭,番禺(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起兵,杀朝廷官吏。冯盎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宝彻侄智臣又聚兵于新州拒战,冯盎继续率兵征讨。交战时,冯盎在阵前,除去铠甲大声喊话,说:“尔等颇识我否?”智臣的士兵一看是冯盎,便纷纷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投降。至此,从番禺到苍梧(今广西梧州),至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全部归附于冯盎。冯盎自称总管。萧梁时期就有千余峒降附冯冼家族,隋文帝还曾赐临振(今天的三亚地区)为冼夫人的汤沐邑。可见,海南岛是冯冼家族的传统势力范围。冯冼家族世代恩威并用,以武力信义管制岭南,才有这样不战而胜的强大慑服力。

  这时的冯盎并没有忘乎所以,效仿赵佗称南越王,也没紧随林士弘立个楚国,自己登基做皇帝,他始终恪守忠于朝廷的原则,在名分上从不僭越。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今杨隋分崩离析,天下大乱,新生的唐朝也未必能长久,不如负南越一隅,自立为王。但冯盎秉承冼夫人的内政外交的大原则,坚决拒绝称王。他说:”我们家居南越之地已经有五代了,一直就是这片土地上唯一的州牧,子女玉帛,什么都有,不敢奢望更多,常常担心败了祖先留下的家业,哪敢上什么南越王的称号?"

  这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居其实而不擅其名,使得这个家族始终能够被各个朝代接受。岭南豪族虽然是一支盘根错节的强大地方政治势力,但对抗中原政权则力不从心。所以,的传统,在政治上就显得非常高明。也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尤其稳定了岭南、海南的社会。从大历史角度审视,冯冼家族的政治选择对中华民族大一统作出了巨大贡献。冯盎的祖母冼夫人曾把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分三库保管,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取出展示在庭中。并对子孙们说:“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这决不仅仅是谋略上利用中央政权法统维护个人家族的利益,而是昭示了一种最大的伦理:维护国家统一。冯冼家族心中天子可以姓萧、梁、陈,也同样适于她没看到后来的李,这实际上表明了他们“从道不从君”,以忠孝之道维护国家统一,同时又以仁德信义、平等互爱处理民族关系。冯盎婉拒自封“南越王”,是高明地继承了冼夫人的政治路线。

  其结果是在盛大的李唐王朝一开场,冯冼家族很快成为新宠,牢牢地把握着岭南地盘。武德五年(622年)七月,盎归降高祖。李渊以其所辖之地划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封其子智戴为春州(今阳春)刺史、智彧为东合州(今雷州)刺史。不久,又改封盎为耿国公。

  遣子入朝为质 化干戈为玉帛

  但这种酋豪自治的状态,在历史大进程中必然走向衰落。在岭南,这个衰落恰恰发生在唐朝。所以,中原郡县体制的管理模式与土族世系的管理模式必然发生冲突。唐初一些南方的总管府(后又称都督府)乃是专为岭南著名豪族而设置,严重削弱了唐中央对岭南的统治。这与唐朝高度中央集权政治形成尖锐的矛盾。而且地方豪族势力具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冯盎在岭南“啸署首领,有众五万,克平二十余州”,其“所居地方二千里,奴婢万余人”。这也与封建地主制相矛盾。结果难免发生中原政权与冯冼家族的角力。

  如上文所述,就在振州从原来冯盎任总管的高州总管府改隶广州的贞观元年(627),有人诬告冯盎反叛,说他已发兵拒境。李世民诏示右武卫将军蔺薯率领江岭甲兵准备讨伐。魏征不信冯盎造反,晓以利害,劝唐太宗罢兵,不妨先用怀柔手段。李世民从谏如流,派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前往安抚冯盎。冯盎即派其子冯智戴入朝侍帝。实质是以子作人质,表示归降之意。唐太宗事后说:“魏征一席话,胜于十万兵。”三年后的贞观五年(631年)正月,冯盎上京朝见,太宗宴赐很丰盛。冯盎归唐后,其实每年都遣子入朝为质。

  仔细排列一下同时期三亚发生的事,这里面就有一些值得我们分析的东西。就在冯盎与朝廷差点兵戎相见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的当年,唐进一步在海南岛完善郡县制,置崖州都督府,都督兼全岛各州招讨游奕使,统管全岛军民两政,又复置吉安县,第二年(贞观二年628年),又增置吉阳县,第三年割儋州直属于广州中都督府。贞观五年,唐太宗又有敕文指斥冯盎“侵掠不已,新州以南,多被毒害”。以至于冯盎后来不得不自己前往朝廷表白心迹。贞观五年(631年),冯盎率陈頵等酋长入朝见唐太宗,唐太宗赏赐冯盎。而就在这一年,朝廷又在海南岛增置万安、富云、博辽三县;析崖州之地置琼州。

  综上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其中的联动关系:郡县制的推进势在必行,遇到地方上的阻力,冯盎于是被怀疑有二心,但在强大的李唐王朝面前,冯盎选择妥协,朝廷得以在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大大拓展了海南的郡县建制。与梁隋两代相比,朝廷与冯冼家族虽然依然和平相处,但岭南地方势力处于下风,地位也只能顺应时势变卑下不少。一些本来习见的施政和行军活动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显得不忠不法了。冯冼家族在梁隋时期对周围州郡的抚定,受到朝廷的认可,甚至褒奖,但到了唐朝就变成了侵略。

  不仅如此,朝廷还责令冯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征讨岭南罗、窦诸洞獠。这其实是唐朝“以夷制夷”政策的又一实例。冯盎也只能靠立功自显。也终于以其神勇,七箭平定了动乱。取得巨大战功之后,唐太宗才让冯智戴回岭南慰劳,赏赐冯盎不可胜数。两年后的贞观七年(633年),冯智戴作为人质待命于长安。在一次皇家酒会上,颉利可汗献舞,冯智戴咏诗。唐太宗志得意满地感慨:“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盎善为治 得民欢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冯盎去世,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冯盎从长安回来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勤于民政,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绩。据《新唐书》载:“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这也再一次证明冯冼家族成就大业,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非常高超全面的内政外交的能力之上的。此间,海南州郡一直是其势力范围。冯盎统领时期,中原与岭南的各方面关系的博弈过程,同时也正是三亚深深的走进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而三亚百姓能够避免离乱和纷争,也赖冯盎的高超公平的治理。

  冯盎之后,海南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很多地方政权依然掌握在冯冼家族的手中。其中可以稽查的有:唐崖州都督云南公冯世接、冯氏后裔振州别驾冯崇债、万安州首领冯氏后裔冯若芳、唐赐紫金鱼袋冯公。其中,冯崇债就是到玄宗朝后期依然是振州别驾。虽非刺史,但鉴真一行流寓振州期间,所有活动都是他主导完成的。可见,当时的岛南,依然在冯崇债与邻州万安的首领冯若芳的控制下,他们是冯冼家族从岭南退守海南退守三亚的代表,也是冯冼集团在顺应郡县制发展的酋豪政治的余波。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